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本文主要分析了陈致虚道教易学的内丹学思想的理论特色。陈致虚以《周易》之理来建构其内丹学的思想体系,提出了“易只阴阳两件物事”、“易之道道数也”、“易之道统乎天心”等三条道教内丹学的原则。认为道教内丹修炼是法天地阴阳造化生生之理而进行的,天地造化就是太极或道的展开过程,修道即是要回复到道本身。而天地造化之功不离阴阳两件物事,所以,内丹修炼不离阴阳。“阴阳”为道之纲纪,向道复归的路径为“逆”,“天心”即天地造化生生的节度和有序性,内丹修炼通过调和“阴阳”,以“逆”的方式法“天心”而施功,便能参赞天地之化育,以论还丹。陈致虚通过“援易入道”,在对本体之道的理解、修持的原理、证道的方法等内丹学的重要理论问题上作出了具有特色的阐述,为宋元时期成熟的道教内丹学的理论体系的建立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
黄房公非披云子辨——兼论陈致虚丹道来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金丹大要》中,陈致虚自认披云子宋德方为祖师。本文通过比对相关文献资料,认为陈致虚这种做法完全是出于依托,其目的是要为自己的道派建构一个正统而且显赫的来源,并初步推测陈致虚一系乃是源出蜀地的丹道传派。  相似文献   

3.
在融合金丹派南北宗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提到起关键作用的元代陈致虚,其实在这一过程中,明代全真道士阳道生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样不可忽视.阳氏的修性修命皆可成仙、修性重于修命的内丹思想,既承元代陈致虚在内丹修炼理论上融合金丹派南北宗的思路,又力图使这种融合后的全真道在理论上占主体地位,客观上使陈致虚的以北宗为主体的南北宗融合体系比较完全地建立起来.阳氏在力图使北宗理论占主体地位的过程中,未能把修性重于修命与神炁合一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而明清全真道等内丹学派的一些著名内丹家完善阳氏这个方面的不足,又恰能说明阳氏在融合金丹派南北宗中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4.
陈致虚,元代道上,道教学者。字观吾,号上阳子。江右庐陵人。他得北宗赵友钦真传,又复遇青城老师授以南宗阴阳双修丹法,遂精通二宗之奥密,成为融合南北二宗为一体的重要人物。他的著作甚丰。主要有《金丹大要》、《金丹大要图》、《金丹大要仙派》、《度人经注》、《周易参同契注》、《悟真篇注》等。这些著作相当广泛而又深入地研讨了性命双修的内炼之道,并提出了一个系统的丹道传授体系,从而受到道教中人的高度赞誉。如其《金丹大要》十卷,“首卷虚无三章,以象三才;二卷上药一章,以体法身;三卷妙用九章,以证九还;四卷须知七章,以验七返;五卷积功诗歌,以分  相似文献   

5.
肖杰 《中国道教》2003,(1):35-36
在中国道教史上,张三丰是明清时期道教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他上承陈抟、陈致虚丹法,著《金丹直指》、《金丹秘诀》、《无根树》、《大道歌》、《大道论》、《玄机直讲》等丹经道籍,遂开三丰一派。李西月编《张三丰先生全集》中,称之为“隐仙派”、“隐派”、“犹龙派”,并将其师承追溯于老子的弟子文始先生——关令尹喜。据白云观1926年抄本《诸真宗派总簿》所载,至清末时奉张三丰为祖师的道派就有17个之多。其中武当一脉尤以内家拳术誉名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威望。  相似文献   

6.
沿袭与建构:《金丹大要》中的马钰形象略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致虚在《金丹大要》中将其所承道派系属于丹阳子马钰,本文通过详细比对相关文献,认为此乃陈氏伪托。在南方内丹道派融入全真道的潮流中,陈致虚建构马钰形象并认其为本派祖师,无非是为自己传承的丹道赢得合理性,为自己的道派谋取正统性。  相似文献   

7.
上阳子陈致虚生平及《金丹大要》的丹道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冶 《宗教学研究》2001,(4):100-105
本文详细考证了元代著名内丹家陈致虚的生平,并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其主要著作《金丹大要》的丹道思想。从而认为,陈致虚继承并发扬了前人的内丹思想,对元代江南内丹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另外,其建立在金丹大道基础上的三教合一观也很有特色。  相似文献   

8.
宋元南宗阴阳双修的代表人物和经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代表人物和经诀,勾勒宋元南宗阴阳双修丹法的历史脉络和主要内容。早期的《悟真篇》阴阳双修注释以翁葆光注为代表。早期的钟吕金丹派阴阳双修经诀有《钟吕传道集》等。内证和外证皆表明,钟吕金丹派南宗的建立者白玉蟾传授并实践阴阳双修。南宋还有紫团真人等几位钟吕金丹派南宗阴阳双修丹家。陈致虚确立了全真教南宗的阴阳双修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考察上阳子陈致虚的祖师李珏、张模的相关情况,着重对张模与德兴张氏、张模与《西游证道书》、李珏—陈致虚一系依附全真道等问题进行了辨正,目的在于进一步厘清陈致虚传派的渊源。  相似文献   

