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辑的三篇文章,均系作者提交“什么是经典?”学术研讨会(哈佛-燕京学社资助;中山大学哲学系,2001年12月15-16日)(1)的论文。以“什么是经典?”为题,其实不是拘泥于关于经典的定义,而是想引发出对与之相关的思想学术文化问题的广泛讨论。选在这里的三篇论文,从不同角度深化对中国文化中“经典”意义的探讨。黄俊杰教授的论文《从东亚儒家思想史脉络论“经典性”的涵义》,以中日儒者释经的观点为据,揭示儒家经典所包含的社会政治、形上学与心性论三个重要内涵。这一思路着重的是经典本身所隐涵的内在价值。王中江教授的《经典的条件:以早期儒家经典的形成为例》,则把注意力集中在经典形成的历史文化条件上。论文分若干层面描述了儒家“六经”形成经典的历史轨迹,强调了教化之典与政治之典同制度结构的关联。陈立胜教授的《儒学经传的怀疑与否定中的论说方式》,则通过对《大学》公案的研究,从“论说方式”入手揭示儒门之争背后的思想预设,从而展开对经与传、经与经、经与道以及经与解之间多重意义关系的结构分析。三位作者不约而同地以儒家经典当作中国经典的标准形态来研究,反映了儒家经学在中国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不过,这一专辑的选目并非暗示现代的经典解释学(姑且用这一说法)完全等同于传统经学  相似文献   

2.
1984年4月,台湾官办中国哲学会举行了规模最大的一次哲学会议,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或纲领性口号是“中国哲学现代化”。会前,早有思想、舆论准备,先后有下述著述间世:《现代社会与现代哲学》、《科技文化的影响与中国哲学的展望》、《儒家思想与中国现代化》、《儒家不朽观念与现代化》、《从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看当代新儒家的精神开展》,  相似文献   

3.
安乐哲 (RogerT .Ames)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 ,目前海外中西比较哲学界的重要人物。他曾长期担任夏威夷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并是美国东西文化交流中心亚洲发展项目的负责人、国际《东西方哲学》杂志主编、英文《中国书评》杂志主编。安乐哲教授的学术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4.
《易传》中的基本哲学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前言本文所谓的“基本哲学问题”是针对中国哲学的形上学研究中的基本哲学问题,《易传》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故而在中国哲学的语言脉络中,形上思维的研究即是论于道者及道与器的关系者,作者则认为,中国哲学的形上思想研究,应从“宇宙本体功夫境界”四方架构共构而成,此即作者所提“以功夫理论与境界哲学为中心的基本哲学问题研究法”[1]。本文对《易传》的研究将从儒家形上思想发展的“义理形态”分析着手,探究《论》《孟》《庸》《易》四部著作中所展现的儒家早期形上思想建构的“义理形态”,藉由基…  相似文献   

5.
"理一分殊"与文化重建--刘述先教授访谈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述先 (1 934- ) ,原籍江西吉安 ,出生于上海。曾任台湾东海大学副教授、美国南伊利诺大学哲学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讲座教授 ,现任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特聘讲座。作为“第三代现代新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刘先生从 2 0世纪 70年代即开始活跃于国际学术舞台 ,80年代以来 ,逐渐为大陆学人所熟知。他的主要著作有《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文化与哲学的探索》、《中西哲学论文集》、《理想与现实的纠结》、《全球伦理与宗教对话》等。本人在台湾“中华发展基金会”的资助之下 ,曾于 2 0 0 0年 1 0月至 1 2月赴…  相似文献   

6.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3(2):105-105
据最新资料表明,林崇德教授与其弟子李庆安博士发表在国际权威理论心理学杂志Theory&Psychology上的论文“Multiple Intelligence and the Structure of Thinking”(《多元智力与思维结构》),跻身著名的英国学术出版集团SAGE Publications的网站所发布的自Theory&Psychology杂志创刊17年以来所有600余篇论文中,“被阅读次数最多的50篇文章”最新排行榜,位居第19位.该文发表在该杂志2003年第13卷第6期上.在此排行榜中,这是唯一一篇由中国心理学家撰写的论文.  相似文献   

7.
由《哲学研究》编辑部和山东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联合举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新时代”理论研讨会,于2004年5月29日在济南召开,来自《哲学研究》编辑部以及山东省内的约3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的新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及其他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邓晓芒 《学海》2007,4(1):5-24
几年前,在中国学术界爆发了一场关于儒家“亲亲互隐”的讨论,这场讨论的导火索是刘清平教授发表于《哲学研究》2002年第2期的文章《美德还是腐败?——析〈孟子〉中有关舜的两个案例》,引发了该杂志同年第10期郭齐勇教授的商榷文章《也谈“子为父隐”与孟子论舜》,此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在杂志上公开反复辩难的文章达30多篇,涉及辩论的学者有30多人。这场争论的一些文章收录在由郭齐勇主编的《儒家伦理争鸣集——以“亲亲互隐”为中心》(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版)一书中。从收录文章的状况看,如果我们将捍卫儒家“亲亲互隐”的一方称为“正…  相似文献   

9.
纪念“真理标准讨论”20周年理论研讨会概述董谊思(中国社科院哲学所100732)纪念“真理标准讨论”20周年理论研讨会于1998年4月21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是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中共北京市委研究室、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前线》杂...  相似文献   

