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湛湛玉泉色悠悠浮云身闲心对定水清净两无尘手把青筇杖头戴白纶巾兴尽下山去知我是谁人题玉泉寺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是唐代仅次于李白、杜甫的伟大诗人。他早年积极入世,贞元十六年举进士,为翰林学士、左拾遗,后虽遭遇些许坎坷,但终生为官,晚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白居易一生儒、释、道思想杂糅,这在他的诗歌中均有所体现。特别是他对佛家思想情有独钟———白居易号香山居士,居士者,在家修行之佛弟子也———并且把对佛教的理解和体验运用于诗歌创作,为我国诗坛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白居易较为宽泛地接受了佛家思想。他早年习…  相似文献   

2.
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中诗歌数量最多的一个,他曾把自己的诗歌分为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类。闲适诗是其诗歌的一个重要类型,他在《与元九书》中写道:“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至于讽谕者,意激而言质,闲适者,思淡而词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表明他自己对于时人并不重视的闲适诗十分珍视。白居易“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治其心,旁以山水风月诗歌琴酒乐其志。”他受这三种思潮影响都很深。白居易自称“予栖心释梵,浪迹老庄”,他师傅是中唐禅宗高僧佛光如满和尚,曾于香山“结香火社”。白…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今山西)后迁居下邦(今陕西渭南东北)。他的祖父白皇曾任洛阳主簿,长于五言诗。父白季庚明经出身,做过地方官。青年时期的白居易,因家景衰落、贫困,故对社会生活和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中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宪宗元和二年(807)任翰林学士,九年任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因事贬九江司马。唐穆宗长庆到唐敬宗宝历(821~826)年间,累迁忠州、杭州、苏州刺史。武宗会昌初年以刑部尚书致仕。他的著作曾自编有《白氏长庆集》75卷(包括该集的前、后、续3种在内)。诗作计3840首,是《全唐诗》中收诗最多的一家。  相似文献   

4.
只要我们稍稍留意一下佛教史和文学史,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自佛法东传中土,中国古代文人学士大多烦心或笃信佛法,尤其是盛、中唐以后,文人近佛、学禅已是一种普遍的人文景象,唐宋著名的文学大家几乎没有不与佛道禅法发生干系的。在这批文人雅士中,白居易的崇佛司禅可以说是极具代表性的。白居易(772一846年),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太原人,李商隐给他作墓志铭,称其为“太原白公”。白居易一生笃信佛法,他读佛书、悟佛理、作佛家语,极喜与僧人交流,据增传载,他尝与高僧惟宽、甄公、道标、慧琳、智常、神凑、寂然、智如、…  相似文献   

5.
“我的学生中学习最好的是中国的张永立!”这是著名数学家,世界数学学会名誉主席德·拉·瓦尔·甫山(De la Vallee Poussion),在张永立获得博士荣衔后,表达他自己无比欢欣和对张先生高度赞赏的肺腑之言。一、勤奋攻读、取得荣誉。张永立先生于1912年出身于贵阳一个  相似文献   

6.
郭鹏 《世界哲学》2009,(1):104-119
戴维森反对“概念相对论”的主要立论落脚于语言的可译性和互译性上,但是,在他的论述中,他所围绕的中心却是语言的可释性和互释性。在他看来,由于从原则上讲,没有不可释的语言,所以也就不存在所谓的“概念构架”。本文旨在从翻译与解释的差别以及翻译的适应性的角度对戴维森的这种可释性策略进行质疑,并对戴维森所提出的主要论证逐一进行了考察。我的主要观点是:语言的可释性并不直接支持语言的可译性,而对于“概念相对论”构成威胁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相似文献   

7.
邹大炎 《心理学报》1984,17(2):21-23
龚自珍(1792~1841),我国清朝进步的思想家、政论家和诗人。字璱人,号定盦,又名巩祚,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道光进士,做过礼部主事的小官。他提倡“经世致用”之学,要求把学术研究与现实政治联系起来,是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  相似文献   

