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现代中国的体系化哲学中,金岳霖的哲学最具体系性。在这一方面,他是能够让西方哲学的体系化特征在中国哲学中充分表现出来的真正代表性人物。①金岳霖通过现代逻辑分析方法层层抽绎哲学概念和问题,使得他的哲学体系很严密。他的三部书——《逻辑》、《论道》和《知识论》,分别代表了他在  相似文献   

2.
金岳霖前期哲学体系纵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金岳霖前期哲学体系的总体认识上,有三种比较普遍的观点,一是认为金岳霖哲学是一个单纯的知识论体系;二是虽看到金岳霖哲学有本体论和知识论两部分,但把它们作为相互独立的内容处理;三是认为金岳霖的哲学体系属于道家。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依据。金岳霖的三部主要著作中,《逻辑》是属于知识论的,《论道》涉及到了对因果、归纳的必然性的说明,《知识论》直接就是知识论了。但是,金岳霖哲学也论述了“能”的问题。照金岳霖所说,“能”的出入、“无极而太极”,都不是知识论。第一种观点未能触及金岳霖哲学的深层,第二种观点未能…  相似文献   

3.
文碧方  李宝达 《哲学分析》2023,(6):28-36+190
“可能”是金岳霖形而上学建构中的核心概念,他在《论道》中认为凡是逻辑上不矛盾的就是可能的。金岳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后则转而从具体条件出发去讨论“可能”。对于其“可能”观上的这一转变,可以作一种调和性的诠释。这种诠释仍然延续了金岳霖在《论道》中对“可能”的看法,即凡是逻辑上不矛盾的就是可能的,但是将问题的重心转移到是否存在逻辑矛盾的判定上,并将金岳霖后期所认为的“不可能”转化为逻辑上可能存在着矛盾来化解。  相似文献   

4.
《论道》是金岳霖的主要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西方现代逻辑与中国哲学相结合这一特点。很多人觉得《论道》不容易读懂,原因在于里面包含很多逻辑的背景知识。在《论道》一书的"序"中,金岳霖这样写道:"近来经奥人维特根斯坦与英人袁梦西分析才知道逻辑命题都是穷尽可能的必然命题。"[1]这里  相似文献   

5.
“以水喻人”的学说及其思维方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以水论道以水作为譬喻阐发哲学范畴道的含义始于老子。他说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老子·八章》)又说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老子·七十八章》)老子以为水最接近道 ,与道最为相似 ,主要取其两个特征 ,一是处下 (“处众人之所恶”) ,一是柔弱。从老子起 ,以水论道成为道家传统 ,庄子和稷下道家都赋予水哲学意味。而《淮南子·原道训》有一段水的赞歌 ,充分发挥了老子以水论道的思想 ,引录如下 :天下之物 ,莫柔弱于水 ,然而大不可极 ,深不可测 ,修极于无穷 …  相似文献   

6.
金岳霖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其哲学思想系统地表述在《论道》和《知识论》这两部著作之中。综观他的哲学思想体系,我们可以说共相和殊相的关系问题始终是他哲学思考的中心问题之一。《知识论》主要是论述共相和殊相的关系问题,认为知识论的对象是“知识底理”,而所谓“知识底理”即是“共相底关联”。对于什么是共相或共相的关联,《知识论》虽有所论列,但对之并未作充分而系统的阐述,因为它的主要任务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探讨如何在殊相中求“知识底理”或“共相底关联”;而且它所涉及的共相也仅限于“有观的共相”,即整部《知识  相似文献   

7.
白奚 《哲学研究》2022,(6):62-69+126-127
《老子》之前,“虚”“静”是两个普通词汇,虽有一定的意义抽象,但并未成为哲学概念。《老子》对“虚”“静”进行了关键性的哲学提升,使之成为描摹“道”的存在状态和“无”的表现形式的哲学概念。“虚”“静”由此被纳入关于“道”“无”的本体论表达中,且呈现出密切的意义关联。“虚”“静”在《老子》中还具有工夫和方法的意义,体道、为道离不开致虚、守静的工夫,“虚”“静”也是形上之“道”通向现实应用的一座便捷的桥梁。战国时期,道家等各个学派从不同的向度发挥和应用了“虚”“静”的哲理,最终两词联结起来而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范畴。  相似文献   

8.
任继愈先生一生都在不断研究老子的《道德经》。他多次出版著作绎读《老子》,作出独特的学术贡献。他指出:将“道”作为最高的范畴,集中阐发,老子是第一人,“老子开创了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先河”;老子第一个提出了“无”的概念,“这是中国哲学史第一座里程碑”;老子“柔弱胜刚强”的思想,是弱势群体的辩证哲学,代表弱势群体说话,“同情弱势群体,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内出版的许多版本的逻辑教科书,在谈到什么是“定义”时,都认为: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例如: “定义是通过一个概念明确另一个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编《形式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6页)。“定义是揭示概念的内涵的逻辑方法”(金岳霖主编《形式逻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1页)。“定义就是明确概念内涵的方法”(诸葛殷同等《形式逻辑原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9页)。  相似文献   