10.
宋时,以张伯端开的全真南宗延续五代,“南宗五祖,天台山几乎统辖江南道教。至元代,全真北宗开始向江南传播。南北两宗本是同宗同源,仅是炼养方法略有不同和因宋、金统治地域而分南北,得到元统治者的支持,发展较快;而南宗“性命双修”继承中国传统隐逸仙学,大都隐居山林清修,与上层社会极少交往,得不到统治者的支持,自元代中叶开始,南宗逐渐与北宗融合。元末由陈致虚的努力,两宗统归全真道。  相似文献   

11.
本文依据新史料文献,考察了明代林兆恩三一教与道教南宗的关联。林兆恩拜莆田道士上阳子卓晚春为师,时常往来于道教南宗的发源地福建武夷山一带,对南宗宗师十分敬仰,所修习的内丹功法乃钟吕、张伯端、白玉蟾、陈致虚一系的南宗丹法;林兆恩对道教南宗祖师的经典十分熟悉,其《林子三教正宗统论》多援引南宗丹道思想来论证其"三教合一"的"道理";林兆恩的"艮背心法"功法与道教南宗有密切关系,《九序心法》中的道教内修元素主要是指道教南宗丹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强中华 《现代哲学》2012,(3):115-119
宋人批评荀子主要集中批判荀子的性恶论、杀《诗》《书》、法后王、非毁子思和孟子、思想近法家,以及韩非、李斯师承荀子等六个方面。除最后两个问题外,《韩诗外传》都对荀子表示不满,实已开宋人批评荀子之先河。  相似文献   

13.
斯金纳操作行为理论若干问题的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大柔 《心理学报》1982,15(2):33-40
斯金纳操作行为理论是华生行为主义的一种发展,是目前西方行为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本文从该理论的哲学渊源、师承、论点及其应用,作了简要的评析,指出它的特点与缺点,以及对发展心理科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淳是明代画家,尤以小写意花鸟画闻名于世。陈淳的小写意花鸟画在历史上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文章重点研究陈淳花鸟画的师承关系,主要论述了四个部分:第一,陈淳之蒙养;第二,陈淳与文徵明之间的师承关系;第三,陈淳与沈周之间的师承关系;第四,陈淳与吴门画派。  相似文献   

15.
近年高等中医院校师承教育试点班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院校教育改革已经开始注重中医特色和优势,部分学校在中医专业恢复师承教育,开办试点班。试点班以中医课程为主,培养方向是中医特色临床。在师承教育试点班里,已经把纯中医人才和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相对分开。恢复师承教育试点班是一个积极而有效的探索,它在推进院校教育结构调整,完善教育体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古代中西方的"学派"观念比较——兼论"思孟学派"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考察古希腊与中国先秦汉初的"学派"观念入手,比较异同,分析其通约性结论,指出学术师承渊源和学术宗旨,是我们考察"学派"的两个重要视角,而且学术师承渊源更重要。进而分析"思孟学派"这个名称,指出从"学派"义例来看,孟子并不认同子思,子思学派与孟子学派是并列的;"思孟学派"这个名称只适宜于着重考究子思的思想,以及孟子因袭其说的部分。  相似文献   

17.
南宋初年,朱震在《汉上易传》中提出北宋先天易学师承谱系:陈抟→种放→穆修→李之才→邵雍。鉴于朱震在当时的学术地位,此说更易于广泛传播,遂成学界定论。但经考究发现,其实陈抟、种放和穆修三人之间并不存在师承关系,此谱系实来源于邵雍之子邵伯温的刻意创造。由于北宋后期存在着对邵雍师承的质疑之声,因此邵伯温初创此说,其本意是为其父的学术渊源进行辩解。尔后再经晁说之的补充与完善,最终构建了完整的北宋先天易学师承体系。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漫长的美术教育发展中,中国传统美术教育对师承关系非常重视。师承关系不仅对中国画的继承和发扬有影响,而且也对培养实用性的工艺人才影响深远。这种美术教育模式在当今的学校美术教育中已被班级授课制取代,但在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的今天,也应重新探索师徒传承的教育模式。通过回顾古代师承关系的发展,并分析师徒传承模式与当代美术教育相辅相成的可行性,提出有效借鉴这种模式对培养当代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法音》2002,(3):43-43
002年第3期总第211期法尊法师(1902-1980)为当代著名高僧。他先后师承太虚大师和藏传佛教慈愿大师、安东格西、降则法王等,曾两次入藏学法,佛学造诣极高。返回内地后主持汉藏教理院十余年,培育了大批僧才。作为近现代首屈一指的“翻经沙门”,他将《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等藏传佛教名著译为汉文,又将《大毗婆沙论》200卷译为藏文,成就卓著,为增进汉藏佛教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法尊法师先后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佛学院副院长、院长,在近50年的弘法生涯中,法尊法师一…  相似文献   

20.
六世纪华严学的谱系问题,汤用彤、田光烈、魏道儒、龟谷圣馨、河野法云等先生都曾加以研究,但尚有未发之覆。本文在他们的基础上予以进一步详考,指出:六世纪华严学主要由地论师提唱,但地论师而外,三论师和许多师承不明的论师亦是推动华严学的两股重要力量;六世纪华严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京兆、洛邺、并代、建康四地互动的格局,北周武帝毁佛后这一格局始被破坏。最后,本文提出了一个不同于汤用彤先生与龟谷圣馨、河野法云的六世纪华严学传承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