8.
明灯 《中国道教》2002,(5):48-48
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这里先不说白居易在这首绝句里是从什么角度理解和思考的。《道德经》讲 ,有智慧的人 ,必是沉默寡言的人。还有“行不言之教”、“希言自然”等等都谈到“不言”的道教理论。有些好道者 ,习惯以“道不可言”来回答信仰群众 ,而多半这样的回答都带几分傲气。细纠其因是对道或一知半解 ,或知之甚少 ,以借“不言”而解脱。其实老君的“不言”、“希言”、“不可道”都是教化众人既不施政令于民 ,又要养自身真气 ,存阴柔之德 ,万事不可妄言 ,并非不言。就像白居易所说“缘何自著五千文…  相似文献   

9.
《大公报》创办于1902年6月17日,它的最早创办人是英敛之教友。幼年家贫,生活坎坷英敛之,姓英名华,字敛之,又号安蹇,满州正红旗人,1867生于北京。幼年家贫,出身寒微;“兼之多事待了,债负满前,每以拙于生计为忧”。因此,他少时先习武。因旗人学武后可入军籍,“得补粮饷,尚为一线之路”。但这种生活没有延续很久。他在《也是集·自序》中说:“此等伎俩,见遗于社会,无补于身家,逐弃之。弱冠后知耽文学,则又以泛滥百家,流览  相似文献   

10.
一、金迪的生平和著述金迪的全名是艾卜·优素福·叶尔孤卜·伊本·易司哈格·金迪(Abu Yusuf Ya‘qubibn Is-haq al-Kindi,也有译作铿迭、肯迪、金第等),他是真正的阿拉伯血统,所以有“阿拉伯哲学家”的尊号。他属于阿拉伯半岛上古老的铿德部族的后裔,出身于阿拉伯上层贵族阶级。金迪(796—873年)出生于库法,后来游学巴士拉,最后迁居巴格达。他生活于哈里发麦蒙和穆尔太绥术时代,在麦蒙时代就享有盛名,具当时著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他精通医学、哲学、数学、逻辑学、音乐、几何学、星占学等学科,还掌握希腊和波斯的知识,了解印度的哲学。由于他学识渊  相似文献   

11.
窥基法师     
窥基是唐代著名高僧,也是中国佛教唯识宗的实际创始人。因他二至五台山,“道著清凉”,又开创了唯识道场,所以,《清凉山志》称他为五台山赫赫有名的高僧,还是五台山佛教唯识宗的开山祖师。将门之子窥基(632—682),或称灵基,俗姓尉迟,字洪道,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人。因其著述常题名“基”或“大乘基”,所以,《开元释教录》始作窥基。窥基出身于以武功受封的贵族家庭。祖父尉迟懿,隋时任代州(今山西省代县)西镇将,受封宁国公。父亲尉迟敬宗,曾任“六军卿胄之职”(《广清凉传》卷下),唐时任左金吾将军、松州都督,受封为江油县开国公。母亲河东裴氏,于窥基九岁上逝世。  相似文献   

12.
她出身于一个干部家庭。父亲从小就给地主做长工,1937年就参加了革命。父母都是解放前人的党。哥哥、姐姐、姐夫、嫂子全是军人。然而,在文化大革命中,她的高干父亲却以莫须有的罪名被隔离审查,后来因为找不到“罪证”,便让他在家“闭门思过”,实质上是一种“软禁”,完全剥夺了他工作的权利。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的诗以它富有情味,雅俗共赏赢得了读者。他的诗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在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与元九书》)。他的诗歌所以家喻户晓,生命不衰,不只是艺术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它的思想力量,道德的力量。纵览白居易诗歌,不难看出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作者伦理道德的特点,是爱民与忠君、讽谕与闲适错综交织、融于一体,又相矛盾,又相统一。  相似文献   

