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法音》2006,(3)
为了继承和发扬佛教寺院的传统戒律和制度,提高寺院管理水平,妥善解决僧人生前与常住的生活扶养关系,以及年老时的扶养、身体患病时的医疗、圆寂后的丧葬和遗产的处理问题,维护佛教的合法权益,根据佛教在历史上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佛教寺院的戒律与制度,经过中国佛教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讨论,同意《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共住规约通则》的修正案,从公布之日起施行。中国佛教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2006年2月25日《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共住规约通则》修正案如下:十四、僧众住寺,常住供养;僧人年衰,常住扶养;僧人疾病,常住医治;僧人圆寂,常住…  相似文献   

2.
明清之际佛教界发生诸多僧诤,尤以曹洞宗云门系僧诤为引起制度变革的典型。云门系僧诤主要围绕着祖庭显圣寺的住持职位而起。此次僧诤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寺院内部势力分化,僧众事务难以管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云门系开山祖师湛然圆澄制定的规约没有对住持职位进行规范说明,后代法嗣无矩可循。僧诤发生后,显圣寺僧众根据寺院势力分化的局面,制定了住持的任期制度,这就是"三年之期"制度。显圣寺的"三年之期"制度有效地避免了僧众争夺住持职位的混乱,是明清佛教发展中寺院制度改革的代表性案例,也对我们认识曹洞宗云门系的发展,乃至明清佛教的变革有着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3.
寺院僧人的生活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一定是非常清静而悠闲的,晨钟暮鼓,青灯黄卷,令多少世人羡慕不已。但是,真正的寺院生活其实十分清苦,同时也十分有规律和节奏。僧人们闻钟而起,闻鼓而眠,闻板上殿,闻梆过堂,日日如此,月月如此,年年依旧。在这里,向大家介绍寺院僧人日常进行的几项活动,如朝暮课诵、布萨诵戒、上供、过堂、普佛等。一、朝暮课诵 朝暮课诵,又称为“课诵”,是佛教寺院定时念持经咒、礼拜三宝及梵呗歌赞等法事的总称。因为课诵是佛教寺院僧众日常最基本的宗教修行,是每天早晚必修的,所以称为“朝暮课诵”。 早…  相似文献   

4.
索朗卓玛 《法音》2013,(3):44-48
"荣康"是藏传佛教寺院内最大的厨房,是为参与法会的所有僧众们提供饮食的场所,与汉传佛教寺院里的"五观堂"有异曲同工之妙。色拉寺和哲蚌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著名的两所寺院,它们分别位于拉萨市的北郊和西郊,"荣康"作为给僧人提供饮食的场所,在其整个寺院的运行中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是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寺志及僧  相似文献   

5.
普同塔是汉传佛教寺院中常见的安葬亡僧骨灰的建筑。普同塔的修造为本没有资格造塔安葬的普通僧侣提供了恰当的入塔方式。普同塔作为“恒河沙”般佛教现象中非常微小的“景观”,实际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化过程。同时,普同塔的概念范畴也扩大开来,除僧众外,居士也可入塔安葬。对僧人来说,僧众在寺中的生活是带有神圣性的,而普同塔的神圣性也通过凡僧集体安葬的方式凸显出来。所以对汉传佛教来说,普同塔这种墓葬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现实寺院生活模式的模仿。  相似文献   

6.
《法音》1999,(3)
编者按自新时期恢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以来,在“文革”中被迫还俗的部分僧人,因佛教事业恢复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对信仰生活的要求,重新受戒回到寺院,有的甚至当上了寺院的执事或负责人。近几年也有一批离退休人员出家到寺院过宗教生活。上述老年僧人圆寂后,其俗家亲属到...  相似文献   

7.
我出家六年多了,但近两年才注意到寺院僧众尤其是青少年僧人身心健康存在不少问题。据我观察,僧人的身体,特别是青少年僧人的身体,普遍差,满面红光、精力充沛、容光焕发的僧人很少、很少。我有几个小师弟,刚出家时,天真活泼,聪明机灵,道德水平也很高。现在才三四...  相似文献   