10.
“道”、“有”和“无”是老子哲学中几个最根本的范畴,这是古今学者公认的说法。《庄子·天下》篇谓老聃“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其中“太一”即指道而言;冯友兰先生说:“《老子》的宇宙观当中,有三个主要的范畴:道,有,无。”(《中国哲学史新编》第2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4页)然而,在道、有和无的关系问题上,古今的学者们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就现代学者而论,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金岳霖 (1 895— 1 985) ,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他早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 ,获得了政治学硕士学位 ,后来又到英国教学 ,期间接触到分析哲学 ,被这一学术形态深深吸引。金岳霖回国后到清华大学教书 ,亲手创办了清华大学哲学系 ,任逻辑学和现代认识论教授 ,并兼任系主任等职。解放后先后在北京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工作。金岳霖是我国著名的现代逻辑学家 ,我国现代逻辑的开山人 ,中国现代逻辑学的许多专家和学者 ,都是他一手培养起来的。不仅如此 ,金岳霖还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 ,他在 2 0世纪 40年代出版的《论道》和《知…  相似文献   

12.
相对于先秦的原始儒学和汉唐儒学,宋明理学被称为“新儒学”。新儒学“新”在何处?学者们各有所见。过去学术界较为一致的观点是新儒学之“新”在于熔儒佛道为一炉,或曰吸收和改造佛道从而创新儒学。例如,范文澜先生指出:“宋学是以《易经》来代替佛教的哲学”(《范文澜历史论文集》第325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曹聚仁先生也说:“用《易》学作武器,运用了道家的法宝来和佛家的‘法’作生死战,这便是宋明理学家的‘新’”(《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第228页,三联书店1986年版)。最近,陕西人民出版社于1999年…  相似文献   

13.
论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概念,它内涵幽深,包容万有,指示出一种无限的、生生不息的、本质的存在。它地位崇高,无以尚之;可体而不可说,可求而不可离;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中国哲学以道为宗,它贯通百家,兼用土庶,故言中国哲学不可不论道,发扬中国哲学精神不可不体道。道本不可言,然而非言无以喻意,故嘗试为之,聊寄所思,读者会其意而忘其言可也。  相似文献   

14.
怀念金岳霖先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金岳霖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哲学研究》1985年第19期发表了他的《中国哲学》一文,也是出于纪念的意思吧。在这篇文章里,金先生提出了中国哲学的四个特点。第  相似文献   

15.
《孙子》是兵家传世至今的第一部兵经,它的深刻的军事思想,不仅示人以致胜之道,而且蕴含深刻的哲理。军事家们视《孙子》为“兵家必备”、“兵家必读”,哲学家们认为,《孙子》是一部杰出的军事哲学名著。本文试从《孙子》的价值论、认识论与方法论方面,探讨其军事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冯友兰自认继承程朱理学的“新理学”是最哲学的哲学,即最哲学的形上学,或称真正的形上学,理世界(真际)是其研究领域,得到对共相的认识是其重要任务。他说:“新理学”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正底方法;一种是负底方法。正底方法是以逻辑分析法讲形上学。负底方法是讲形上学不能讲,讲形上学不能讲,亦是一种讲形上学的方法。”以冯友兰集》,群言出版社,第439页。1993年版)在冯友兰看来,逻辑分析法在西方哲学中有“很高底发展”,而“在中国哲学中从未充分发展。”(同上书,第52O页)因此,要使中国哲学像西方哲学那样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7.
“无立场的思想”可能吗?──评一种“新”哲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的当代际遇,再一次使人们追问哲学的合法性。但究竟以什么作为哲学合法性的判据,人们却有着不同的理解。近年来,赵汀阳先生发表了一系列论著,试图对已有哲学进行“一种整体性的改变”(赵汀阳:《自述》,载《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1期),亦即“把我们通常所说的‘哲学’变成另一种东西”(赵汀阳:《存在就是做事》,载《天涯})1997年第1期),从而结束一切旧哲学。在他看来,“旧概念的哲学”或“经典哲学”的缺陷主要有二:一是“无用”,即“旧哲学(西方哲学或以西方哲学为思维模式的哲学)一直未能成为真正有用的思想”以…  相似文献   

18.
一在二十年代初,太虚法师就明确地指出,哲学上的本体论,虽有不同观点,但“必以佛学之真如的唯性论为极则。哲学上的宇宙观,对物质现象、精神现象和生命现象都有种种说明,“而佛学之意识的唯心论,实能总集其成。”若就哲学上的知识论而言,“佛学之妙觉的唯智论更是擅长了。”(黄夏年主编《太康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8-19页。)这也就是说,佛法或佛学对于哲学上的本体论、宇宙观和知识论都是全面超越的。后来,他又在题为《西洋中国印度哲学的概观》的一次演讲中,针对梁漱演的《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和张东苏《…  相似文献   

19.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金岳霖老师创造了他的哲学体系,其中包括了本体论与知识论。《论道》一书是他的本体论。《知识论》一书是他的知识论,即通常所说的认识论。他的知识论是以他的本体论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20.
老子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靖 《中国道教》2001,(6):28-31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教育思想丰富而富有辩证法,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一大渊源。 一、论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 老子将“道”改造成为一个特定的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以下凡引《老子》只注章数)道“渊兮,似万物之宗”(《第七章》)。不仅如此,老子认为这个“万物恃之以生”的道又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灭亡莫不遵循的规律和法则。老子把道与天、地、人并为宇宙中的“四大”,并且认为四者的关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