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释印光  释传印 《法音》2012,(1):28-30
二、详明机锋转语(一)机锋转语的由来【论文】及至曹溪以后,禅道大行。不立文字之文字,广播寰区。解路日开,悟门将塞。故南岳、青原诸祖,皆用机语接人。使佛祖现成语言,无从酬其所问。非真了当,莫测其说。以此勘验,则金鍮立辨,玉石永分。无从假充,用闲道法。此机锋转语之所由来也。【讲记】佛法即是心法,本来离于言说之相。所以,释迦牟尼佛临终在灵山会上曾说:"吾四十九年  相似文献   

2.
佛言祖语     
《法音》1992,(12)
一转语开示学人,谓我今亦不论你禅定智慧、神通辩才,只要你下一转语谛当。学人闻此,便昼夜学转语。错了也!既一转语如是尊贵,如是奇特,则知定不是情识卜度见解依通所可袭取。盖从真实大彻大悟中自然流出者也。如其向经教中,向古人问  相似文献   

3.
模态与本质     
模态(modality)是指可能性、必然性等哲学范畴。根据关涉对象的不同,它可以分为从言模态与从物模态两类:若模态性质指的是命题或语句为真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则它是从言模态;若模态性质指的是事物具有某种性质或关系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则它是从物模态。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真?一般的回答是“眼见为真”。然而,哲学家并不这样强调,反而说“眼见未必真”。我国明清之际的程智便是这样主张的,在其《守白论》十六目中,就有“真指”一目。他认为“真指”就是未涉及具体事物  相似文献   

5.
Truth是西方哲学特别是当代分析哲学、语言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逻辑学的一个关键性概念。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把它译为“真理”。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当代分析哲学、语言哲学与逻辑学所研究的truth与我国传统哲学认识论意义下的“真理”,两者的涵义是不完全相同的:我国传统哲学认识论意义下的“真理”主要指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性认识,它在一般意义上不是指某一个单独的真命题或语句,而是倾向于指某一个理论体系,即由一些命题组成的系统;而当代分析哲学、语言哲学与逻辑学所研究的truth主要指真命题或语句,即其值为真的东西。鉴于这种…  相似文献   

6.
阶层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分层体系中相对位置的变化。人们普遍预期,向上流动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然而近期研究也表明,向上流动还可能损害个体健康和主观幸福感,使人们低估和容忍社会不平等,并反对再分配。地位认同、贫富归因倾向以及系统公正信念能够解释向上流动的双刃剑效应。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澄清向上流动感知的具体表现,深入考察向上流动影响的心理机制,探索促进阶层流动积极效应发挥的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7.
张跃  郭永玉  丁毅  李凯 《心理科学》2019,(5):1230-1235
阶层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分层体系中相对位置的变化。人们普遍预期,向上流动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然而近期研究也表明,向上流动还可能损害个体健康和主观幸福感,使人们低估和容忍社会不平等,并反对再分配。地位认同、贫富归因倾向以及系统公正信念能够解释向上流动的双刃剑效应。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澄清向上流动感知的具体表现,深入考察向上流动影响的心理机制,探索促进阶层流动积极效应发挥的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8.
清华简《汤在啻门》中的"地祇"称"地真",容易使人联想到《楚帛书》的"女填"。"女填"应读为"女真",是"女娲"的另一种称法。"地真"和"女真"得名与"真人"有关。真人本指修真得道的人,引申表示圣人、至人或帝王。"地真"和"女真"这种称法是"真"在使用过程中意义泛化的结果,具有明显的道家色彩,对于判别文献的性质有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
说“道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国荣 《世界哲学》2006,(2):98-103
“道理”作为日常用语包含基于事实的观念、言说或推论的根据、“规范”或“规则”以及实践智慧等涵义。与之相应,“讲道理”既指以事实为依据,提出某种观点、看法;也意味着言说及行为过程合乎规范或规则。它与实践智慧相联系,“讲道理”同时涉及所谓实践推论(practical reasoning)。“道理”与“讲道理”,蕴含着当然与必然、真与善、理论知识与实践智慧以及理性与情意等关系。道理”与“讲道理”的哲学意蕴有其历史之源。  相似文献   

10.
说到模糊,人们便有一种本能的反感,认为不足取。尤其是赖以准确表情达义的语境更是模糊不得。其实模糊性语境在实际语言运用中比比皆是。这类语境常给人们准确理解语义带来许多麻烦,但人们又常常依赖这类语境表达特定的含义,而且能达到用明确性语境无法达到的表达效果。本文拟就语境模糊性的构成及其作用作些探讨以求教于同行。所谓模糊性语境即指具有不确定外延、语义的多值歧义语境。从具有模糊性的时间性的角度可分为持久模糊语境(真模糊语境)与暂时模糊性语境(假模糊语境)。我们先看真模糊性语境的形成与运用。真模糊性语境即指无论从所在句语境或所在文、  相似文献   

11.
《天童经》有加句、加加句本 《天童护命妙经》1卷,撰人不详。《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著录。本经出唐代。或以为“南宋梁悟真扶乱降笔”,实非。按《云笈七签》卷122、《混元圣纪》卷9均载来真宗所制《天童护命妙经序》(一作《太上太清天童护命经序》),谓此经系“太清密诰(‘诰’一作‘语’,误),金阙真符(‘真’,一作‘诊’,误),素有前征,播于别录”。其“前征”之事,载《云芨七签》同卷《太上天童经灵验录》,述唐末昭宗景福元年(892)三月益州(指成  相似文献   

