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华维  王欣 《心理科学》2014,37(2):438-445
研究采取双向信任的视角,同时考虑组织中员工感知到的来自上级的信任(即,被信任感)和员工对上级信任对员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及机制。以737名企业员工为被试、运用问卷调查法、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数据,结果显示:下级的被信任感与对上级的信任正相关;下级对上级的信任对下级工作绩效的影响主要通过心理安全的完全中介作用实现;而下级的被信任感分别通过感激和心理授权的完全中介作用影响下级工作绩效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卿涛  凌玲  闫燕 《心理科学》2012,35(1):208-212
已有的团队领导研究着重于领导行为对团队绩效的影响,而缺乏其作用机制和路径的研究。本文选取信任与团队心理安全两个变量,以142个团队为样本,对团队领导行为是否以及如何通过信任影响团队心理安全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转换型领导行为与团队心理安全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显著地影响团队心理安全感;(2)信任是形成团队心理安全感的重要因素之一;(3)信任在团队领导行为、团队心理安全感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3.
研究使用问卷法调查大学生对于网络交友信息的可信度评价,并结合行为以探讨信任心理和信任行为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⑴网络交友文本信息的可信度评价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显著高于男性,但偏离不确定的程度较小,差异存在于看到具体信息和产生具体互动之前。⑵男性比女性有更高的几率选择合作或者做出互动行为,但并不是建立在信任他人的基础上,信任心理和信任行为是两个分离的概念。结合以上两点对单独使用信任心理或信任行为进行研究所得到的不一致结论进行了讨论,并提供了解决方法。进一步提出了对于初次合作式行为具有预测性的整合模型的雏形。  相似文献   

4.
殊化信任与泛化信任在人际信任行为路径模型中的作用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张建新  张妙清  梁觉 《心理学报》2000,32(3):311-316
该研究探讨不同社会情景下,泛化信任、殊化信任以及可信任性知觉等对信任行为起作用的理论模型。223名工人被试平均年龄24岁。用结构方程模型中的路径分析验证该模型,结果表明,各种拟合指标十分理想。三种交往情景下的人际信任路径模型之间的异同主要表现在:(1)殊化信任在所有情景下对信任行为都有直接而显著的作用;(2)泛化信任则只在与熟人和陌生人交往时才起作用;(3)与目标人物的关系越疏远,对他们作出信任行为时所需要的心理资源也越多。  相似文献   

5.
信任是指一方在基于对另一方行为期望的基础上愿意冒一定的风险, 以期在将来得到积极结果的心理过程。近年, 认知神经取向的研究对信任行为引起的特定脑区激活进行了考察, 却忽略了大规模脑网络在信任过程中的整体作用。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信任的认知神经网络模型, 并从认知神经网络视角对信任行为进行解释和整合。在模型中, 信任行为是动力系统、情感系统和认知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 并分别与奖励网络、显著网络、中央执行网络和默认网络等神经网络激活有关。此外, 模型还强调信任行为的反馈机制, 以此构成完整的建构模型。模型阐明了心理系统与中枢神经网络之间的对应关系, 从认知神经角度解释了信任行为发生的心理机制和神经基础。  相似文献   

6.
信任是指个体以对他人意图和行为的积极预期为基础,自愿使自己处于易被对方伤害的地位的一种心理状态。而行为经济学中的信任是指交易双方在博弈、谈判、消费及经济贸易等特定环境下,在有限信息和经验基础之上,对对方履行承诺的积极预期及能力的认可。目前,研究者对这一现象形成机制的解释主要包括心理机制及生物基础,其中心理机制主要包括反思-冲动模型和社会偏好理论,生物基础主要涉及杏仁核、脑岛等结构以及催产素和睾丸酮等激素。影响经济信任的因素主要包括交流、经验、声誉及面部特征等。未来需从经济信任的理论解释及生物基础、跨文化研究以及生态效度和应对策略等方面展开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从概念结构和测量工具角度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剖析发现:既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患方视角而相对忽视了医方信任测量;测量维度上存在各种不同指标,主要涉及医患双方在就医过程中的态度、能力和行为,以及二者对医患关系亲密程度感知的心理结构。总结不同视角的相关研究,本研究提出了医患信任关系的总体概念框架和医患信任测量的整合模型,旨在构建医患信任测量的总体框架及测量指标,以期为后续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8.
人际医患信任是人际水平上的医患信任, 是医患双方在互动过程中, 相信对方不会做出不利于自己甚至有害于自己行为的一种预期判断和心理状态。理想化的人际医患信任的正向演变可能呈现出由计算型信任到了解型信任, 再到认同型信任这一逐渐深化的过程。社会环境、就医情境与个体特征因素交互作用于医患信任建立与演变的心理机制与过程。未来研究应收集纵向数据探索医患信任的内容维度、影响机制及其演变特征, 并验证医患信任对于医患双方态度与行为的具体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陈晨  张昕  孙利平  秦昕  邓惠如 《心理学报》2020,52(3):329-344
感知被信任是信任相关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逐渐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以往研究大多认为, 下属感知被上司信任对下属自身以及组织整体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却忽视了其潜在的负面影响。基于自我评价理论, 本文采用实验研究(研究1、2)与多时间点、多源的实地问卷调查(研究3), 探讨了下属感知被信任的潜在黑暗面。研究结果表明:下属感知被信任会引发下属心理权利感, 进而增加其反生产行为, 下属感知到信任的稀缺性在这一过程中起调节作用。具体来说, 当下属感知到信任的稀缺性较高时, 下属感知被信任通过心理权利感影响其反生产行为的正向中介效应显著; 而当下属感知到信任的稀缺性较低时, 上述中介效应不显著。本研究发现了感知被信任的潜在负面影响, 并明确了其对反生产行为的作用机制与边界条件, 为感知被信任相关研究提供了更加全面、辩证的研究视角, 同时也扩展了心理权利感和反生产行为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0.
人际信任渗透在社会交互的各个方面, 是促进和维持合作的重要基石。以往研究者借助信任博弈范式, 主要探讨了人际信任的理论模型、生物基础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近年来, 研究者开始将计算模型应用于信任博弈的数据分析中, 深入挖掘人际信任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将计算模型与神经影像技术结合, 加深对信任行为背后脑机制的理解。目前将计算模型应用于信任博弈范式中的研究主要针对“信任是如何形成的”这一科学问题, 未来要进一步发展计算模型方法, 结合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 应用于精神疾病人群中, 以深入理解正常和异常信任形成的心理和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