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謇是中国近代化的开拓者之一。作为一个皇帝亲点的状元 ,却淡薄仕途 ,毅然走向以实业和教育而救国之途。他的一生 ,反映了一个爱国志士谋求国家兴盛的艰苦曲折的历程 ;他的思想和实践所体现出的高尚道德品格和开拓进取精神 ,是留给后人的一笔珍贵的财富。研究张謇的道德人格 ,承继先人的传统美德 ,对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促进当前的公民道德建设 ,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
从卫兵 《学海》2006,(6):140-145
中国的现代化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而19世纪80年代中期张謇在家乡兴办通海垦牧公司,则标志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韧。张謇的农业现代化思想是在全面兴办农业的过程中产生的,并形成了独特的体系。探讨张謇的农业现代化思想,对我们在新世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3.
19世纪美国来华传教士建构中国观的背后,呈现着多元复杂的文化心态,蕴含着"东方主义"思维模式下将中西文化作二元对立的视界分野;在西方殖民主义全球扩张浪潮下的文化霸权心态;基督教"普世主义"思想与实践过程中的"救世主"心态以及为了国内舆论宣传鼓噪而建构"异教"形象的思想动因等,深刻反映近代中国在西人思想观念与文化语境中被肆意"他者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4.
"道"性-"水"性-人性-中国人人格具有内在一致性,形成了一个一以贯之的有机体系。在这一有机体系中,作为"道"性的"代言人","水"性成为"道"性与人性及中国人人格间的"中介者"。以"几于道"的"水"为中介,通过对道家思想的分析,反观得到了道家思想影响下中国人的人性建构及人格特征,具体表现为:在思维上明"道"并懂得"道"的运行规律,以联系、变化和矛盾的眼光看待万事万物,情绪情感上静而不躁,意志品质上柔韧而不强作妄为,行事处世上既超脱一已之私、于物寡欲,又能待人谦退不争,并能从整体上显现出"道"之"自然本真"的根本特性。文末探讨了道家思想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中国人独特的人格特征与现代化建设事业可能的适应情形。  相似文献   

5.
正张謇是清末状元,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张謇出身寒门,饱受欺凌的父母为了让他尽早摆脱贫穷的窘境,幼年时就让他拜颇有名望的宋普斋为师。天资不是很好的张謇,学习也不是很用功。第一次参加州试后,一向严厉的宋普斋非常气愤,就把他叫到面前:"你可知道这次考试成绩如何?今后又有什么打算?"张謇知道自己考得很糟,低垂着头,大气不敢出,静候老师责罚。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上半叶,国人在经历了多次的革命后。很多有识之士在思考如何建立中国社会。基督教界亦积极思考如何从基督教信仰出发救中国。赵紫宸先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通过"人格论"建立他早期的神学体系,并提倡"人格救国"。赵紫宸丰富的神学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神学思考仍具有很重要的启发意义。此外,他的神学思想和生活实践也具有非凡的基督教本色化、处境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张三丰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关于他的传说很多,其籍贯、生卒年各种不同版本的记载也是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但是,由于张三丰独具"纤尘不染"的隐仙人格和"高真上圣"的仙真风范,使他成为继吕祖后富有传奇魅力的神仙人物,在元明之际赫赫有名。1本文主要从养道归真的伦理要求、离尘归隐的仙真风范、炼己化世的修养旨归三个方面来详细阐述张三丰的修道思想。  相似文献   

8.
作为儒学的一脉,永嘉学派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其展开的脉络和系统。与宋代主流的理学相对,永嘉学派趋向于以"实"拒"虚"。这里的"实"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以物用而不以己用",即从外部对象出发,而不仅仅根据人的主观想法和意念去行动;其二,注重事功之学和经世致用。与之相联系,永嘉学派主张"事上理会",扬弃"无验于事者"。"事"体现了价值层面的追求。从形而上的层面来看,价值层面的追求在中国文化中往往与"道"相联系,但永嘉学派同时把普遍意义上作为价值原则和价值理想的"道"与人的"日用常行"或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永嘉学派对践行、对人所做的"事"、对"道"与日用常行之间结合的注重,同时关联着另一个引人瞩目的概念,即"势"。进一步看,永嘉学派的"事功之学"与人格完善的这种要求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关联:叶适提出的"内外交相成"这一观念,便十分集中地彰显了永嘉学派既注重于外在的事功,又肯定人自身的完善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9.
在2016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从轩辕黄帝崆峒山问道广成子"修仙治国",到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庄子临世"立道",再到两汉时期道文化大兴,东汉末年天师张道陵"立教",再经过历代如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等高道祖师的改革创新,并与儒家、佛教等文化相互交融借鉴,不断吸取各个时代先进的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10.
张其昀在文化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争论中开始"文化自觉"。他肯定孔子、孔学维系"中华一统"的社会价值,总结孔子确立中华民族理想人格典范、构建中华文明价值传承体系、开中国数千年文明教化先河之功,同时重述孔学的知识与思想谱系。他既认为中国文化之所以绵延不息,是因为有一以贯之的道统,孔子是中国文化道统的中心;同时也主张突破狭隘的儒学道统观,以中国文化大传统为中国社会的新道统。当代中国人应该在继承孔子思想基本精神的基础上,融合现代价值理念,为中华文化开出新道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