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科学技术对道德作用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十八世纪英国哲学家、伦理学家休谟曾经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休谟法则”。他认为,从“是”(to be)中不可能推出“应该”(ought to be)来。二十世纪英、美等国出  相似文献   

2.
张曦 《现代哲学》2013,(1):94-100
按照一种流行的意见,谈论public reason似乎是康德主义者的专利.休谟主义者据说因为预设了一个特殊的“理性”概念,并受到“实践理性怀疑论”的牵连,而最终没有机会谈论理由的公共性和公共理性能力思想.本文通过论证指出,这个观点本身是基于将休谟思想解读为主观主义思想的误解.一种恰当的解读,应当将休谟的思想理解为“客观化的主观主义”的思想.在此基础上,休谟主义者所能发展出的关于理由的公共性、人类能动性、道德和道德权威性的本质的思想,反而将最终有助于我们最终重新考虑康德主义者在public reason问题上所采取的那种判断论观点的恰当性.  相似文献   

3.
论伦理命题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伦理学在有意无意之间坚持了伦理命题没有“描述性”意义的教条。从“意义单位”理论出发 ,一个语言单位 (语词、语句或话语 )的意义 ,内在于它与同类单位发生联系而构成更高层次语言单位的能力 ,因此 ,一个有意义的纯伦理命题应该是一个“实质蕴涵”的复合命题 ,即“‘应该A’蕴涵‘应该B’”。  相似文献   

4.
第一人称     
本文考察了卡普兰、弗雷格和刘易斯等人的观点,对第一人称代词“我”分别从语义学刻画、自我概念以及它在信念、命题中所起的作用等方面做了深入分析.本文首先讨论了卡普兰等人关于“我”的语义学观点.对“我”的语义学说明的困难在于:“我”确定指称的方式似乎因人而异,每个人在使用“我”时都有其特殊的指称方式;即使如此,人们仍然能够相互交流和理解.作者同意卡普兰的观点:要通过描述“我”的使用方法而非寻找弗雷格式的涵义来刻画“我”的语义.人们使用“我”时都依赖于一个先在的自我概念.作者随后考察了笛卡尔、休谟等人关于“自我”的观点,批评笛卡尔的“主体”理解会导致唯我论和循环,而休谟的“漂浮”的“自我”则根本无法理解.作者赞同笛卡尔关于“我”是思想主体和身体共同构成的统一实体的观点.作者还批评了安斯康姆将“我”等同于笛卡尔式自我而“我”并非指称性表达式的观点,指出她无法解释为何可对包含“我”的句子做存在概括.随后,作者考察了刘易斯对“命题”、“可能世界”以及“自我”等的理解,指出:虽然在刘易斯和他之间有明显分歧,但他们都认为每个可能世界是唯一的,且都把其中一个可能世界视为现实世界,但在哪个可能世界是现实世界上却发生分歧.文章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把握“自我”,这种认识方式比任何纯粹的语言学描述更基本,它是我们使用第一人称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于金龙  吴彤 《哲学动态》2007,2(1):46-52
科学哲学的规范性研究包括规范性认识论和规范性问题两个基本论题的研究。一般来说,非自然主义科学哲学是理论优位的基础主义的规范学科,旨在形成规范性认识论。但规范性认识论寻求认知基础失败而陷入困境。20世纪60年代,奎因(W.V.O.Quine)旨在摆脱基础主义认识论困境提出认识论的自然化,使自然化的科学哲学面临规范性问题。所谓规范性问题,主要指的是关于事实的经验科学与关于行为的规范科学之间的关系问题。它首先由英国哲学家休谟提出,并提升为“是”与“应该”的关系问题。休谟由此推出著名的休谟法则,即从“是”不可能推出“应该”来…  相似文献   

6.
易力 《哲学动态》2001,(8):38-40
休谟是哲学史上以提出问题而不朽的哲学家。他提出的“是”与“应该”的关系问题 ,史称休谟问题 ,在中国哲学界也称为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休谟问题的确切含义是 :从以“是”为联系词的事实判断中 ,能否导出以“应该”为联系词的价值判断 ?休谟与其他一些受其影响的哲学家和哲学流派 ,从关于事实与价值二元对立的观点出发 ,认为事实和价值分属两个完全不同、互不相关的领域 ,价值判断决不能从事实判断推导出来 ,从而形成了事实与价值关系问题上根深蒂固的“二分法”或“二歧鸿沟” ,后来这一观念普遍流行 ,影响深远。孙伟平的新著《事实与…  相似文献   

