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施道渊传略     
明未清初,苏州道教越来越趋于民间化和世俗化,特别是道教斋醮科仪格式更具地方风韵,形成了独具体系的吴地风格,在苏州及其毗邻四周至今仍影响颇深,且范围极广。道教宫观的营建、道教神像的增塑、道教斋醮科仪的整理在这一时期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同时高道施道渊在苏州创立了穹窿山道派,并续添天师正一滴血派谱系后十字,使这两派成为清代苏州道教诸派之正宗,一直延续到近代嗣法者不绝,对苏州道教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拟对施道渊生平行谊作一简单略述,以示他在苏州道教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施道渊(?——1678),字亮生(一作谅生)(见陈教友《长春道教源流》卷七),自号铁竹道  相似文献   

2.
孙玄清(1496-1569),号紫阳,又号金山子、海岳山人,山东寿光人,明代崂山著名道士,曾受到皇帝敕封,是龙门派分支金山派的创始人。清代梁教无《玄门必读》记载:崂山祖,姓孙讳玄清,号海岳山人,乃龙门派邱祖第四代徒孙。系山东青州府寿光县孙家巷人。于明宏治九年八月二十三日降生。在崂山明霞洞出家……至嘉靖三十七  相似文献   

3.
正施道渊是清代初年江南地区著名高道。他一生致力于弘道兴教,成绩显著,对于苏州道教乃至江南道教的发展都作出过十分重要的贡献。施道渊是清代初年江南地区著名高道,全真、正一兼修,各有所长,声名远播。他主持苏州穹窿山,获清廷赐额上真观,使穹窿上真观成为吴中道院之盛。他创立穹窿山道派,成为正一神霄支派,从而使神霄派的历史延续至清,并传入台湾。1他主持编修《穹窿山志》,成为著名的道教志书,为穹窿山和江南道教历史  相似文献   

4.
明帝与武当山宫观经济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据明代正史及四部《大岳太和山志》等书中的有关资料,考证阐释明帝扶植武当道教的经济政策,着重论述了明帝创建和重修武当山宫观的耗费、敕免均州千户所差役使,其专心维修宫观,钦赐田地佃户,专一供赡道士及赐给各宫观香烛油蜡并道士布匹等问题,揭示了明代武当山道教鼎盛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5.
灵宝派是中国道教传承绵远的道派,灵宝派历来重视众生性命,以济世度人为立教宗旨。灵宝派奉三国道士葛玄(164-244)为祖师,道门人士尊称为太极葛仙公。葛玄早期居天台山修道,曾漫游括苍、南岳、罗浮诸名山,后选择江南名胜皂山建庵传道。葛洪(284-363)为葛玄再传弟子,葛玄、葛洪祖孙二人并称为葛家道,皂山因有葛仙公修道灵迹,成为天下灵宝派道士所信向的祖庭。一、早期灵宝派的传承系谱道教经典中有关于灵宝经传承的记载,《云笈七签》卷三《道教所起》宣称:道教的灵宝经初传于天真皇人,天真皇人于峨眉山授轩辕皇帝,天真皇人还于牧德之台授帝喾…  相似文献   

6.
灵宝派是中国道教传承绵远的道派,灵宝派历来重视众生性命,以济世度人为立教宗旨。灵宝派奉三国道士葛玄(164-244)为祖师,道门人士尊称为太极葛仙公。葛玄早期居天台山修道,曾漫游括苍、南岳、罗浮诸名山,后选择江南名胜閤皂山建庵传道。葛洪(284-363)为葛玄再传弟子,葛玄、葛洪  相似文献   

7.
王屋山在今河南省济源市西北 ,自古为道教圣地 ,号称清虚小有洞天 ,位居道教十大洞天之首。唐代道教上清派宗师司马承祯曾居住此山修炼。玄宗开元年间 ,朝廷在王屋山中岩为司马承祯敕建阳台观 ,使王屋山在道教中的地位大为提高。南宋金元时期 ,全真道兴起于北方 ,并传入王屋山。在当时王屋山的道教中 ,还出现了一个新兴的道派———上方真元派。关于这一道派的历史及其经典教义 ,笔者曾在《真元妙道与真元妙经图》一文中有所论述① 本文想要继续探讨上方真元道派与王屋山的关系。因此首先简述有关上方真元派的情况。一现存于明《道藏》中的…  相似文献   

8.
正娄近垣(1689~1776)为清代著名的正一派高道,在龙虎山上清宫修缮、香火田购置以及《龙虎山志》编纂等重大道教史事中,都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雍正年间,娄近垣自龙虎山来到京师,因为替清世宗(雍正)礼斗驱祟、治疗头疾有验而受到优崇,先授以四品龙虎山提点、钦安殿住持,后又敕封为妙正真人。进入乾隆朝以后,娄近垣的品级再次发生变动。但由于文献记载不同,学界目前的叙述不尽一致。~1爵秩为朝廷恩赐的重要体现,在政治、宗教以及文化上都极具象征意义。以下检索史料,再作考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道院为纲目,条分缕析,分别考述了道院与法派的关系,龙虎山三大法派紫微派、虚靖派和灵阳派的创始人、创派时间和法派传承,初步厘清了龙虎山法派的一些传承关系,并勾勒出龙虎山法派传承的大略。  相似文献   

