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洋  雷雳 《应用心理学》2006,12(1):36-42
该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探索了影响大学生参与网上招聘意向的因素模型。研究结果证实了创建的模型对大学生参与网上招聘意向的预测和解释效力:(1)态度、针对网上招聘的特殊互联网自我效能感以及知觉到的对行为实施与否的控制力对大学生参与网上招聘的意向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2)人际规范和知觉到的有用性对态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知觉到的危险性对态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3)一般互联网自我效能感(ISE)对针对网上招聘的特殊ISE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大学生参与网上招聘意向并没有直接的影响,而是通过针对网上招聘的特殊ISE这一中介变量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使用动机、行为与其社会-心理健康的模型构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锋  沈模卫  徐梅  朱海燕  周宁 《心理学报》2006,38(3):407-413
以581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构建了互联网使用动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与其相关社会-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其中,互联网使用动机包括信息获取性动机和人际情感性动机两种模式;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包括上网冲动性、分离/逃避和网上优越感三个初级因素;互联网相关社会-心理健康包括孤独感、社会参与度、一般抑郁、生活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五个初级因素,并进一步概括为社会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维度。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信息获取性动机而使用互联网有助于相关社会-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基于人际情感性动机而使用互联网更容易导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并由此对使用者的社会-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积极效应大于消极效应,且信息获取性动机对社会健康具有更大的积极效应,而人际情感性动机对对心理健康具有更大的消极效应  相似文献   

3.
胡志海 《心理科学》2007,30(6):1508-1510
本研究调查了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影响因素,发现在样本中有将近10%的学生存在一定的网络不文明行为,其中又以男生居多。研究发现:不文明行为的实施者具有较高的互联网自我效能感、更强烈的网络使用动机,较高的焦虑、激惹水平。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行为抑制的特点与行为抑制量表的编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本研究旨在探讨行为抑制与心身症状之间的关系,并建立大学生行为抑制量表。行为抑制量表由63个项目构成,分别测量对亲密关系、自信、求助、拒绝、信任和服从行为抑制的程度.项目的鉴别度、信度和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对大学生行为抑制的个体差异分析揭示了该团体的年级、性别和学科对行为抑制的影响。文中还对大学生行为抑制量表的局限性以及今后研究的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Internet)是一种新兴媒体,互联网使用对人心理行为发展变化的作用日益明显。众多心理学家采取质或量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互联网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该文从认知过程、行为过程、情绪情感过程与自我意识等角度介绍了互联网对人的心理行为发展影响的研究进展,就其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与获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讨论,同时指出了未来研究应注意的问题和未来研究可以拓展的领域。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动机模式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徐梅  张锋  朱海燕 《应用心理学》2004,10(3):8-11,7
基于“互联网态度调查表 (IAS)” ,采用两组大学生被试 ,分别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 ,探讨了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动机的模式 ,编制了“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动机量表”(IUMS CS)。结果发现 :(1 )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动机由“信息获取性动机”和“人际情感性动机”构成。基于IAS形成的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动机量表具有较理想的项目区分度、内部一致性信度、构想效度和效标效度。 (2 )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动机与上网次数的关系不密切 ,但与上网时间有一定关联。 (3 )“人际情感性动机”可作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模式的有效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崔丽娟  刘琳 《心理科学》2008,31(1):205-209,199
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构建了大学生使用BBS的心理因素及行为模型,并编制问卷,通过对137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使用BBS的行为意向和自我效能感对使用行为的预测作用极其显著.2.使用BBS的态度对行为意向有极显著的正向影响.3.使用BBS过程中体验到的实用性和积极感受对于态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在使用BBS过程中体验到的危害性对态度有负向影响.4.互联网自我效能感对使用BBS的自我效能感有极其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使用BBS的态度无显著影响.5.使用BBS的自我效能感和控制感对使用行为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对人的心理影响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互联网(Internet)是一种新兴媒体,互联网使用对人心理行为发展变化的作用日益明显。众多心理学家采取质或量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互联网进行,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该从认知过程、行为过程、情绪情感过程与自我意识等角度介绍了互联网对人的心理行为发展影响的研究进展,就其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与获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讨论,同时指出了未来研究应注意的问题和未来研究可以拓展的领域。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基于职业发展阶段理论、职业探索社会认知理论等理论考察了职业探索对大学生求职行为的作用机制。采用职业探索量表、求职自我效能感量表、情绪调节量表和求职行为量表对802名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职业探索会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求职行为和求职自我效能感均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求职行为;(2)求职自我效能感中介了职业探索对大学生求职行为的影响;(3)情绪调节这一变量调节了求职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求职行为的影响。