8.
春到高旻寺     
位于江苏省邗江县三汊河境内的高旻寺,是我国佛教禅宗丛林之一,也是“文革”中被破坏得较为严重的古刹之一。如今,我们可喜地看到,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犹如阵阵和煦的春风,次第吹进山门,吹进僧众的心坎里,使这座沉寂了十多年、濒临废圮的寺院又萌发出新的生机。下面介绍的是高旻寺恢复过程中的几个片断。一九八三年,国务院有关文件把高曼寺列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之一。这个消息象长了翅膀,很快便传开了。僧众期待已久的高旻寺恢复工作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9.
明代佛教方志是研究民间信仰佛教化的一个重要资料宝库。本文通过大量明代佛教方志的记载,探讨了明代寺院供奉民间俗神的种类、空间分布,分析了明代佛教寺院僧众从内心上接受民间俗神的真正原因。明代是民间信仰与中国佛教完全融合的一个重要时段,对清代、民国以至现当代民间信仰与佛教寺院的关系都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明清以来,武汉随着商业的不断发展,佛教兴盛,寺院众多。其中归元禅寺、宝通禅寺、莲溪寺、正觉寺规模最大,僧众较多,曾称为武汉佛教四大丛林。至今,除武昌幕府山下的正觉寺未能恢复外,其余三寺均保存完好。近年来,这三处寺院均有计划地进行了重修,已再现昔日庄严。汉阳归元禅寺,在翠微街西端,清顺治初由白光禅师就明代王章甫葵园旧址创建。因迭经战乱,屡兴屡废。现存建筑,系清同  相似文献   

11.
《法音》2016,(4)
正寺院,作为佛教和佛教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它是僧众的修行道场,也是对外的弘法平台。所以,个人认为寺院发展的重心应该放在"内修外弘"的正务上。因为,"自利利他"是大乘菩萨必备的精神;"内修外弘"是每个僧众的本分与使命,  相似文献   

12.
物业管理改革已在一些佛教寺院中试水先行,即将寺院物业委托给物业公司进行专业化的管理,寺庙僧人则从这些管理领域退出,这种做法,在教内外引起了不同的意见和反响.作者认为要正确衡量当前寺院物业管理改革的利弊得失,首先必须厘清寺院物业管理与寺院的主要功能即佛法修持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准确把握改革与继承之间的度,让改革朝着正确的方面推进.因此,在改革中应坚持如下几个原则和对策:首先,应该以中道观来处理这一两难选择,折衷取舍,新旧兼顾,即在物业公司的管理范围和寺院常住的管理职责之间进行适当的划分和界定;其次,为了便于这种范围划分和职能界定,有必要对寺院进行职能分区,如将寺院划分为“公众开放区”和“宗教修持区”,开放区的大部分事务可由专业公司管理,修持区的绝大部分事务则必须由僧人自己管理;第三,对那些不能强制划分的部分实行共同管理,对共同管理的权限和范围作适当的划分;最后,在引进物业公司之前,寺院应未雨绸缪,对两序职事进行必要的调整,对那些划归物业公司管理的堂口寮舍,其原有职事之职能和任务做出相应调整,同时,及时制订出新的寺院管理计划和僧众修持计划,使因转轨而出现的空白由新的学修计划加以充实.  相似文献   

13.
《法音》2000,(2):39-40
近年来,福建、四川等地的四众弟子不断来信,反映当地民政部门违反党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运用行政权力,宣布佛教寺院荼毗(火化)僧人、居士遗体活动为"非法活动",强行禁止寺院火化僧人、居士遗体的传统习俗,从而引发了政府民政部门同佛教界的纠纷,伤害了佛教信众的宗教感情。为此,本期刊发中国佛教协会教务部、中国佛教协会综合研究室就此问题写给福建省佛教协会的一封信,供全国各级佛教协会和寺院参考借鉴。各地读者对信中所提的观点如有意见和建议,敬请来信反映,开展必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15,(12)
<正>洛阳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所建的第一座寺院,历来被佛教界尊为"释源"、"祖庭",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近年来,白马寺坚持"保持传统、维护清净"的理念,重视僧团建设,提高僧众素质,加强文化建设,维护道场清净,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推进寺院和谐健康发展。一、加强文化教育,提高僧众信徒素质佛法的传承和普及关乎佛教的兴衰存亡,白马寺  相似文献   