7.
人名,在语言学里是专有名词;在逻辑学里是单独概念。“们”是通常附在指人的普通名词或人称代词后表示多数的,如“同志们”。人名之后能否加“何”呢?表示单一对象的概念与表示多数意义的“们”连用,算不算自相矛盾呢? 有些同志明确地说:“表示人的专有名词,如‘毛泽东’‘鲁迅’,不能在后边加‘们’,因为它们所表示的对象是唯一的。”人名果真不能与“们”连用吗?下面让我们先看几个实例。  相似文献   

8.
休谟"是"与"应当"问题的原始含义及其现代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是"与"应当"问题是休谟道德哲学的核心问题,在前人的解读中,某些违背了休谟提出问题的本意.特别是那种简单地把"是"与"应当"的问题理解为事实与价值的问题,并推测休谟反对由事实判断推出价值判断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误解了休谟的原意.因此,还原休谟提出问题时的本意和当时的情景,尽可能地接近休谟问题的原始含义,是解决休谟问题必须要做的工作.同时,对休谟问题的目的、实践理性推理等的新理解,也有助于推进对该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相似文献   

9.
一在今本《老子》中,直接论述有无关系的命题有两个,即第二章的“有无相生”和第四十章的“有生于无”。这两个命题之间显然是存在矛盾的。对此,前辈学者亦曾有所省察和质疑,如马叙伦认为:“‘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乃《淮南》语羼入者。第二章明言有无之相生,义正与首章‘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相合,则安得此复言‘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耶?”(马叙伦,第396页)但由于当时还缺乏确凿的史料依据,这种质疑只能是一种推测而已。而郭店楚简《老子》的出土则为这种质疑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答案。今本《老子》中“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  相似文献   

10.
休谟的因果性理论历来是休谟研究的焦点之一.近些年,英美学界在研究这一理论时,出现了“新休谟争论”.争论一方认为,休谟是一个因果实在论者;另一方则对这种实在论观点提出了反驳.分析和研究“新休谟争论”,不仅使我们了解国际学界休谟研究的最新动向,也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休谟的因果性理论.  相似文献   

11.
休谟提出了从“是”到“应当”何以可能的问题,但并没有否定人们道德判断和道德哲学作为一门精神科学而得以建立的可能性.相反,他孜孜以求的目标恰恰是要以同情原则为基础,并辅之以旁观者与效用原则来弥合“是”与“应当”之间的断裂,从而建立一门科学的道德学说.20世纪情感主义者对这一问题的“发挥”显然是休谟本人始料未及的.  相似文献   

12.
道德规范性问题是最近几十年来伦理学研究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但如何正确地回答规范性问题却一直是众说纷纭.要想很好地回答规范性问题,首要的一点就在于从什么视角去把握这个问题.基于此,道德哲学中一直没有得到重视的人称问题脱颖而出.通过分析道德哲学中的不同人称立场,我们有理由相信,回答规范性问题的关键是把握住第一人称立场上自律意志的反思性认可、第二人称立场上“你-我”结构相互确立的道德权威以及第三人称立场上平等适用的可解释性.  相似文献   

13.
道德绑架现象频繁出现.现有的报道与研究大多对施事方持批评态度,这既不合乎事实也不符合直觉,更回避了道德绑架现象的实质.种种道德绑架得以进行,均需要预设以下核心论证:从道德上的好推出道德上应该做;从道德上应该做推出不做就应该被谴责;从应该被谴责推出对谴责加以表达的恰当性.替受事方辩解的阐述大多反对核心论证中的第二个命题,希望以此阻断核心论证,中止道德绑架.常见的阻断方式有三种:区分完全义务与不完全义务、主张义务的整体性以及诉诸免责条件.但是,这些方式无法彻底阻断核心论证.道德绑架的实质在于施事方所提要求的道德性与受事方眼中的不合意性之间的冲突得不到调解.由于资源、人的能力与认知的有限性,道德绑架现象将会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4.
《道德与文明》1987年第一期登载了“‘道德与人的主体性理论’观点综述”。在“观点综述”中一共综述了四篇文章的观点。通过阅读这几篇文章,感到文章的作者们主要是强调这样一个基本观点: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自觉的人应该“发挥自己作为道德活动的主体的创造性”,个人“既对集体负有社会义务,又享有集体中的个人权利”。这个基本思想是对的,但对有的文章中出现的“道德主体”的提法,我认为值得讨论。 第一,“道德主体”要作为伦理学范畴有点不妥,因为“道德客体”不好确定。  相似文献   

