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不再只是简单的理论观照,而是渗透到了音乐、文学、电影、建筑、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从而使得中国的艺术形式深深地打上了后现代的烙印。对于中国来说,我们虽然不能否定后现代的历史意义,但它的发展是与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背道而驰的,是不能够对中国文化做出有利引导的。  相似文献   

2.
恐怖电影是最早兴起的一种类型电影,它除了带给观众视觉和心理上的冲击外.还有着其丰富的美学价值.恐怖电影所反映出的悲剧意识、死亡意识、现代意识和进入后现代以来人的精神状况是非常值得人们关注和深思的.我们应当从恐怖与惊悚的背后解读出恐怖文化的内涵所在,注重电影中艺术元素的分析,进而挖掘其潜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引言 在外在形态上,武侠电影极具"舞武"性质的动态美感,使其具备了影像媒介无限的表现潜能;而在文化所指上,武侠电影与中国传统文化天然地紧密联系,使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审美体验.因此,伴随中国百年电影史,武侠电影在题材、形式、风格、意蕴等方面已形成了稳定的类型化特征.但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受后现代文化的影响,武侠电影其内在理念和外在形态都悄然发生了变异性,这种变异是技术美学和艺术表达之间不断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艺的“道统”观念是民族传统文化结构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决定着文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电影这种艺术形态尽管是舶来品,一经传到中国,使被中国传统文化所消解而使之中国化。电影通过迎合传统的艺术观念,继承了功能目的论的艺术理论观,从文以载道的艺术观念出发来把握电影作品和电影创作方法,带有浓厚的民族意识和民族风格。一代代电影人所追求的,不是改良社会,唤起民众,挽救危亡,就是关注民族生存,思考人类命运这类极为崇高的人生目的。注重认识功能和教化功能的载道传统在中国电影中得到了轰轰烈烈的张扬。中国电影始终在传统艺术理论的关怀下,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传统审美文化的叙事智慧。  相似文献   

5.
9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开始质疑中国传统电影的没落,认为中国电影在商业化运作模式下逐渐丢弃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一味迎合观众.针对当今影视业低俗之风的盛行,这样的批评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一味地带着批判的眼光看待现当代电影,将中国现当代电影与低俗化、商业化等同起来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6.
李星熠 《美与时代》2007,(11):105-108
消费社会的出现改变了生活形态,使之呈现为后现代的一种表征.后现代生活形态追求多元化和差异性,这在视觉传达设计学科中有着明显的影响.后现代的现象也同样存在于广告影像中.本文从后现代的表象这个课题入手,来探讨广告影像上所呈现出的后现代消费文化与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7.
艺术作为我们人类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一部中国艺术史也就是一部我们中华民族的心灵史。对中国艺术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艺术现象的观照中,更应该深入思考该艺术现象背后的艺术精神。本文将中国艺术史中所体现出的艺术精神归结为远古图腾、儒家精神、道家精神、禅宗精神以及受西方现代、后现代思潮影响的中国现代、后现代艺术精神。这对于我们弘扬民族文化,进一步思考艺术以及发扬民族传统艺术的同时认清艺术之源与流的关系有一定的引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装置艺术是20世纪之后迅速发展崛起的后现代艺术中的一种,其表现手法区别于传统艺术,通过创造出特定的环境来对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器官进行刺激,让观众与艺术作品互动感明显增强,装置艺术这样的特征使其成为了艺术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装置艺术让设计与艺术合二为一,符合当代的艺术发展趋势,作为一种新式的艺术表现语言被广大群众所接受。装置艺术多角度、多层面的性质使其成为了一个可以综合绘画、雕塑、音乐、电影等多方面来进行构成的艺术类型。分析装置艺术的界定与分类以及其在不同时期中装置艺术的形式、内容的不同,以此为基础来对当代装置艺术发展背景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从1983年的处女作《红高梁》到2018年的新作《影》,作为少数仍然活跃在一线的第五代导演,张艺谋对于中国现代电影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影像表达的极致化追求和孜孜不倦的创新探索也使得张艺谋的电影呈现出特殊的美学特征,在视觉图谱的建构上显得富有个性。作为张艺谋审美艺术表达的最新突破,《影》为中国电影探寻民族风格、传递文化审美提供了一种良好的范式。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电影意境探索的美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面对好莱坞电影的强烈冲击尤其是其商业大片的非审美化倾向,中国电影的艺术价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电影意境的营造也陷入了两难境地.文化碰撞中的尴尬不容忽视,但民族的艺术精神同样不能放弃,百年的电影发展历程已经证明:有意境的影片,才能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有意境的作品才会历久弥新.电影意境饱含着观众的审美期待,是影片艺术品格提升的必由之路,营造意境,构建有东方意蕴的电影理论等方面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文化与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与把握越来越来自视觉图像。图像世界正在重塑艺术家的观看经验和创作方式,绘画与媒体图像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其边界也因为图像的介入不断拓展。自后现代艺术诞生以来,西方很多新的绘画艺术潮流都是对图像的不同回应结果,而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艺术的发展也与图像密不可分。图像在绘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利用图像资源进行当代绘画创作成为每位画家都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艺术是对处于所谓后的语境中而出现的艺术的称呼。当各种后的理论出现之时,处于后环境中的艺术,也表现出不同于现代艺术的特征。当然,如同对现代和后现代的过程我们不能人为地划分开一样,对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有时也并不能进行强制性的区分。可以说,它们共同存在于当代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与社会环境互相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3.
尼古拉·米尔佐夫(Nicholas Mirzoeff)在《什么是视觉文化》一文中写道,后现代主义即视觉文化:“对视觉及其效果的迷恋——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产生了后现代文化,当文化成为视觉性之时,该文化最具有后现代特征”;“后现代主义不单单是一种视觉体验……视觉文化是一种策略,用它来研究后现代日常生活的谱系、定义和作用”。(米尔佐夫,第3页)米尔佐夫还认为:新的视觉文化的显著特点之一是把本身非视觉性的东西视觉化;视觉文化的本质不在于图像本身,而在于人类和世界存在的图像化或视觉化这一现代趋势。这一观点在海德格尔的著作中也可以发…  相似文献   

