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研究》1983年第6期刊载的宋立军同志的文章:《观察中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以下简称《观察》),试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为指导,结合现代科学哲学的研究成果,阐明观察中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尝试。赞赏之余,我对文中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前的哲学家们,大都把认识的结构看作是主、客体直接对峙的二项式结构。唯心主义是从主体到客体,旧唯物主义是从客体到主体。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明,认识活动由主体、客体和实践三要素所构成。在这种三项式结构中主体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社会化了的人;客体是由于主体的能动地实践活动而获得对象性的客观事物;实践是联系主体与客体的中介和桥梁。在认识的三项式结构中,认识不仅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辩证过程,而且是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的双向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3.
人的认识选择性问题,是认识论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随着主客体关系研究的深入,这个问题被提出来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包括从客体到主体和从主体到客体的双向运动。一方面,客体本身的结构和属性制约、决定着主体的活动并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是把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二条当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意思来理解的。这种理解未免过于狭窄。笔者认为,马克思这段话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是对整个认识论发展史的一个总结,是对旧哲学认识论的根本缺陷的揭示,是从实践这一新的视角对“认识如何可能”这一近代认识论的重大理论课题作出的科学解答,是认识论的革命性变革的标志。如所周知,自古以来,认识论一直是哲学研究的课题之一。不过,在古代,认识论是从属于本体论的,那时,哲学家们主要关心的是“世界是怎样”的问题。进入近代以来,认识论日益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日益成为哲学家们讨论的热点,成为重大的理论课题。“认识如何可能”之所以是认识论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是由认识论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哲学研究》1987年第1期发表的汪信砚同志的《认识的主体性与非经典认识论论纲》一文(以下简称“汪文”)提出,“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反映事物”的古老理想已经破灭了,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非经典认识论的首要原则是主体性原则,它以主体为轴心”。笔者认为,这一立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因为自然科学,不论是近代的还是现代的、实验的还是理论的,  相似文献   

6.
外尔(H.Weyl,1885—1955)是本世纪著名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兼科学哲学家。1918年发表的《空间、时间和物质》一书被公认为有关相对论的一部经典著作。他对科学哲学的最大贡献当推《群论与量子力学》(1925),因为他在该书中打算用相对论去解答统一场的理论。《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哲学》一书(1927)也在西方科学哲学界享有很大声誉,该书探讨了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他认为自然科学的基本问題就是空间、时间和超验世界;尤应关注主体与客体的认识论的问题。他还分析了物质与因果性的  相似文献   

7.
现代科学认识的集体主体(以下简称“集体主体”)在现代科学活动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地位日趋显著,使当代哲学家、社会学家、科学学家和历史学家瞩目并引起关注,成为目前理论研究中的重要课题。由于研究的角度各异,依凭的理论不同,探索的方法有别,因而,对集体主体的研究各有论列,见解纷纭。现择其与哲学认识论有关的思想资料,粗略整  相似文献   

8.
认识的主体性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主体能动性问题。怎样理解认识中的主体能动性,特别是怎样在认识中正确发挥主体能动性,是理解认识主体性问题的关键所在。 1 要弄清怎样在认识中正确发挥主体能动性问题,首先必须对能动性作出科学的理解。 一般地说,强调主体的作用并非始于近代。早在古代,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就提出过有关思想,如柏拉图将精神性的理念看作是万物的本原和存在根据。然而,只是在近代哲学的认识论研究中,主体的作用才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强调。那么,强调主体(在近代哲学家那里往往就是“精神”)的地位和作用能否一概地视为强调主体的能动性呢?  相似文献   

9.
从哲学研究着重点说,西方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两次转折:当古希腊哲学家们孜孜探求世界的本原、始基时,他们是在从事一种本体论的研究;而从笛卡尔开始,经由贝克莱、休谟、康德等人,近代哲学发生了认识论转向,它以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之间的二元对立为出发点,着重探讨了诸如主体是否可能获得关于客体的知识,如何可能获得关于客体的知识等问题。自弗雷格等人开始,现代西方哲学又发生了所谓的“语言学转向”,也就是说,在哲学研究中把语言问题提到了首要地位,甚至把全部哲学问题都归结为逻辑—语言问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科学认识论产生于20世纪物理学的革命。它是科学认识论的一种新形式,既与现代科学认识论相联系,又采取了全然不同的新范式。然而,由于其无法正确处理混沌与有序、决定论与非充分决定论、现实性与可能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等范畴,而无法成为科学认识论发展的新趋势。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仍然是科学认识论发展的最适当的选择。一、现代科学认识论向后现代科学认识论的转变现代科学认识论以近现代以来的科学思想为基础,它着眼于对世界的袪魅以达到对世界的控制。与其它哲学认识论不同,现代科学认识论的形成明显早于现代哲…  相似文献   

