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圣辉 《法音》2002,(11):3-4
两千五百年前,我们的佛陀就向世界庄严地宣告,佛教是一个主张和平、奉行慈悲、实践平等友善的伟大宗教。两千五百多年来,我们每一个佛陀的弟子严格地遵循、实践了这种慈悲的精神与和平的思想,使得佛教成了人类历史上唯一不曾用武力传播教义的宗教。在佛教的历史上没有一页是被战争者的火焰燃烧过,或被异教徒屠城的浓烟熏染过,或被充满宗教仇恨的无辜受害者的鲜血染红过的。佛教挥举的武器只是一把智慧之剑;佛教承认只有一个敌人,那便是我们人类内心的无明烦恼“贪、、痴”。因而在我们人类的文明史上,佛教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成是和…  相似文献   

2.
在争取世界和平、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中,宗教是有着重要作用的。宗教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当今世界上信仰各种宗教的人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如果全世界的宗教徒能团结起来争取和平,必将对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世界各大宗教中,佛教是具有和平精神的宗教,这已为它自身的全部历史所证实,也已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共许。所以,传播和发扬佛教的和平精神,以佛教智慧启发众生、净化人类的心灵、制止和消除人类的暴力行为、求得个体心灵的和平和群体生存环境的和平,肯定是有积极意义的。佛教的慈悲精神佛教被称为慈悲的宗教,…  相似文献   

3.
伊斯兰教是热爱和平、维护和平且一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宗教。《古兰经》说 :“信道的人们啊 !你们当全体入在和平教中” ( 2∶2 0 8) ,又说 :“你应凭智慧和善言而劝人遵循主道” ( 16∶12 5 )。伊斯兰教又是主张建设和平社会的宗教 ,她用信仰的力量号召全体信士进入和平教中 ,在信士生命的每一刻 ,在他们可能涉足的每一领域中 ,无论是思维意识 ,还是行为方式都要发挥和传播伊斯兰教的和平精神 ,这种精神给社会倾注的全是安宁、和平、友好和稳定。“伊斯兰”一词本意就是和平 ,穆斯林之间祝安词“赛俩目”之意也是和平与安宁 ,穆圣命人…  相似文献   

4.
一、了解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公元七世纪初先知穆罕默德首传于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城,以后在世界各地获得广泛传播的宗教,在中国又称回教、清真教、天方教,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现在全世界大约有八亿人信仰它。“伊斯兰”一词是阿拉伯语Islām的音译,意思是“顺从”,即顺从真主安拉(Allāh)的意志。从字源说,“伊斯兰”一词来自“赛俩目”(亦译“色兰”,salām);“赛俩目”的意思是“和平”,因此伊斯兰教又称和平的宗教。据统计,“伊斯兰”一词在《古兰经》中出现过八次(3:19;5:3;3:85;6:125;9:74;39:22;49:  相似文献   

5.
宗教传播既是宗教生命力的表征,也是其救世精神的要求。两汉之际,佛教东传华夏,开始了它的中国化进程。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主要以人际传播与书本传播为主,走的是一条文化之道、和平之旅。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弘法方式更具启发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宗教传播既是宗教生命力的表征,也是其救世精神的要求.两汉之际,佛教东传华夏,开始了它的中国化进程.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主要以人际传播与书本传播为主,走的是一条文化之道、和平之旅.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弘法方式更具启发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魏武 《法音》2003,(10):45-45
“佛教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紧相关联。中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全面落实和持久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环境,使得中国佛教进入了一个黄金发展时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法师9月25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现年77岁的一诚法师22岁时出家。历经治乱的经历使他更能体会中国佛教的盛衰巨变。“动乱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使我更认识到和平对宗教的珍贵。”他说。“佛教事业能有今天的发展,说明执政党和政府重视宗教工作和佛教事业。”一诚说。原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曾多次强调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强调信教群众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  相似文献   

8.
《法音》2014,(12)
正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佛教已传遍世界各地。佛教不仅以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著称,同时也因其中道、慈悲、和平与开放包容的精神品质赢得世界广泛的尊重。佛教是一个和平的宗教。佛教教团对内要求"六和敬",对外主张非暴力。佛教在两千五百多年的世界传播史上,从未因自身原因和传教而发动战争,相反,佛陀和历代祖师在延缓、消弭战争或有效医治战争创伤、和谐社会方面的案例不胜枚举;佛教是一个重视文化交流、以  相似文献   

9.
十九世纪的德国大哲费尔巴哈曾说过: “世上若没有死,就不会有宗教”,这话若用在佛教上乃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如果世上没有死(指人身之死)这回事,也许就不会有佛教及其存续与发展,至少佛教的作用,佛教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就会大打折扣,佛教就不会是现在的这种繁荣局面。虽然从佛教史上看,佛教并不仅仅局限在死上做文章,它还有更为广阔的精神空间和社会接触面——若非如此,佛教亦难以繁荣,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如何坦然地面对死. 这是佛教给予世人的最大法宝,同时也是世人最想从佛教那里得到的人生指导。  相似文献   

10.
陈星桥 《法音》2000,(5):11-13
中国佛教协会在历史悠久的南普陀寺和近代著名的佛教学府闽南佛学院举办“佛教在二十一世纪的使命”这样一个演讲会,很有意义。我能参与这一盛会,深感荣幸。 当前我们正跨入21世纪。这将是一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流的世纪,是一个各种宗教由对立走向对话、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并驾齐趋的世纪。而佛教一向崇尚和平,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作为三大世界性宗教之一,佛教在这一世纪,无疑负有许多神圣的使命。其中一个重大的使命、也是我们完成其它使命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大力发展佛教教育。 佛教教育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就广…  相似文献   

