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生产关系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但如果对这一概念在马克思哲学发展的不同时期所具有的不同内涵缺乏一个准确的把握,那就不容易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2.
For a long tim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Western philosophy, Orthodox interpreters have distorted Marx’s philosophy as the ontology of matter, thereby concealing the essence of Marx’s philosophy, and eliminating the fundamental difference between Marx’s philosophy and traditional philosophy.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Marx’s philosophy is not the ontology of matter, but on the contrary, by examining the ontology of matter, Marx put forward his own ontological theory, i.e., the ontology of the praxis-relations of social production, by which Marx linked the realms of phenomenon and essence, revealing the content and essence of his philosophy. __________ Translated by Kong Hui from Zhexue yanjiu 哲学研究 (Philosophical Researches), 2008, (3): 3–11  相似文献   

3.
交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对它作了较为完整的阐述。他们认为交往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它与生产构成一对矛盾;交往关系是一般的社会关系,其“总和”决定了现实的人之为人的本质。与三种生产方式相适应也有三种交往方式,其中物质生产与物质交往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础,二者的矛盾运动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变化。交往理论是唯物史观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起着建基性作用,有着独立的存在价值和重要地位。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重返马恩文本,追溯交往理论的源头,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人的本质,把握社会发展方向和世界历史进程,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这篇文章对马克思所创立的社会生产关系范畴作了较为系统的考察,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并对以往关于这个范畴的研究和论述方式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生产关系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基本范畴,跟其他基本范畴一样,都需要根据社会实践提供的新材料和新的认识水平,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再认识。这不论从丰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还是从指导分析现实经济关系方面来说,都是有益的。问题是如何使这种研究深入一步。在这里,注意把个别范畴的研究跟理论体系的探讨结合起来考虑;把范畴一般与范畴的特殊表现形态区分开来;在研究个别范畴时,既不停留于对经典作家言论的考证,又不满足于对抽象要素作简单的规定,而是进行系统的考察等,是会有助于探索的深化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社会生产关系范畴的系统考察》一文(《哲学研究》1983年第3期。以下简称《考察》,凡引该文不再注明出处)。有周密系统的分析,见解颇有新意。基本观点我完全同意。但也感到有些问题值得商榷,有个问题需要补充。 三点商榷 (一)《考察》在谈到马克思对社会生产四环节理论的推进时,这样写道:“(1)他将社会生产四环节视为‘一切生产阶段所共有的、被思维当作一般规定而确定下来的规定’,即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抽象  相似文献   

6.
尹红英 《学海》2002,3(2):175-177
阿尔都塞和柯亨的生产关系的偶像崇拜论 ,一直为人们所忽视。其实 ,对生产关系的崇拜 ,是2 0世纪上半叶一种较为多见的理论现象。它产生于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 ,生产关系是适合一定生产力水平产生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认为货币的本质是人类一般劳动时间的外化、对象化和物化,是以物的形式表现的人们自己的生产关系.货币理念渗透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货币的伦理意蕴体现在货币与人的社会关系之中:一是彰显货币经济的伦理本性,蕴含人格独立和人际平等精神;二是消解传统的社会结构,产生新的契约关系;三是祛除价值之上的迷魅面纱,创立理性基础上的新伦理;四是促成价值世界的转化,冲击传统伦理观念;五是产生伦理文化效应,提高社会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8.
9.
10.
在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既多处使用了交往形式、交往方式、交往关系这些术语,又多次使用了生产关系概念(据我统计,至少使用十一次)。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交往形式、交往方式、交往关系这些术语与生产关系概念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一直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个难解之谜。本文为破解这个难解之谜做些尝试性的探索,不当之处请理论界的同仁、特别是中共中央编译局的有关同志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1.
结构与过程:马克思历史理论的总体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忠世 《现代哲学》2001,1(4):38-46
对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作总体把握,不仅是对其思想本身的研究之所需,而且,对于理清其理论中的各个重要范畴在总体系中的地位、它们作为理论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是具有前提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问题是,人们长期以来对于这一矛盾运动本身的内在作用机制重视不够,大都停留在抽象认识和表面讨论中,较少有人去做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一般而言,我们对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研究往往局限于  相似文献   

