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双任务交互作用模型认为探测任务知觉负荷对注意促进效应(the attentional boost effect,ABE)不存在影响。基于对这一观点的质疑,本研究以场景图片为实验材料,结合学习-测验经典范式和目标探测任务,实验一探讨高、低知觉负荷探测任务对ABE的影响;实验二验证探测任务知觉负荷对ABE的影响是否受探测目标与非目标相似性调节,进一步验证双任务交互作用模型的观点。结果发现,低知觉负荷探测任务中存在ABE,但高知觉负荷探测任务中却不存在;探测目标与非目标不相似条件下的高知觉负荷探测任务中不存在ABE,但相似条件下的高知觉负荷探测任务中依然存在。由此可见,探测任务知觉负荷对ABE存在影响,且这一影响受探测目标与非目标相似性调节,双任务交互作用模型的观点不合理。 相似文献
2.
从知觉负载理论来理解选择性注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知觉负载理论被认为解决了选择性注意研究的早选择和晚选择观点之争。当前任务对注意资源的耗用程度决定了与任务无关的干扰刺激得到多少加工,从而导致在低知觉负载下,注意资源自动溢出去加工干扰刺激(晚选择),而在高知觉负载下,注意资源被当前任务耗尽而无法加工干扰刺激(早选择)。知觉负载理论提出后,研究者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一部分工作专注于知觉负载对选择性注意的调节作用;另外一些工作则关注其他认知过程如何影响注意资源的分配,其中知觉负载与工作记忆负载的关系是当前关注重点。 相似文献
3.
4.
知觉负载、注意定势与选择性注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Eriksen Flanker(侧抑制)范式,将当前任务区分为高、低知觉负载两种条件.并系统操纵边缘视野干扰项与中央靶子的不同加工层次关系,从而考察注意选择的知觉负载理论。实验一发现,高知觉负载情况下没有任何flanker冲突效应,而低知觉负载情况下既有知觉层次和反应层次的冲突效应,也有一致条件下的促进效应。实验二增加了一致条件试次的比例,从而操纵自上而下的注意定势,发现高、低知觉负载情况下都存在知觉冲突效应和一致条件下的促进效应。这些发现表明,对任务无关信息的加工既受到任务相关信息的知觉负载和剩余加工资源的分配的影响,也受到自上而下注意定势的影响;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过程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加工资源的分配和注意选择的认知阶段。 相似文献
5.
6.
7.
通过探讨工作记忆负荷对无意注意的影响,考察工作记忆的认知控制功能对选择性注意的作用机制。为了避免工作记忆和选择注意的目标或者干扰子之间的知觉注意资源的竞争,采用言语工作记忆任务和视觉空间位置辨别任务,同时视觉干扰刺激采用被试无法识别的韩语。结果发现,在高负荷条件下,干扰效应显著;而在低和中负荷条件下,没有观察到干扰效应。说明在高负荷条件下,被试没有额外的资源来抑制干扰加工,从而出现了显著的干扰效应。由此,本研究支持负荷理论的观点:工作记忆在选择性注意中执行认知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8.
采用快速命名方法探讨不同注意条件下的知觉启动效应及其机制。实验中呈现一系列颜色词,要求被试分别完成集中和分散注意任务,然后进行词命名和再认测验。在词命名任务中.实验1包括旧词、重组颜色词和新词,而在实验2中重组颜色词改为新颜色词。结果表明,在实验1中,只有在集中注意条件下,被试对旧词的命名时间明显短于重组颜色词.即表现出知觉启动效应。而在实验2的两种注意条件下,被试对旧词的命名时间均明显短于新颜色词。这提示,在不同注意条件下的学习会影响其后的颜色知觉启动,并且与词和颜色的联结捆绑有关。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高效率学习的选择性注意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回顾了视觉加工、双语学习、内隐认知、学习不能与专注力训练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从不同层面阐述了选择性注意对高效学习的贡献及其影响因素,为深入研究高效率学习的心理机制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4.
15.
In 2 experiments, the development of auditory selective attention in children was assessed. The participants, aged 5, 7, and 9 years, responded to target stimuli in the left ear for 1 series (ignoring the standard stimuli) and in the right ear for the other series. In Experiment 1,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s) evoked by the auditory stimuli were recorded from frontal, central, and parietal sites. The 9-year-olds showed a greater processing negativity (Nd) to the attended channel compared with the 5-year-olds. Both 7-and 9-year-olds showed significantly larger amplitudes for the P3 component of ERPs in the attended vs. ignored condition. Behaviorally, the 5-year-olds made fewer hits and more false alarms than did older children, and the 9-year-olds made significantly more false alarms than did the 7-year-olds.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 2 showed that the detriment i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9-year-olds was a result of task parameters. The inability of 5-year-olds to attend selectively appears to involve problems with the inhibition of the processing of irrelevant information and with selection of the correct response. 相似文献
16.
17.
视觉标记是国外新近提出的有关注意选择机制的一种假设。该假设认为,在任务目标预先设定的条件下视觉系统是通过抑制旧刺激所处的位置来实现对新刺激的优先选择。本文主要介绍了视觉标记研究的经典实验范式、视觉标记理论的行为实验依据和脑成像实验依据,还概述了三种质疑视觉标记理论的观点。最后对视觉标记的未来研究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