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迄今为止,人们往往把《巴黎手稿》的异化理论归结为异化劳动。而实际上它决不仅仅指《第一手稿》中的异化劳动,还指《穆勒评注》中的交往异化。交往异化是马克思走出孤立人的自我异化逻辑,走向复杂的社会关系逻辑的关键环节,也是马克思建构社会概念以及唯物史观的前提。因此,交往异化在思想水平上高于异化劳动,《穆勒评注》在理论上也比《第一手稿》成熟,我们应该遵循《第一手稿》在前《穆勒评注》在后的文献学顺序解读《巴黎手稿》。如果说马克思在其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有一次根本性转变的话,《穆勒评注》就是这次转变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2.
迄今为止,人们往往把《巴黎手稿》的异化理论归结为异化劳动.而实际上它决不仅仅指《第一手稿》中的异化劳动,还指《穆勒评注》中的交往异化.交往异化是马克思走出孤立人的自我异化逻辑,走向复杂的社会关系逻辑的关键环节,也是马克思建构社会概念以及唯物史观的前提.因此,交往异化在思想水平上高于异化劳动,《穆勒评注》在理论上也比《第一手稿》成熟,我们应该遵循《第一手稿》在前《穆勒评注》在后的文献学顺序解读《巴黎手稿》.如果说马克思在其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有一次根本性转变的话,《穆勒评注》就是这次转变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3.
国家问题是把握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生成史的基本视域之一。马克思承继18世纪后期德国思想界对近代启蒙运动自由主义国家理想的反思,从法哲学批判转向经济学批判,到《穆勒评注》提出"交往异化"这一核心概念,揭示出货币支配国家是交往异化的完成,私人所有是造成交往异化、人的多重分裂和自由丧失的根源。只有消灭私人所有,实现真正的属于人的生产和交往,才能在更高层次上重建人的自由的共同体,从而彻底消解了自由主义和黑格尔对国家正当性的证明。  相似文献   

4.
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理解和改造黑格尔辩证法的主要理论阵地。《巴黎手稿》作为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早期成果,也是二者正面交锋的重要思想领地。深入其中便会发现,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态度经历了一个由否定到肯定的转变,而非仅仅是否定的一面,即在劳动异化的意义上揭示了其消极方面,因为它的抽象形式遮蔽了现实的人的异化。事实上,马克思是在交往异化的意义上才发现了其积极方面,因为它以积极的异化形式把握到了真正的人的生命形成过程及其运动,所以被给予了充分肯定。通过对"穆勒评注"的分析,马克思的这种肯定可以得到合理的理解和说明。藉此,在后来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过程中,马克思才能以经由交往异化而来的社会关系作为思想通道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方面加以科学改造。  相似文献   

5.
《穆勒评注》中"交往异化"的准确内容及其思想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从表面上看,马克思《穆勒评注》的交往异化思想是以基始性的主体际性关系为前提的,但实质上它是建立在人本主义的劳动异化观之基础上的。就像《44年手稿》的第一手稿中的劳动异化理论从表面上看是以孤立人的逻辑为基础的,但实质上却是以由自由自觉的劳动所串起来的此个体与彼个体共享人的本质的关系为方法论前提的。由此,马克思劳动异化论的方法论基础不仅不是建立在单个人的基础之上,而且也不是建立在基始性的主体际性关系的基础上的,而是以动态性的劳动活动为核心内容的。正是这种“劳动”,而不是“关系”,才使马克思的早期思想具备了向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通常认为,《巴黎手稿》①的核心工作是阐述异化思想(包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异化论和《穆勒评注》中的社会关系异化论)。然而,如果仔细研读文本就会发现,马克思论述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问题所占的篇幅其实更大,占全部手稿的三分之二以上。虽然这些问题与异化是相互关联、不可分离的,但马克思用如此多的篇幅论述这些问题则意味着:探究异化、剖析私有制,其目的是为了推导和论证共产主义;而通过这种推导和论证,马克思又进一步阐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交往学说与德国古典哲学的承认理论之间存在一定的理论关联,从费希特主体间性的相互承认到黑格尔市民社会的相互承认,再到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社会交往,可以大致梳理出一条思想脉络。费希特从主体的自由效用性先验地演绎出主体间性,论证了有限理性存在者之间的相互承认构成自我意识的可能性的先天条件,黑格尔则从更加辩证的和现实的视角提出市民社会中人们在劳动、财产、交换和契约中达成相互承认。最后,马克思在黑格尔关于劳动的承认理论基础上,建立起唯物史观的社会交往学说,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交往的异化形式。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穆勒评注》中深刻揭示了"赤裸负债人"作为资本主义信贷/债务权力所塑造的主体形象的生命政治内涵。资本主义信贷/债务权力将自由自觉的劳动经由物质性的谋生劳动与货币性的交换活动,改造为非物质性的自我异化劳动,这是造就"赤裸负债人"的劳动根源。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与社会阶级关系中,资本主义信贷/债务权力发挥着不同的支配作用,构成了对"赤裸负债人"的社会治理机制。以"资本与利息的最大化"作为衡量个体生命权利、地位与价值的终极标准,固化了"赤裸负债人"的主体存在。马克思在《穆勒评注》中从劳动根源、关系治理与主体存在三重向度对资本主义"赤裸负债人"展开生命政治批判,不仅奠定了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资本主义生命政治批判的理论视野与总体框架,而且在当代金融资本主义的生命政治中得到了更加现实、更加鲜明、更加极端的实践表达。  相似文献   