14.
小说与电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前者是文字的艺术,后者则是视觉、听觉的艺术。但是电影离不开文学这一源泉,好的小说多被改编为电影。电影面向的是社会大众这一群体,在艺术处理上需要符合大众审美;小说相对而言,针对的群体要小,以文字直击内心,直面现实,并不需要以大众审美为标准。对此,以《芳华》为例来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15.
书法艺术是中国独特的艺术门类.其艺术理论、创新思维和艺术精神为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视觉形态样式.  相似文献   

16.
艺术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音乐、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与影视也存在着本质的联系。当今社会,在文化大融合、互联网及电影工业飞速发展的时代下,影视作品给予观众的视觉和听觉享受也在不断地提高和升华。不论是传统电影的拍摄还是高科技数字电影的制作,多种艺术元素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在影视创作中更好地运用这些艺术元素呢?其他艺术种类和影视创作之间又是怎样的相互作用的呢?以部分影视作品为例,对艺术模仿在影视创作中的运用和实践进行分析,进而对艺术模仿在影视创作中有效运用的方式和手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原理 《美与时代》2006,(7):22-25
后现代电影并非一个电影类型,而是一种世界观,它具有“反叙事”的叙事结构,具有调侃性和解构性,暴力和性是其主要元素之一。电影的后现代话语自其产生即已融会于当代电影新主流话语庞大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8.
中国女性艺术是20世纪90年代的新生物,也是中国当代艺术中受到普遍关注的一个"后现代"话题。近代以来的女性艺术中,"性别"这一人类最大、最根本的裂变和区分对艺术的作用十分明显,她们的作品风格各异,但都具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即从女性的角度来阐释世界。  相似文献   

19.
涂鸦起源于街头艺术,在现代城市文明中出现了新面貌,逐渐渗透到各个设计领域。文章解读后现代思潮下城市涂鸦艺术,给流行视觉设计带来启迪,重点介绍了涂鸦艺术的发展历史、反叛精神和美学特征,指明了涂鸦艺术设计新的发展方向。近年来,涂鸦艺术逐渐变为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一种具体艺术表现形式,广泛存在于城市公共领域的各个角落,有着独特的美学特征、符号和色彩搭配,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  相似文献   

20.
张艺谋电影的民族特色除了故事、人物、情节等软性表达外,其艺术形式与技法也体现了浓郁的东方特色。细致观看张艺谋的电影,笔者发现,张艺谋的电影运用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国画技法,从而在艺术形式上体现了民族性。具体表现在泼墨、白描、写意和工笔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