11.
佛教平等理念对和平与发展的启导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人类社会的两大问题,经济全球化进程也并没有改变威胁世界和平和损害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因素,其中包括人的思想观念,尤其是世界观、价值观因素。我们认为,确立人类互相依存和共同发展的理念,是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而在这方面,佛教的平等理念对人自身的“心灵环保”,对当代社会的和平与发展,造福于全人类,有着重要的启导意义。一、佛教平等的涵义与特质宋代僧人清远说:“若论平等,无过佛法。唯佛法最平等。”“平等”是佛教大力弘扬和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佛教的平等,是指…  相似文献   

12.
《法音》2015,(11)
<正>一、合作与发展——佛教和平论坛★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圣辉法师在主旨发言中说,佛教的核心价值和精神,体现在和平、智慧、慈悲和中道。尤其"和"的精神为僧俗所推崇。"和"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圆融。"和"的基础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在世界各大宗教中,佛教尤以慈悲、平等、和平、智慧的教义赢得世人的尊重和信奉。2000多年来,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应斯里兰卡宗教部的邀请,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法师于1998年11月8日至14日出席了由斯里兰卡政府主办的题为“永恒的佛教”的国际佛教大会。在会上,各国佛教代表就“佛教是宗教体系之本”、“用佛教促进和睦与世界和平”、“用佛教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杨琳 《法音》2006,(4):3-6
作为有着深刻和谐思想与和平理念的宗教,佛教将对旨在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双和模式”做出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5.
净化人心 抵制邪教 维护和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纪之交,全世界各宗教领袖,相聚联合国,共议世界和平大计,千年一遇,因缘殊胜。本次大会以“促进新千年的和平”为主题,在寻求净化人类社会、消除战争和贫穷、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宗教作为和平使者和抚慰者的积极作用,这是载入史册的全世界宗教盛事。我作为中国宗教领袖代表团成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从佛教的角度讲几点主张。 一、发扬佛教优良传统,促进世界和平事业发展 早在两千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教导信徒要“爱人如己,勿相残杀”,“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著名的佛教经典《大涅 经》一开始便讲述了佛陀劝阻阿问世…  相似文献   

16.
刘维涛 《法音》2005,(9):38-38
由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中国佛教协会发起组织的海峡两岸暨港澳佛教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祈祷世界和平法会15日在北京灵光寺隆重举行。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法师以及来自内地、香港、澳门、台湾的法师率佛教弟子3000人出席法会。中国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圣辉法师在祈祷法会上讲话。他对来自内地及香港、澳门、台湾的法师表示欢迎和感谢。他说,在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及海外佛教四众弟子表现了前所未有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积极投身于保家卫国的正义事业。佛教是热爱和平的宗教。这种以世界为本体…  相似文献   

17.
虔敬与定力     
佛教艺术在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人们只要有机会接触到敦煌、云岗、龙门、麦积山、大足……等等石窟,看到过各个朝代的佛教建筑,各地寺庙中的佛像与佛画,都会被眼前的形象所震摄感动,由衷地发出赞叹。赞赏之余人们联想到今天一些地方的塑像与佛画,会发表今不如昔的感慨。更有人悲观的认为“俱往矣!历史上佛教艺术的辉煌将一去不复回。”不能不说这种感慨与担心有一定的根据。这并不是说今人不如古人,我以为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宗教意识淡薄,二是定力大大减退。l这里说的宗教意识是针对佛教艺术…  相似文献   

18.
肖永明 《法音》2002,(2):14-19
三、佛教性相中道对治现代心物偏执理性特质和平等诉求,虽然可以说是整个佛教的内在特征,但在传统佛教那里,也确实存在各种与现代文明不相容的流弊,甚至出现了太虚法师所批评的“死的佛教”和“鬼的佛教”。这种“死的佛教”和“鬼的佛教”,专注于超度亡魂和祭祀鬼神,完全与现实社会脱节。当然,这种局面的形成也不是偶然的,它是传统佛教观念的蜕变。我们知道,初期的小乘佛教注重个人解脱,着重于出世修行,力求逃避现实社会人世的纷繁扰攘,进而专志清修、苦修,以期获得自我解脱。从禅定角度而言,这种出世修行也许能达到一定的境…  相似文献   

19.
正(三)以多种方式展开的中国佛教和平行动在"中宗和"的引领指导和中国佛教协会的团结努力下,近十几年来,中国佛教不断将和谐和平精神与"心文化"智慧资源转化为促进世界多元宗教文化交流、构建和谐亚洲与和平世界的现实行动。在各种国际和平会议上发出了中国佛教的响亮声音,有急有难的地方留下了中国佛教慈善援助的身影。伴随中国佛教的和平行动,我也将自己的足迹和生命融入了更广大人群的生  相似文献   

20.
现代学者提出“宗教的历史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它的历史同文化史一样久远”的主张,已成为文化界人士共识的话题。宗教学者王志远,在他主编的《宗教文化丛书》总序中说:“宗教不仅是信仰者和研究者的事,而是涉及几乎所有文化界思想界的普遍性课题。”这种看法与赵朴初居士所说的“宗教是文化”之命题达成了一致,说到底,宗教既是人们现前的情感需要,又是人们未来的精神寄托,是人类自身创造的精神食粮与文化。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历史之悠久、影响之深远、内容之丰富,特别是作为外来文化能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媲美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