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从“理气合一”到“心性合一”,再到“心理合一”,构成黄宗羲哲学思想体系的基本骨架。如果说“理气合一”是从客体方面阐述自然界的存在及其属性,“心性合一”是从主体方面阐述人的存在及其属性,那么,“心理合一”则是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上讨论主体精神对性理和物理的认识问题,这就是黄宗羲哲学中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2.
黄宗羲与清代学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介绍了已经考知的黄宗羲的著作,论述了黄宗羲的三大学术成就:一、提出了系统批判封建专制,实行社会改革的具有民主启蒙性质的政治思想纲领;二、为保存历史文化遗产,丰富中国史学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三、提出了“理气心性”统一论,创立了以“一本万殊”为指导,以“会众合一”为方法的哲学史观。“自三代以后,乱天下者无如夷狄”的命题是黄宗羲以反清为目的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表达,而“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命题则体现了以反君主专制为目的的民主主义精神。“经世应务”是贯串黄宗羲一生的基本精神。他的学术成就和思想主张,培育了与乾嘉考据学派迥异的清代浙东学派的独特学风,并对清末民主主义思潮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论坛荟萃     
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但又是非目的论的。实践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马克思语),是对象化和非对象化的辩证统一。对象化是指人的本质力量从主体的存在方式转化为客观对象的存在,主体在客体中实现自已的目的;非对象化是指客体从客观对象(包括前人的活动成果)的存在转化为主体活动的形式,以其固有的客观属性规定着主体活动内容和方式,赋予活动以客观性质。对象化表明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是自觉能动的力量;非对象化则表明人只有服从客体的客观属性及其规律性才能实现自己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4.
在君主论、革命论、国家论方面,黄宗羲与孟子的政治思想存在很大差异。在君主论方面,黄宗羲以“职能”说突破了孟子的“天命”说;在革命论方面,黄宗羲在恢复孟子的“王朝革命”思想的正当性的同时,去除了其“天命”色彩,揭示了“革命”的功利性一面,扩大了革命主体的范围;在国家论方面,黄宗羲根据孟子的“民贵君轻”说,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论题。突破了“君国一体论”的框架。以黄宗羲为代表的中国的政治传统与西方的近代政治思想具有相通因素,二者交汇在一起,形成了中国近代的政治思潮。  相似文献   

5.
<正> “心性”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一个重要而古老的形而上学问题,也是明清之际浙东学派尤为重视的一个问题。正是在这一问题上,黄宗羲出于时代的需要,在总结对程朱理学的批判和对陆王心学的反省基础上,以气一元论为基本理论前提,系统地论述了心物关系、心性关系和性情关系,提出了富有开创意义的心性说。在心物关系问题上,黄宗羲反对程朱的“理先气后”和“理与气决是二物”说,提出“理为气之理,无气则无理”的气一元论。在此基础上,黄宗羲不仅批驳了王阳明“心即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前的哲学家们,大都把认识的结构看作是主、客体直接对峙的二项式结构。唯心主义是从主体到客体,旧唯物主义是从客体到主体。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明,认识活动由主体、客体和实践三要素所构成。在这种三项式结构中主体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社会化了的人;客体是由于主体的能动地实践活动而获得对象性的客观事物;实践是联系主体与客体的中介和桥梁。在认识的三项式结构中,认识不仅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辩证过程,而且是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的双向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7.
在道德主体性论争中,核心意见有两种:一是从人本主义价值哲学出发,视主体者个人为本原,主张“工具主义道德论”;二是从社会关系总体制约出发,强调客体的必然性,主张“道德主体性的客观原则”。笔者认为,“工具主义与“客观原则”的对峙,实质上涉及三个问题:其一,道德主体与规范客体的关系;其二,道德主体性动因;其三,由此对道德价值的观念建构。  相似文献   

8.
以往,我们多从社会学的角度,从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劳动实践方面,来探讨艺术的发生及其存在形态.这是从客观方面、从表层上研究艺术现象,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却不是唯一的研究途径.如何从主体的心理建构方面,从主、客体相互作用方面来研究艺术的发生和存在形态,往往被忽略.这种研究是深层研究,与表层研究互为表里,互相补充,实属必要.  相似文献   

9.
几个价值难题之我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关于价值定义,现已大体得到公认:价值是客体中所存在的对满足主体需要、实现主体欲望,达到主体目的具有效用的属性,是客体对于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的效用性,是客体对主体的效用。不过,当人们如是正确界定价值概念的时候,又根据“商品价值不是物品对人的效用,物品对人的效用是商品使用价值,而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相似文献   

10.
黄宗羲的学术成就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以及著作成果、讲学成就四个方面论述了黄宗羲的学术成就,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黄宗羲思想的现代价值。作者认为,黄宗羲的“新民本”思想,已经超越了君主专制制度下传统儒家重民、爱民、为民请命的旧民本范式,而开始走向民有、民主、民治、民主监督的新范式。黄宗羲在哲学上建立了以“力行”为根本宗旨的实践哲学和“一本万殊,会众合一”的学术史观,可以启迪我们的开放性思维和兼容性思维,其批判求实精神及疾呼改革的理论勇气,也激励着我们今天坚持改革的决心和理论创新的勇气。  相似文献   