13.
对思想史的考察可以多视角的,马克思思想形成过程也是如此.对人的全面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是贯穿马克思一生哲学研究的中心线索.以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和价值的揭示过程考察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和发展的轨迹,以马克思经典文本为依据,从一个新的视角描述唯物史观形成的路径,更全面地理解唯物史观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历史形成过程。认为马克思的道德观曾受到基督教神学道德观、黑格尔唯心主义道德观、康德自律论伦理观、费尔巴哈观点等诸多观点的影响 ,最终又与他们分道扬镳 ,确立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历史唯物论基本原则。在《18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马克思的道德观已出现了某些萌芽。马克思明确形成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及其以后的论著中。  相似文献   

15.
患者对于医生之信任是医患关系建立和发展的核心与基础,是患者求医、就医行动的前提.患者信任医生的机理是关系依赖与理性选择:一方面,患者基于亲朋熟人关系而达成对医生的信任;另一方面,患者也会基于医生的声誉、医疗卫生制度等因素达成对医生的信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增进患者对于医生之信任的策略与途径.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知识结构极其多维,涉及语言学、文学艺术、宗教学、史学、人类学、哲学、法学、政治经济学、数学、自然科学等多门学科并深入至一切本质细节。逻辑相异的不同学科的理路相互碰撞,触发了其唯物史观产生的理论灵感。为人类幸福和个人完美而奋斗的理想追求,使马克思常以能否解释并解决现实问题、导向美好目标作为衡量理论合理性与否之标准。多学科知识结构形成的宽广学术容量和超常会通能力,使他能对不同径路的理论体系博采众长,扬弃创造,并在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切磋论辩中走向深入成熟,形成独特系统的唯物史观学说。马克思唯物史观产生的跨学科特点,及其关注现实、注重实践的理论特质,对于整体认识和把握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与其改造世界的内在关联,颇具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按照列奥.施特劳斯的考证,在马克思之前出现了古典正义观和自由主义正义观两种大的类型的正义观。古典正义理论和自由主义正义理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比如,古典正义观强调共同体高于个体,预设了一个神圣实体的存在,强调义务优先于权利,强调基于伦理的必然性的自由,强调一种普遍性的公共善和强调公正是城邦立法的第一美德;自由主义正义观则强调个体优先于共同体,强调权利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对价值形式的初步系统阐释可以追溯到《哲学的贫困》,虽然只是论战性的概述。作为观念论哲学的推崇者,蒲鲁东醉心发明各种科学公式,用建议意见自由意志等观念间的推演来解释价值形式的二重性与矛盾性,诉诸虚构的历史来描述所谓构成价值的基本内涵、决定因素、形成过程及现实应用。马克思从批判这些变戏法出发,揭示了构成价值的实质与矛盾,指出它无非是相对价值的另类表达且漠视建立在阶级对抗基础上的经济事实,故而不能适用于解释金银成为货币的经济原因、证实凡劳动必有剩余的定理。马克思此时的价值形式理论看似尚未超过李嘉图价值理论,实则在方法上尤其是尝试解决剩余价值问题方面实现了飞跃。相形之下,蒲鲁东的构成价值论虽由于旨在解决工人的贫困状况而具有部分进步意义,却终究无法摆脱沦为工人遭受现代奴役之公式从而被历史遗弃的命运。  相似文献   

19.
一望月清司市民社会理论前史日本的市民社会理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形成的。其标志是1941年高岛善哉的《经济社会学的根本问题》(日本评论社)、1943年大河内一男的《斯密和李斯特》(日本评论社)和1943年大冢久雄的《近代欧洲经济史序说》(时潮社)。前两者都是以17世纪中叶英国市民革命到18世纪中叶产业革命这  相似文献   

20.
日本马克思学者望月清司在其代表作《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中,以"纯粹培养"(Reinkultur)马克思的方式,通过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穆勒评注》到1857-1858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文本解读,对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作出了自己的独特解释。我们认为,望月对上述诸文本的解读都是偏颇的,有必要逐一加以辨正。由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是望月立论的核心依据,本文首先就其对这一文本的解读进行澄清,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所谓"依赖关系"史论,二是所谓"劳动和所有的同一性"逻辑,三是望月对所谓"异化统治论"的拒斥。我们认为,只有清除望月对这三个问题的曲解,才能真正弄清马克思在该书中提出的"三大社会形式"理论的原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