11.
在国外关于认识论去向的讨论中,有两种意见值得重视。一是美国当代科学哲学家奎因提出的认识论科学化趋向。他认为,认识论应成为专门研究认知过程、规律、方式的自然科学。二是当代西德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认识论扩大化倾向。他认为,认识论要与整个人类文化融合。从理论体系上说,中国当代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且与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有直接联系,其发展有三个主要方面。第一,以实践唯物主义为指导,继续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并以此为基础,吸取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某些研究成果,突破认识论即知识论的陈见,使认识论研究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各方面联系起来,在理论深化发展的同时,成为具有行为指导意义的方法论原则。第二,以严肃、科学的态度准确了解现代自然科学对认知过程、思维机制、智能模拟等问题的研究进展及成果,注意吸取脑科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主体与客体同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仍然是目前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焦点。有的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古代、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是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有的说,“在当代,思维和存在这个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我们认为,即使在当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仍然  相似文献   

13.
认识论问题域的现代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论说的是传统认识论问题域在现代的超越和转向。这种超越与转向并不是对传统认识论问题的消解,也不表明认识论的终结,而是认识论的问题域在一种不同于传统认识论思维框架中的拓展和深化。一、传统认识论问题的思维框架和提问方式哲学史就是问题史,而问题总是在某种思维框架中提出并予以解决的。传统认识论的“传统”主要的意蕴不在于时间上与现代的分界,而在于它的问题域产生于主体和客体二元分立的思维框架和提问方式中,也是在这样的思维框架中来解决的。“近代认识论的共同倾向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对立,即认识着的心灵和它所面对着的…  相似文献   

14.
科学理论的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谓理论?何谓科学理论?“理论”这一概念,在历史上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在早期,“理论”是一个与“实践”相对立的概念,概念的内涵比较模糊。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理论形式的成熟,“理论”一词专指具有一定结构的陈述系统,严格地说来,它应是一个演绎陈述的等级系统。而“科学理论”则还必须满足另一些条件,特别是它必须具有经验的内容。与这些发展相适应,科学理论的结构问题,也愈来愈为科学哲学家们所关注。本世纪以来,观察与理论的关系问题,可谓是科学哲学研究最受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而其中,科学理论的结构问题,又可说是被…  相似文献   

15.
在康德看来,感觉的纯粹形式和知性的纯概念都是构成先验主体的元素。为了在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说和洛克的经验主义之间采取折衷的立场,康德提出了先验主体的形而上学假设来作为解释人类知识的理论基础。从现代科学哲学的观点来看,这先验主体作为形而上学的一个假设,无非就是一个“不可观察到的实体”。事实表明,这个不可观察到的实体,在实证科学中业已为自己赢得了一席地位。借助于对科学进行认识论的分析,我打算指出康德命题  相似文献   

16.
主体与客体是认识论研究中的一对基本范畴。考察主体和客体范畴的历史演变,对于揭示这对范畴的科学涵义是有意义的。一从西方哲学史上看,古代哲学主要探讨本体论问题,认识论的研究相对来说是比较粗糙和朴素的。最早有意识地涉及认识论问题的是赫拉克利特。他说“爱智慧的人应当熟悉很多的事情”。而“智慧只在于一件事,  相似文献   

17.
一、关于客体对主体作用的“机制” 1.当研究经验东西和科学的理论东西、即事实及其解释之间的关系时,不能不估计到研究对象——不依赖于研究者本人的意识,并在它之外而存在的客体的整个不同方面。这意味着在一开始分析当前这个问题时就提出了认识论的这个根本问题、即主体(S)和客体(O)之间的关系、认识过程和认识对象之间的关系S/O(粗的横短线表示S对O的关系)的问题。我们在本文中仅限于解释客体O对主体S作用的“机制”,而撇开并不次要的问题,即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主体对客体的反作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现代认识论研讨会于1988年12月20至25日在厦门市举行。会议由中国认识论研究会、武汉大学现代认识论研究中心、福建省社科院、厦门大学哲学系等十多个单位联合发起。与会代表70余人,提供论文40余篇。会议围绕当代认识论发展的趋势、认识论与现代科学的关系、思维的微观机制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当代认识论发展的趋势什么是现代认识论?过去的认识论研究工作有什么缺陷?当代认识论的发展趋势有什么具体的特点?针对这些问题,一些同志发表了意见。有的同志认为,以往认识论研究存在的缺陷,可以概括为六种分离:(1)认识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分离;(2)主客体相分离(忽视了主体的结构与功能的变化);(3)  相似文献   

19.
现代科学哲学的“历史学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六十年代初,随着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出版(1962),西方科学哲学的一个新派别——“历史学派”开始形成。它批判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哲学观点,在科学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看法,引起了世界各国知识界的广泛注意。许多人赞同这一派的基本论点,有些人甚至认为它标志着科学哲学发展的“新阶段”。但是这一派的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20.
我在第一本书中讲的,是德国哲学上从康德,经过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到马克思,在解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这个认识论问题上的全部内容。我把德国哲学家们(从康德到费尔巴哈)在研究(一般的和必要的)认识对象时关于认识的主体的感性活动和理性活动所获得的结论,作为再现马克思的劳动认识论的基础,这种劳动认识论是深入研究认识论问题的出发点。我不象人们通常所作的那样,仅仅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那里去发现马克思的认识论的来源,而是在德国哲学(从康德到费尔巴哈)的整个领域中去发掘它的来源。我从研究中所得出的结论是:费希特对马克思的影响是十分重要和饶有趣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