15.
“凡”、“凡是”的词性,颇多争议,给中学语法教学带来诸多不便。初中《语文》第二册中的语法知识短文中认为“凡是”是副词。(P 264)邢福义(1981)认为“‘凡’常常和‘是’结合成‘凡是’。‘凡是’相当于‘凡’,也是个表统指的数量代词。”黄伯荣、廖序东(1985 P 328下文凡注页码的均见黄著)主编的《现代汉语》(下册)认为:“‘每、各、某、另、别、凡、本、其他、其余’也都是指示代词。”朱德熙(1984)认为:“‘光、就、单、凡’一类副词直接在名词前头出现的句子应该看成是省略了‘是’的紧缩形式。”宋秀令(1979)认为:“凡是……就(都)”是关联词语,同“只有……才”、“无论……都”一样,  相似文献   

16.
两百多年前,休谟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一个使他名垂青史的问题,这就是归纳由个别推出一般、由过去推出未来是否合理的问题(简称归纳问题)。休谟本人的回答是:归纳推论得不到逻辑上的证明或辩护,所以是不合理的;从而建立在归纳之上的一切实证知识“都是习惯的结果,而不是理性的结果”([1],P.42)。休谟的问题及其否定回答如石破天惊,给哲学家们下了一道战表。两百多年来,有众多的哲学家起而应战,为解决这个难题煞费苦心。然而,从根本的意义上说,这些解决都不能算是“够上对手的应战”(罗素语)。归纳阿题成了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哲学迷团。  相似文献   

17.
关于《墨经》中的“侔”式推论(以下简称“侔”)的讨论,近年来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多数学者已经断定:《墨经》中的“侔”式推论是由一个直言命题推出一个关系命题的复杂概念推论,这是近年来对《墨经》逻辑研究的重要成果。但是,对“侔”的  相似文献   

18.
王荣伟 《天风》2003,(9):20-23
“今天是我们进入神学思想建设新阶段的一天,我们将转入‘圣经观’这一新的命题上……”这是丁主教在华东六省一市神学思想建设研讨会上所传出的重要的信息。 2003年7月22日至23日,来自浙江、江西、福建等华东六省一市的近200余位教牧同工相聚上海,围绕“基督教的伦理及基督教信仰在道德建设中实践”、“理性与信仰之关系”、“从神学角度浅析人性”、“如何树立正确圣经观”等主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地讨论。  相似文献   

19.
直觉上,不同种类的命题有不同的为真方式。真之多元论对这一直觉采取形而上学解读,其核心论点是:存在不同的真性质。直觉上,复合命题与原子命题的为真方式是不同的。为了避免假设复合命题特有的真性质,爱德华兹(D. Edwards)提出将复合命题的“为真方式”解读为真值条件,然后运用分离论点阻止从真值条件的陈述中引入真性质。本文认为爱德华兹的策略同样适用于原子命题,从而强化了对真之多元论的双重计算反驳。这驱使我们放弃真之多元论,回归到真之一元论。  相似文献   

20.
以“不可能的应该”和“必要的恶”为核心要义的“肮脏之手”历来被视为政治和道德领域的经典难题.它集对错于一身的悖论特征以及述行不一致的特征都成为批评者诟病的对象.诉诸不同道德体系评判标准的差异以及角色冲突,“肮脏之手”的合理性能够得到恰当的辩护.“肮脏之手”是“做”而非“应该”的问题,反映了道德实践中价值的异质性,需要实践智慧的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