10.
东汉末年,随着佛教经典的相继传入,佛教忏悔思想也逐渐流布开来。晋代,僧人从事斋忏活动之风很盛,出现了一些忏悔方法。南北朝时期,忏悔更加流行,忏法名目也多种多样。南朝与北朝的忏法各具特色,且均对此后的佛教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土的佛教忏法,既包含原始佛教的灭罪思想,又融合了中国原有的礼仪形式和祛灾求福心理,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考察南北朝时期的忏法,对认识中国佛教忏法的源流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明清以来,全真道教在山东济南章丘境内盛传,道教宫观遍布,碑文石刻众多。自雍正十三年(1735)至民国初年,龙门派曾在锦屏山留下一段辉煌的历史。其中代表人物有韩阳成、刘来广、王复昌、李合林、孙永平、李永传、张元珠、杨至绪等。锦屏山道教碑刻也多为首次发现,如乾隆二年《重修锦屏山朝阳洞老君堂碑》、乾隆八年(1743)《锦屏山记》、乾隆二十一年(1756)《开山碑》、嘉庆四年(1799)《重修老君堂碑》、道光三十年(1850)《重修锦屏山庙宇碑》、咸丰五年(1855)《重修碑》、同治六年(1867)《重修老君堂碑》、同治九年(1870)《重修文昌阁碑》、光绪十二年(1886)《重修碧霞祠老君堂碑》、光绪二十一年(1895)《重修老君堂碑》等。查阅王昶《金石萃编》、陈垣《道家金石略》等相关碑刻文献则疏于收录。锦屏山碑刻内容详尽,文辞朴实,文章完整,篆刻精美,对清代道教文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服气是道教重要修炼方法之一。通过对唐宋之前相关道经的研究,可获知道教关于服气的总体理论,并可清楚地看到道教服气在理论上的重要变化,即从早期的服外气理论到唐代之后服内气理论的转变。服外气的理论和方法随着道教的发展而逐渐丧失了在道教修炼理论中的重要地位,但却作为独立的技术存留在更广泛的医学和养生实践当中。  相似文献   

13.
李良 《中国道教》2011,(3):54-58
《穹窿山志》全书共六卷,前四卷为杂录、序记、疏引等作,后二卷为纪游览题赠之诗,从内容上讲是道教宫观方志书,另有大量山水、人物版书,是道教宫观志书中极少见的。《穹窿山志》于康熙初年付梓刻印,流传于世,为研究上真观的由来与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资料。《穹窿山  相似文献   

14.
穹窿山,地处苏州城西二十公里的藏书镇内,为吴中诸山之最,海拔341.7米。相传,古代青松子炼丹升仙处,因其山势高峻深邃,故名穹窿。翻开它的历史,有过辉煌与衰败,亦涌现过神奇的道教人物,有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和著名的道教上真观。这座充满灵气的名山,被誉为“穹窿福地”。;一、上真观的历史相传,赤须子尝取石脂于此。左思《吴都赋》云:“赤须子蝉蜕而附丽。”赤须子,道教传说中的神仙。《文选》李善注引《列仙传》云:“赤须子,丰人也,秦穆公之主鱼吏也。数道丰界灾异水旱,十不失一。食柏实、石脂,绝谷。齿落更生,细发复…  相似文献   

15.
思孟学派是子思学派和孟子学派的合称,因二者具有某种思想一致性而被联系在一起,在历史上它们则分别是独立的。由于后人的发挥特别是“道统”论的影响,思孟学派被穿上不同的外衣,呈现出斑驳的面貌。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对破山禅派与聚云法派之间的僧诤所作的探讨存在不少误区。结合双方的言论来看,破山海明对吹万广真的"从上古人单教人明心见性"、"明眼行道者妄行棒喝"等禅学观点的批判是误解了吹万广真的真实意图。破山海明及其法嗣山晖行涣对聚云法派传承问题的驳斥则反映出两派在法派诤议中的不同立场,破山禅派是以面禀亲承为原则,辟聚云法派传承之妄。聚云法派主张以心心相印,反对专务源流的形式主义做法。聚云法派没有因两派僧诤而迅速走衰,它在清代康乾时期的浙江地区相当繁盛。  相似文献   

17.
《中国道教》1994,(4):15-15
中国道教协会于1994年8月27日至29日,在四川省青城山天师洞召开了全国重点宫观关于举行再次传戒的座谈会。中国道协傅元天会长、谢宗信副会长、黄信阳副秘书长主持了会议。出席会议的全真派各宫观代表共25名。 这次座谈会的主要议题是;汇报各道观全真派道士的情况,商讨再次传戒活动的一些具体问题。会议期间,与会者介绍了各自宫观的情况,并就传戒的具体步骤和方法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笔者在閤皂山收集到的数块道士墓碑等材料,结合已有文献,探讨唐到清代閤皂山宫观及其灵宝宗坛传承的历史,到清雍正十二年,閤皂山灵宝派共传了73代。此外,文章订正了明代俞策《閤皂山志》几处错误记载,补充数位在閤皂山较有影响的閤皂宗传人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十二世纪末到十三世纪初,开派于昆嵛山地区的全真道,以其特有的教义和戒律而惊动了朝野,在当时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曾产生过重大影响。探讨这一时期的道教活动,对于研究和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将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笔者曾几上昆嵛山,对该地区的道教遗址做过一些调查,  相似文献   

20.
李素平 《中国道教》2006,(4):48-50,54
元严,据说是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元好问的女儿。据《大德碑本遗山先生墓铭》①:(元好问)子男三人(略)。女五人,……次女严,女冠,诏为宫教,号浯溪真隐。……有关元严的情况,《元遗山集》中有《南冠录引》(卷三十七),《寄女严三首》(卷十一),《答大用万户书》(卷三十九)。尚可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