9.
日本马克思学者望月清司在其代表作《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中,以"纯粹培养"(Reinkultur)马克思的方式,通过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穆勒评注》到1857-1858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文本解读,对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作出了自己的独特解释。我们认为,望月对上述诸文本的解读都是偏颇的,有必要逐一加以辨正。由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是望月立论的核心依据,本文首先就其对这一文本的解读进行澄清,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所谓"依赖关系"史论,二是所谓"劳动和所有的同一性"逻辑,三是望月对所谓"异化统治论"的拒斥。我们认为,只有清除望月对这三个问题的曲解,才能真正弄清马克思在该书中提出的"三大社会形式"理论的原像。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书稿>笔记本Ⅱ、Ⅲ时已经读过李嘉图和穆勒的著作并且极有可能做了摘要,他在<穆勒摘要>中试图阐明私有财产外化为货币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异化.<穆勒摘要>和笔记本Ⅰ在主题上具有连续性,而且它的水平高于笔记本Ⅰ,可以依据<穆勒摘要>推测笔记本Ⅱ中"遗失"的内容,并且把<穆勒摘要>看做其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命题推理"的心理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在对“如果…,那么…”规则、“四卡问题”和“THOG”等三种有关“命题推理”领域的研究作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仰海峰 《现代哲学》2003,3(1):57-64,102
列斐伏尔的《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批判》一书,是他从马克思哲学观点出发.批判现代消费社会的一本重要著作。在这本书中,列斐伏尔指出:现代社会是一个被控消费的官僚社会,这是一个风格消失、意义走向零度化的社会,日常生活世界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共谋者。从日常生活批判出发,以文化革命日常生活中的异化现象,构成了列斐伏尔的理论主题。  相似文献   

13.
The publication of Marx's early writings has given us a perspective on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ic thought that provides a clearer view of its connection with current discussion in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The link is the phenomenon of alienation, with which the early Marx was much concerned.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marks the distinctiveness of the two main current approaches to the alienation phenomenon, the ontological and the sociological, and suggests that the tension between Hegelian ontology and empirical sociology in. the early Marx's analysis of the phenomenon reflects the strength rather than the weakness of this analysis as a contribution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 position.  相似文献   

14.
徐俊忠 《现代哲学》2003,4(2):20-25
中国80多年的马克思主义,先后形成了“阶级斗争”和“生产力论”两大解读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话语。这在一定意义上造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片面性。马克思理论的突出品格是社会批判和反对教条主义,其价值追求则是通过批判市场,消除经济暴政去达到“人类解放”。中国正在步入“马克思的问题域”,拒绝马克思就等于从一个方面拒绝吸取矫正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5.
广松版《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资本论》形成史上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阐发唯物史观的重要文本。这种历史观主要体现在共同体论、对比论、原始积累理论,这三者在逻辑上是相互联系的。然而涩谷版和陶伯特版都完全无视了的这种关联,割断了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在编辑原则上都是不合理的。而广松版则把这三者有机统一在一起,真正呈现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内涵,这恰恰证明了广松版的编辑原则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在广松看来,马克思哲学的发展在本质上就是从异化理论到物象化理论的范式转化,而《德意志意识形态》恰恰就为这种物象化理论奠定了基础。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的《资本论》形成史上具有的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浩斌 《现代哲学》2005,26(1):18-23
马克思的"古典经济学"概念具有明确内涵、外延并与一定的"知识型"相关,这与西方学者在一般的、含糊的意义使用这个概念具有根本的异质性.它界划了一种分析的范式,说明了马克思与资产阶级经济学之间存在着"知识型"的断裂,这种分析范式就是从配第和布阿吉尔贝尔开始的探讨社会结构及由这种结构所决定的运动规律,这是"古典经济学"概念之独特内涵所在.福柯等人忽视了古典经济学的"结构"视角而从"劳动"范畴出发,认为马克思对李嘉图的修正在西方知识的最深层中并未产生真正的间断性,这是没有读懂马克思"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article I ask how fruitful the concept of alienation can be for thinking critically about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contemporary environmental crisis. The concept of alienation enables us to claim that modern human beings have become alienated or estranged from nature and need to become reconciled with it. Yet reconciliation has often been understood—notably by Hegel and Marx—as the state of being ‘at-home-with-oneself-in-the-world’, in the name of which we are entitled, perhaps even obliged, to overcome anything in nature that is alien to the human mind. This approach to alienation derives ultimately from the German Idealist philosopher J. G. Fichte. I explore an alternative conception of alienation and reconciliation to be found in the work of the Early German Romantics, especially Friedrich Schlegel and Novalis. The Romantics think of reconciliation as including a dimension of alienation, in the form of an awareness that nature is greater than and exceeds the understanding of human beings, insofar as we are merely limited parts of the all-encompassing whole that is nature. I argue that this is a more fruitful approach to alienation and reconciliation than that pursued by Fichte, Hegel, and Marx.  相似文献   

18.
心理分析治疗中"界限"的概念体系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红霞  申荷永 《心理科学》2006,29(5):1178-1180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出发,通过文献研究和临床方法,首次系统提出并论证了界限的概念体系及与之相应的系统行为:“界内行为”、“越界行为”、“违界行为”和“侵界行为”;并就界限设置的双重意义以及治疗师系统行为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徐长福 《现代哲学》2005,1(1):11-17
“汉语马克思”,指用汉语书写的马克思,已存在一个世纪了。此间,马克思主要被看作一个思想家和革命家而不是一个学者。马克思主义也主要被看作意识形态而不是学术思想。但事实上,马克思首先是一个学者,然后才是一个思想家和革命家。同时,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也首先是一种按照学术规范取得的学术成果,然后才是一种意识形态。无论如何,学术品质是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的首要因素。因此,我们应当以马克思的学术精神研究马克思主义,汉语马克思的第二个世纪首先应是一个学术世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