11.
在明清之际涌现出的思想家群体中,黄宗羲(1610-1695年)是杰出的一位。黄始与李、孙奇并称“清初三大儒”,后又与王夫之、顾炎武并称“清初三大儒”。他是恩格斯所说的响应自己时代呼唤而诞生的“在思想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①他与同时代的思想家们相互呼应,从哲学、史学、政治、经济、法律等多方面,向中世纪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主义、蒙昧主义、禁欲主义以及抑商思想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掀动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批判思潮,具有早期启蒙主义的意义和品格。一、以心统理气的宇宙观理气关系以及心理关系…  相似文献   

12.
孔子在历史上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人”(郭沫若语),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学说。在西方,是经历两次发现,才达到人的主体人格的认识。一次是亚里士多德从自然的奴役下发现了人,再一次是人文主义者在宗教神学统治下发现了人。在中国,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则从奴隶主统治和天神崇拜的束缚下,一次发现了人。西方哲学是从认识客体自然界开始,归结到认识主体的人及其社会。东方哲学则是从认识主体的人及其社会开始,扩展到认识客体的自然界。  相似文献   

13.
主体和客体这对哲学范畴的特殊意义,不在于它们表述了人与事物的客观存在或一般属性,而在于它们揭示了人与其对象(自然、社会和人自身)在特定的活动关系中各自具有的特殊规定性和各自所处的特殊地位。主客体的内在本性就决定了实践与人的主体性结下了不解之缘。 实践是人的主体性形成的根源 人是自然进化的最高产物,但自然进化并不能直接形成人的主体性。人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把自身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成为现实的主体。“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不仅客体方面,而且主体方面,都是生产所生产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5页)马克思的这一精辟论述揭示了人的主体性的真正根源。通常说主体是人,但人的自然存在并不等于主体的现实。人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拥有自己的对象世界,造就人作为主体的特殊规定性,争得人作为主体的主导地位。因此,实践是人成为主体而区别于客体的根据。  相似文献   

14.
人的认识选择性问题,是认识论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随着主客体关系研究的深入,这个问题被提出来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包括从客体到主体和从主体到客体的双向运动。一方面,客体本身的结构和属性制约、决定着主体的活动并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朱熹与李退溪的理气观各具自己独特的个性,正是这种理气观上的个性促成了他们对心性理论全新的创意诠释,从而完善与发展了儒家的性理之学。二子皆是以理为本的理一元论者,在许多命题上他们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二子理气观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对气的作用和地位的理解大不相同,在朱熹,虽然从理本论角度排定理主气从,却非贵理贱气,对理气关系重在“合”;在退溪,气的重要性减弱了许多,更重理气之“分”,表现出主理抑气倾向。这些特征造成了他们对人性本质内涵的理解、规定及阐释方法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自觉性等根本属性,是在主客体的关系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其中主体对客体的超越关系就是主体性的突出表现。因此,正确理解主体对客体的超越关系,对于正确理解主体的根本性质具有重要意义。主体对客体的超越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宋明理学的整体发展呈现出一种从程朱理学二元论到明代理学一元论的转变倾向。其最突出的表现有两点:一是理气论方面,由程朱的理气二元论到明代理学的理气一元论的转变;二是人性论方面,由程朱的天命之性(义理之性)、气质之性的二元论到明代理学性气合一的一元人性论的转变。这些转变显示出中晚明以后理学现实主义倾向的逐渐加强,并最终演化为明末清初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  相似文献   

18.
高汉声   《心理科学进展》1987,5(1):55-60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各家界说不一,认识不同,值得探讨。本文认为它必须突出自己的特殊矛盾,必须将犯罪主体同他的犯罪行为和心理联系起来,不可单纯只讲“犯罪行为”或“犯罪心理”。本文在谈及犯罪心理学研究犯罪人的心理活动时,必须明确几点:是从犯罪主体出发,还是只从犯罪心理出发;是着重研究犯罪主体的整体心理结构(个性心理结构)及其社会化的种种偏离和缺陷与犯罪行为的规律性联系,还是只着重研究犯罪心理结构与犯罪行为的关系;是否有纯粹独立的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是否即犯罪人整体心理的低层次结构。  相似文献   

19.
一、关于客体对主体作用的“机制” 1.当研究经验东西和科学的理论东西、即事实及其解释之间的关系时,不能不估计到研究对象——不依赖于研究者本人的意识,并在它之外而存在的客体的整个不同方面。这意味着在一开始分析当前这个问题时就提出了认识论的这个根本问题、即主体(S)和客体(O)之间的关系、认识过程和认识对象之间的关系S/O(粗的横短线表示S对O的关系)的问题。我们在本文中仅限于解释客体O对主体S作用的“机制”,而撇开并不次要的问题,即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主体对客体的反作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主体心理学是俄罗斯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在个体心理发展方面,俄罗斯主体心理学认为,主体积极性是影响心理发展的第三因素;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是心理发展的机制,其中主体起主要作用;根据主体性发展的水平可以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9个阶段。文章认为俊罗斯主体心理学的心理发展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