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简称“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05方案”)开设的第一门课程。任何一门新课程,都包含着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同时需采纳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而对这些教学理念和方法的理解和领会,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课程教学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基于这种理解,本人试图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对于教材内容的思考,侧重于从教学理念和方法入手,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的教学互动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围绕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展开了丰富的内容,这些内容反映了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既有当代人生观、价值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课程核心内容的探讨与思考,又有大学阶段的人际交往、心理调适、理想与成才、恋爱交友、竞争与合作等一般的人生课题。怎样使这些内容内化为大学生的理想和信念,从而真正有助于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相似文献   

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修订出版教材并开课,这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一件大事。《基础》看似简单,实则凝聚了上自中央有关负责人下到教材编写组成员等无数人近两年的心血,意蕴深厚。如何把握其真谛,挖掘其底蕴,并把它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旨在通过交往合理性来解决人类社会的各种冲突,他坚信人因为可以具备交往理性而彼此在必要问题上通过商谈而达成基本的普遍性共识.这一思想适用于我国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方法的改进,使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两者有机融合.前者体现为教师对课堂的组织和协调,对学生的启发和诱导;后者体现为所有学生有权对所涉价值观进行独立思考、平等交流和自主选择.  相似文献   

5.
青年时期 ,是人的思想和道德的重要发展时期。如何根据时代的要求和青年的特点对其施加系统的思想道德影响 ,引导青年进行思想和道德的修养 ,从而开启青年的良智 ,促进青年的思想道德进步 ,这是摆在思想道德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至关重要的课题。《思想道德修养》一书是对这一课题进行积极探索的成果 ,是开启当代青年“良知”的好书。《修养》一书是中共湖南省委高校工委 ,湖南省教育厅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简称“两课”)系列统编教材中标项目之一的最终成果。这是一本由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唐凯麟教授、杨君武教授、王…  相似文献   

6.
随着世界知识、经济、信息的一体化,国际竞争的激烈,世界各国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大学生作为掌握知识比较多的一代青年,是未来国家的栋梁之才。他们的各种素质如何将会极大地影响国家的发展。不仅社会对大学生有较高的要求,大学生本身对自己的要求也比较高。但是,现实生活中往往有许多不尽如意的地方,他们的理想必须通过自身的不断。  相似文献   

7.
《电子技术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电类和机电一体化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电子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它又是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基本是采用教师讲为主,对教学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后,通过语言、教具或者多媒体仪器等工具呈现给学生,学生则通过感官接受教师传达的教学信息。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处于绝对的主动地位,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却是知识学习能力薄弱而动手实践能力相对较强,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知识的应用训练,很难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也就无法培养出应用型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8.
对善恶问题体验的尖锐程度就是对恶的体验的尖锐程度,因为善自身不能提供体验的尖锐性。作为关注善的学问的伦理学竟然不能说明自身的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悖论。法律来自于恶,而又揭露和限制恶,却无法战胜它。甚至在揭露恶的时候,其自身又蜕变成了恶,这又是一个悖论。作为正义象征的法律何以会走向恶呢?带着这一系列疑问,我拜读了李建华教授的新《法律伦理学》。  相似文献   

9.
随着本科院校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大力扩招,导致了近年来普通职业教育大专院校招生质量逐年下降,学生理论知识基础薄弱,有一定动手能力,普遍没有学习兴趣。致使在上课时学生出现走神、打瞌睡、交头接耳、玩手机等现象。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我觉得有两点影响比较大:第一,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方法差,不能主动学习;第二,教师的教学方法或内容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在职业院校,也引起了教师们对高效课堂的关注。这里以《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这门课程的教学为例,探讨职业院校高效课堂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现在提出“道教义理之学的基础、结构、枢论与亮点”这样一个议题,或许会有人认为:道教流传至今已近两千年,梳理和议论其义理的著述颇多,何劳如今还来絮叨?拙见以为,道教典籍中关涉其教理教义的泛论虽多,但将其教理教义作为专题的著述却并不是很多,其较著名者如《无上秘要》、《玄门大义》、《道教义枢》、《云笈七签》等,便可算得是凤毛麟角了;而即使是这些著述,也只是据有关道教经籍中的有关章句,作层面地摘述与归纳,缺乏对内涵作深入而系统地考究与整合,故而后学者甚感散、杂,未能获得有条理的透悉,仍然难于摆脱“杂而多端”的含混印象。…  相似文献   

11.
东汉时期,以经注律之风大兴,经学开始渗透入法学领域,法学受到经学极大的影响。同时,亦有以律注经之现象发生并盛行。所谓以律注经,即援引汉代律令制度来解释儒家经书大义,何休即其代表人物之一,而其所注《公羊传》则为运用这种方法的代表性作品。实际上,汉代社会历来经律并重并用,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以经注律与以律注经是二而一、一而二的,两者分别推动了法律儒家化与经义法律化的进程,并共同促进了经律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