10.
近一个时期,“儒家与宗教”的关系特别是“儒家(或儒学、儒教)是不是宗教”的问题,又一次成为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2002年2月 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二十世纪中国哲学”重大课题组、新加坡东西方文化发展中心联合召开“儒家与宗教”学术研讨会,海内外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孔子2000网站全文刊发了讨论的实况,引发各方面极大的兴趣和普遍的关注。这里刊发与此次研讨会相关的一组文字,以期引发进一步的讨论和争鸣。  相似文献   

11.
2012年6月30日~7月1日,由医学与哲学杂志社发起,协同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实证研究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图书馆胜利召开.会议由《医学与哲学》杂志常务副主编赵明杰教授主持,《医学与哲学》杂志主编杜治政教授致开幕词,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院长张大庆教授等来自全国24所高校、近40位奋斗在教学和科研一线的医学人文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12月27日,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崔宜明教授新著《先秦儒家哲学知识论体系研究》专题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及《东方早报》等多家单位联合发起。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就《先秦儒家哲学知识论体系研究》一书的写作风格、研究理路与哲学意蕴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次会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学术体制中的"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以极大的兴趣读了张祥龙教授对发表于<中国学术>上的拙文<儒家经验与哲学话语>所做出的回应.我觉得我们对"现代儒家哲学"概念所存在的一些根本困境颇有同感.我以为我们在诊断症结方面,比在澄清困境时使用的策略方面所持有的分歧要小.我们的主要分歧源于我强调使用狭义哲学概念的必要,而张教授则倾向于使用广义的哲学观念.  相似文献   

14.
书讯     
本书是作者研究现代中国哲学的专著。共分文化观、形上学、心物论和哲学史4篇15章。第一篇“文化现”包括“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与其文化多元主义”(第1章)、“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与马克思·韦伯中国文化现”(第2章)、“冯友兰的《新事论》及其文化观中的现代性与民族性”(第3章)、“新理学的现代化论与现代性思维的反思”(第4章);第二篇“形上学”包括“熊十力体用论的宇宙论”(第5章)、“马一浮哲学的理气体用论”(第6章)、“冯友兰新理学哲学要论”(第7章)、“冯友兰《新理学》形上学之检讨”(第8章);第三篇“心物论”包括“熊十力《明心篇》的明心论”(第9章)、“马一浮哲学的心物  相似文献   

15.
由武汉大学哲学系何萍教授主持申报的教育部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基地重大科研项目“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第一次工作会议,于2003年3月6—7日召开。中国著名哲学家陶德麟教授应邀出席会议。现将会议的主要议题和基本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刘京菊 《哲学动态》2001,(10):24-25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和中国文化与经济发展研究所于 2 0 0 1年 6月 2 4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举办了“东亚哲学与 2 1世纪”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是在张立文教授主编的《东亚哲学与 2 1世纪》系列丛书出版后 ,为促进对东亚哲学的深入研究而召开的。会议汇集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著名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学者 40余名 ,学者们围绕会议主题各抒己见并展开讨论。现将会议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东亚哲学及研究成果的价值和意义是本次会议讨论的热点问题。张立文教授…  相似文献   

17.
华侨大学是1960年在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由国家创办的一所面向海外华人华侨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直属于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和首批获得中国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的大学。建校以来,华侨大学遵循“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办学宗旨,秉承“会通中外、并育德才”的办学理念。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于1994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现为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重点学科和福建省重点学科。华侨大学从2003年起每年投资100万元重点建设该学科。该学科现有在职教授11人、副教授9人、讲师6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5人,占58%,学科成员平均年龄为43岁。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现以杨楹教授、张禹东教授为学科带头人。该学科现已形成下述四个具有内在关联性的学术方向,并相应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宗教文化研究所和经济发展研究所作为机构支撑。1.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该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为杨楹教授,主要学术骨干有蔡灿津教授、马拥军博士、彭立群博士等6人。其学术特点是:从生活维度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对话,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反思与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精神、原则与方法,从而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近年来,该方向承担了以国家课题“生活维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视角”、国务院侨办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版本学研究”等为代表的课题13项;出版了《生活哲学:探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的脉络——思维方式的历史研究》、《思维方式与社会发展》(合著)、《走近马克思》(合著)等学术专著;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等权威刊物上发表了《论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立场》、《生活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一组4篇)、《生活哲学的对象与方法》、《哲学:在神圣与世俗之间》等论文86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或转摘,获得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项、霍英东科研奖1项。  相似文献   

18.
“心性”为中国哲学所特有的范畴。“心性”理论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贯穿于整个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过程之中。同许多范畴、学说一样,“心性”学说在先秦时期已具备了基本的理论形态。从本质上看,先秦时期的“心性”理论,合本体论、认识论、伦理观为一体,注重主体思维与道德理性的结合。本文拟从先秦“心性”学说的理论基础和“心”之修养方法等方面粗陈管见,以求正于方家。  一、先秦“心性”学说的理论基础——“人性论”在中国哲学中,“心”是人所特有的思维器官。“心性”源于“人性”。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对“人性…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哲学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方法论研讨会述要(阮青·1·8)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研讨会(金田·1·13)邓小平的实践思维初探(王思隽·1·22)《共产党宣言》与邓小平理论研讨会综述(潘伯祥戴久乐·2·2)重新解读马克思的...  相似文献   

20.
2001年9月7日—9日,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人文学院哲 学系和 湖北教育出版社联合举办的“熊十力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 来自 德国、日本和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的60余位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还举行了萧■父、郭齐勇二教授主编的《熊十力全集》的首发仪式。现将会议内容综述如下:  (一)新儒学的历史回顾和研究述评 方克立指出,以熊十力为代表的新儒家自觉地从事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重建工作,并且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郭齐勇回顾了20年来中国大陆新儒学研究的发展历程,详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