15.
特约通讯广州光孝寺自1986年12月27日移交僧人管理、恢复佛教活动以来,在以本焕方丈为首的全寺僧众的努力下,一面开展正常的佛事活动,一面进行寺庙建设,使光孝寺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央一位领导人最近到光孝寺视察,看到寺像寺,僧像僧,环境清洁,秧序井然,满意地说:“很好嘛!早就应该交给僧人嘛!”事实证明,僧人以寺为家,爱护寺庙,管理寺庙,开展正常的佛教活动,体现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护了佛教文物,有利于改革开放。为了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严肃清规戒律,  相似文献   

16.
天宁寺重光     
2007年7月7日上午9时北京天宁寺接引殿阿弥陀佛像开光!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宗教活动,它标志这座始建于北魏的千年古刹盛世中兴,从此回归佛教。有佛像,有佛法,有僧人,有佛事的寺院是活着的寺院;没有佛法,没有僧人,没有佛事但主体尚存的寺院,是死了的寺院,是寺院标本。这有如自然博物馆中的动植物标本和自然界中生机勃勃的动植物之区别!  相似文献   

17.
一、导言 寺院是佛教活动的中心,是信仰理念展现和发挥的枢纽,是修行实践和社会教化的基地;是反映佛教面貌的一面镜子,是了解佛教精神的一个窗口,是佛教荣辱兴衰的一种象征。因此,寺院的社会价值不应仅仅在于其艺术形式的壮美,而主要在于其精神内涵的崇高,在于其价值取向的积极意义。所以,寺院不但是佛教活动的物质载体,而且更是佛教信仰的精神实体,其信仰建设才是根本。 寺院主要由出家僧众住持,因此,信仰建设首先应从出家僧众开始。更重要的,他们(她们)是在家信众的领路人,是他们的精神导师和人格楷模。对一般信仰者来说…  相似文献   

18.
《法音》2000,(9)
本刊讯按照佛教律仪,僧团在每年的 农历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都要结夏安 居。今年西安市罔极寺、净业寺、紫竹林、丰德 寺、亮碑寺、大元寺等寺院即据此认真进行结 夏安居,其具体做法是: 一、当家师重视,对安居作了妥善的安 排。他们把结夏安居作为学习戒律、增强道 心、加强寺庙建设的极好机会,精心安排,制 定了严格的制度。罔极寺当家师常瑞说:结夏 能加功用行、精进办道,是僧人的天职,我们 要坚持这一佛制。紫竹林演文师除了安排好 僧众学修外,还冒着酷暑,下山买粮买菜,安 排寺院的伙食。有位僧人病倒在半路,他立即开车送…  相似文献   

19.
中国佛教史上的福田事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林 《法音》2005,(12):28-32,33-34
在中国,有组织、有制度的社会学意义上的慈善救济行为,应当说与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的传入及拓展是分不开的。自佛教在中国生根后,凡跨越家族、宗族、地域的社会化的民间公益事业,如修桥铺路、开挖沟渠、植树造林、放生护生等,往往藉助寺院发起或有僧人直接参与、主持。在灾荒或战乱年代,各寺院普遍实行的施粥、施衣、施药、施棺等举措,也使宗教修行道场成为救济扶助弱势群体的避难所。本来,佛教徒以“福田广种”为信念,盖因佛陀所说增长功德福报的方法,很大一部分内容就是建造有益于社会大众的公共设施。因此可以说,佛教的福田思想启蒙了汉…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社会剧烈转型中的佛教寺院,在组织内外两个方向上均有治理方式的变革。不过,代表寺院外部治理的各种佛教组织,和代表寺院内部治理的各种改革,都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在于寺院内外组织治理方面遇到的合法性危机,即,一方面,官方管理机构的退出而给僧团以自治的空间,但佛教组织建设方面的合法性危机使其最终走向失败;另一方面,有关寺院僧众教育等寺院内部治理的改革,也因合法性认同的危机而未能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