因此,职业探索会通过求职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求职行为产生影响,且这一影响受到情绪调节的调节。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考察了怀旧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心理机制及其边界条件。研究1对5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2以127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实验法操纵怀旧(VS.非怀旧),两个分研究得到了一致的结果:(1)生命意义在怀旧与亲社会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2)心理需要满足调节了怀旧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该研究丰富了怀旧和亲社会行为的文献,并对心理咨询行业具有一定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424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观点采择和道德推脱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大学生的网络偏差行为并不十分严重,但男生的网络偏差行为明显多于女生的网络偏差行为;(2)观点采择会对大学生的网络偏差行为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但这一影响过程需要通过道德推脱的完全中介作用而实现。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描述网络技术改变了大学生自我改变的行为方式和影响了他们的跨文化交际,得出了大学生自我改变与跨文化交际之间是互动关系的结论,并对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王兴超  杨继平 《心理科学》2013,36(4):904-909
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55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道德认同在道德推脱影响大学生亲社会行为过程中的调节效应。采用潜变量调节效应模型的无约束估计方法研究发现:(1)道德推脱会对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道德认同会对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道德认同会对道德推脱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产生显著的调节作用;(2)在高道德认同水平下,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会随着道德推脱水平的升高而显著地减少,而在低道德认同水平下,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并无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回顾了近十年来中国青少年互联网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成果,从研究主题的角度进行了聚类分析,并与国外青少年互联网心理与行为研究进行了对比。发现中国青少年互联网心理与行为研究主要聚焦于网络成瘾方面,同时也在网络欺负、网络亲社会行为、网络自我表露等领域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现有研究存在研究领域相对狭窄、研究内容深度不足、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等问题。结合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特点和时代发展与变迁,本文从大数据、新媒体、电子竞技三个方面展望了未来中国青少年互联网心理与行为研究的方向,对互联网时代下的心理学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以开放式引导问卷搜集大学生显著观赛信念为前提,编制并发放研究问卷。用SPSS 18.0、Amos 22.0进行数据处理,主要探讨大学生现场观赏中超足球联赛的行为模式。结果发现:(1)控制信念对国内大学生现场观赛行为意图的间接影响最大;(2)间接测量法对大学生现场观赛行为意图具有较高的预测力;(3)不同研究视角会造成现场观赛行为的主导前因变量不一致;(4)证实了大学生现场观赛行为意图能有效预测实际观赛行为。  相似文献   

16.
网络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水平,应用技能及自控能力会影响其上网行为,进而影响其学习和生活。本研究自编大学生网络元认知量表、网络学习行为调查问卷并应用网络成瘾诊断量表调查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偏好、网络元认知和网络成瘾的现状,并进一步分析网络元认知与网络成瘾等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网络行为总体健康良好;大学生网络花费时间存在性别差异和时间段差异;大学生网络元认知水平分布呈正偏态,大学生网络元认知水平不存在性别差异,年级差异及专业差异;大学生网络成瘾比例较低,大学生网络成瘾性别差异显著;网络成瘾与网络元认知得分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依恋焦虑、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经验性回避与大学生囤积行为的关系,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序列中介模型。采用问卷法对黑龙江等地高校的61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1)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和经验性回避在依恋焦虑与大学生囤积行为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2)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和经验性回避在依恋焦虑和大学生囤积行为之间构成序列中介,即依恋焦虑个体通过增强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从而提高经验性回避倾向,进而增加大学生的囤积行为。研究进一步从认知和应对手段角度来考察依恋焦虑对大学生囤积行为的作用机制,对囤积行为的预防和干预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人际冲突是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该研究旨在了解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的现况,探讨不同背景变量的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的差异情形,以及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关联性。根据研究所得提出结论与建议,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运用问卷调查法以339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计量器理论探讨异性拒绝经历和择偶价值感对大学生择偶行为的长期影响。研究发现:(1)女大学生的择偶标准显著高于男大学生,男大学生的择偶行为倾向略高于女大学生;(2)异性拒绝经历与择偶价值感、择偶标准、择偶行为倾向呈负相关,择偶价值感与择偶标准、择偶行为倾向呈显著正相关;(3)异性拒绝经历可以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的择偶行为,择偶价值感在异性拒绝经历对大学生择偶行为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但其发挥作用的方式存在性别差异。这一结果表明,择偶价值感是一种重要的缓冲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异性拒绝给大学生择偶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大学生自我担当对其亲社会行为意愿的影响机制,采用问卷法测查了836名大学生的自我担当水平、一般自我效能感、预期自豪情绪和亲社会行为意愿。结果发现:大学生自我担当不仅能直接促进亲社会行为意愿,还能通过自我效能感经预期自豪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亲社会行为意愿,但自我效能感的直接预测作用不显著。研究发现为通过责任感激发和道德情绪培养来提升大学生道德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