14.
虽然传统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已经具备了一些“人间佛教”的性质,但并没有真正的理论意义上的说明。一般认为近代“人间佛教”思想肇始于民国时期释太虚的“人生佛教”理念,而成熟的“人间佛教”理论形态则是在释印顺那里才得到明确建立。作为20世纪最为重要的佛教思想家之一的释印顺,其著述卷轶浩繁,但他的思想有一条一以贯之的主线,即对“人间佛教”思想的阐发与激扬。释印顺版的“人间佛教”思想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人本性”,这可通过五个基本概念予以略观:一者“人”概念,二者“人间”概念,三者“佛”概念,四者“佛教”概念,五者“…  相似文献   

15.
自然造化问题,是道家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老子认为,自然造化,是“无为”而自成、自化。他主张“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大道取法自成;“万物将自化”(同上,三十七章),万物自行化生;“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同上,六十四章),大道辅助万物自然成长而不敢有所施为。庄子及其学派继承并推展了老子“无为而自化”的自然造化观。《大宗师》指出:“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  相似文献   

16.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我国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革新家、伟大诗人,也是一位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他虽然出身于楚国的旧贵族,在王室中担任过左徒、三闾大夫的显要职务,但他却是这个阶级的叛逆者。他的一生都献给了新兴地主阶级同没落奴隶主贵族斗争的进步事业。他的哲学思想就是为这一斗争服务的。他流传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哲学学会中国哲学史研究会、《人文杂志》编辑部和《陕西师大学报》编辑部于1983年1月17日在西安联合召开第一次“关学”讨论会。西安地区从事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教学和科研的专业工作者20余人参加了会议。与会者指出:自北宋张载(1020—1077)创立“关学”学派以后,关中地区“理学盖昌”,即从研释张载著作而论,如明代吕楠之《张子钞释》、韩邦奇之《正蒙解》、刘玑之《正蒙会稿》、清初李元春之《张子释要》等,几乎代代相传,“道脉不绝”。但是,运用  相似文献   

18.
(续上期) 第二,观鼻端白。(视鼻端白)这是第二步调心的修法。 “观鼻端白”,语出《楞严经》,乃佛家禅定功法原则。道家丹功,亦以为炼丹要诀,如《黄庭经》曰:“观志流神三奇灵”,“随鼻上下知肥香”。儒家气功特别是宋儒讲“静坐”、“宴息”、“养气”、“调息”,亦以之为正法,如《朱子全集》所云:“鼻端有白,我其视之。” 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三家,无不讲究修身养性。儒家是气功系统,如《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不动心也有道,气壹则动志,志壹则动气”。道家是丹功系统,如《老子》曰:“有欲以观其窍,无欲  相似文献   

19.
1965年生于湖南衡阳199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1 991年一2001年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2001年至今工作、生活在北京个展: 1991年“张方白油画展“中央美术学院画廊(北京) 1 993年一1996年“张方白油画展“(台北.高雄) 2004年“天际—张方白油画展“昔艺术中心《北京) Zcos年“鹰的形象—张方白油画展”阿斯特利艺术馆(瑞典) Zco7年“华夏:张方白的世界”莎拉·希尔顿艺术博物馆(芬兰)群展: 1988年“红色50行为艺术“中央美术学院1989年“四月曾”行为艺术中央美术学院1991年“91中国油画年展”中国历史博物馆1993年‘’首…  相似文献   

20.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的推崇和爱戴,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他的诗中体现出的伦理道德具有广泛的人民性。他留给我们的一千四百余首诗歌,是其道德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 一,突破儒家伦理观的樊笼 杜甫出身于有过公侯之贵、鼎铭之勋,但又日趋没落的封建官僚世族家庭。从他的十三世祖晋代名将当阳侯杜预到他父亲杜闲,自晋至唐,历代都有人作官。儒家伦理观是这个世族家庭安身立命和仕进的传统道德准则。由于家庭教育、家族观念,杜甫便自然地形成儒家伦理观。为了继承和振兴这个世家“素业”。他抱定“奉儒守官”的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