12.
树的课堂     
我喜欢独自站在树下,手指摩挲着树干,读绿得发青或干涩开裂的树皮,读葱茏或稀疏的树冠,从而就走进了树的课堂。站错位置的树树身分成三个大杈,略粗的一枝平平向旁边延伸约半米而后直直向上,旁边两枝向上长了40厘米后,发生交错,又紧紧相依着向上,长势甚是奇特。  相似文献   

13.
妒忌是指意识到自己缺乏他人更优越的品质、成就或所有物而产生的自卑、敌意和怨恨等混合情绪,妒忌者渴望得到妒忌目标的优势或希望妒忌目标失去优势。作为一种指向他人财富的复杂情绪,善意妒忌和恶意妒忌会引发不同的行为结果,这主要取决于个体对他人财富的认知评估过程。妒忌通常由向上的社会比较而产生,社会事件应得性、主观公平感、核心自我评价等认知都会对妒忌产生影响。本文从社会比较判断、认知加工过程和神经生理功能等角度来分析妒忌的产生过程和认知机制。基于现有不足,未来的研究可以在妒忌情绪的发展特征、妒忌体验的测量方法和妒忌功能的分化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4.
1.思维形式的结构(思维的逻辑形式)是指思维内容各部分之间联系的一种方式。具体地说就是从思维内容各不相同的各类判断和推理中抽象出来,并为它们各自共同具有的一般形式结构。它包含有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2.辑逻常项是指在一个思维形式的结构中保持不变并决定这种结构的逻辑特性的部分。例如,在“如果P则q”中,“如果……则……”就是逻辑常项。逻辑变项是指在一个思维形式结构中可以用不同的具体概念或判断来代换的部分。例如,在“如果P贝q”中“P”,“q”就是逻辑变项。3.以A、B代表两个概念,以a、b分别代表两个外延,真包含于关系是,所有的b是a,并且有a不是b,那么,B与A就真包含于关系,或者说,B真包含于A。  相似文献   

15.
"真藏"首先出现在佛教经典《大乘止观法门》中,是对"如来藏""佛性""真如"等的指称,意为"自然清净心",由此区别凡圣。而后或同时期的道教经典《无上内秘真藏经》更以"真藏"为经典的名称,并作为大乘教法的另一称谓,实即指清净自然道性,是众生实现生命解放的内在依据,凡圣同具。在对"真藏"概念的考察中,揭示了隋唐之际佛教和道教建立了系统的心性之学,在此过程中佛道教充满了交融,同时又以各自理论的特殊性保持了自身的独立,并与各自发展的逻辑脉络相契合。本文以"真藏"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以及在佛道教中的演变入手,尝试对隋唐之际佛道教的交融这一宏大主题做一些细小的说明。  相似文献   

16.
"真"作为王国维词论思想"境界说"的核心,已为学界所认同,但"真"的概念却一直没有一个相对有说服力的解释。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为研究文本,通过分析、总结得出:"真"并非一个固定的概念,其内涵十分丰富,不仅指创作主体之"真"和描写对象之"真",还包括文如其人之"真",并且在不同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具体含义。  相似文献   

17.
认识火候 <悟真篇自序>说:"仆幼亲善道,涉猎三教经书,以至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靡不留心详究.惟金丹一法,阅尽群经及诸家歌诗、论、契,皆云:日魂月魄,庚虎甲龙,水银朱砂,白金黑锡,坎男离女,能成金液还丹,终不言真铅真汞是何物.不说火候法度,温养指归."张伯端怨嗔丹家没有把最关键的东西昭示天下.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文明形象的自我塑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文明形象的自我塑造颜廷志一、大学生文明形象的基本标志所谓文明形象,是指摆脱了愚昧、野蛮、落后状态的开化、进步、有教养的人格的外在显现,即人格的文明形象。文明形象的基本内涵,是真、善、美的统一。所谓真,与假相对而言,是指人们的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规...  相似文献   

19.
从某种终极意义上说,人生具有本然的修炼意味,只是有的人意识到了,有的人没有意识到。但不管意识到的还是没有意识到,人生总不外乎呈现向上或向下两种生命状态。向上为火,向下为水。因为火不管什么时候总是向上燃烧的,而水不管在什么情形下总是向下流淌的。向上具有阳刚的力度,向下则有阴柔之美。  相似文献   

20.
张婷  张仲明  李红 《心理科学》2012,35(2):321-327
本研究从发展的角度研究了3-7岁儿童在解决三类传递性推理问题时能力发展和策略发展状况,真传递性推理指推理的传递性是确定的,个体根据前提关系可以做出确定的传递性推理结论,不确定性传递性推理指该类推理的传递性是不确定的,关系是否传递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和社会经验来确定,否定性传递性推理指根据前提关系得出不能进行传递性的必然结论。结果表明:(1)三类传递性推理的解题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强,在7岁左右初步形成。(2)三类传递性推理,能力发展有不同的起始点、快速发展期以及初步形成期。真传递性推理发展最早最快,不确定传递性推理最晚最慢。(3)3-7岁儿童解决三类传递性推理问题时使用了猜测、视觉判断、定向反应、经验推测和逻辑推理等策略,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大,主导策略由准策略向真策略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