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6年末,我接到冯契先生家属惠赠的《冯契文集》一、二、三卷(即《智慧说三篇》),读后,感慨良多。冯契不仅为我们留下了“智慧”的体系,而且留下了探索智慧的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体系难免有时间性的局限,而追求真理的精神却是永恒的。冯契先生探索智慧的精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定哲学要解决现实问题,才有生命力;二是坚信哲学家要保持独立人格和自由探索的精神,才能有所创造。他说:“真正的哲学都在回答时代的问题,要求表现时代精神。”(《冯契文集》第1卷,第3-4页。下引此书,只注页码)这…  相似文献   

2.
多年前,我在一篇短文中谈到:20世纪的世界哲学经历了戏剧性的变化。当国人刚从独断的睡梦中苏醒过来,得知有个“分析的时代”而肃然起敬时,实际上此时分析哲学已风光不再,步入了“后分析”时期。相反,曾被分析哲学、科学哲学非议过的一些流派却大有卷土重来之势。以至于当前一些总结20世纪世界哲学发展史的著作,要将本世纪的哲学发展归结为“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曾跻身于分析学派的罗蒂甚至认为,20世纪后半叶的哲学都是对海德格尔的各种回答,就像19世纪的哲学可以看作是对黑格尔的回答一样。在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世纪,与之紧密相联的…  相似文献   

3.
冯契 (1915— 1995 ) ,是 2 0世纪时代风云的见证人 ,他的广义认识论哲学体系是对近代中国现实与哲学问题的一份答卷 ,笔者欲从述评冯契的哲学思想研究为起点 ,逐步进入先生广阔的思维天地。一、冯契的哲学史方法论冯契的哲学研究是从哲学史开始的 ,“哲学是哲学史的总结、哲学  相似文献   

4.
1985年12月下旬,上海市哲学学会召开了年会。会上,会员们听取了题为《哲学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的会务报告和“科学方法论问题”、“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心问题”、“近代中国哲学问题”、“苏联哲学问题”等学术报告。与会同志一致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向前发展,就需要迎接挑战,完善体系,回答现实问题,加强对现代  相似文献   

5.
编前语     
近年来,在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哲学本身的特点和功能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这种情况不是偶然的。这种动向从根本上说是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搞活方针的深入贯彻执行,我国进入了一个以世界科技革命为背景的社会变革时代。这种新的形势激发了广大哲学工作者以强烈的时代感和高度的热情,应用哲学去研究和回答当代实践和科学发展提出的重大现实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6.
“感性世界”实践论诠释的认识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研究》 2004年第 3期刊登了笔者《“感性世界”的实践论诠释与哲学范式的变革》一文。该文的基本观点是, 马克思的那句名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是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哲学命题, 这个命题的本体论含义是在马克思关于“感性世界”的实践论诠释中得以显现的, 亦即马克思通过对“直观的唯物主义”的批判, 明确强调: “感性世界”并非是独立于人的、与人的活动无关的自在世界, 而是以人的“感性活动”为深刻基础的属人的现实世界或“生活世界”。马克思的这一理论暗示着哲学范式的重大变革, 即从“解…  相似文献   

7.
知识与智慧——冯契先生的哲学沉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知识与智慧——冯契先生的哲学沉思杨国荣与历史上一切真正的哲人一样,冯契先生毕生从事的,是智慧的探索。直到其生命的最后日子,先生依然没有中断哲学的思考。在半个多世纪的思想跋涉中,先生既历经了西方的智慧之路,又沉潜于中国的智慧长河,而对人类认识史的这种锲...  相似文献   

8.
老子哲学的最大特征是对现实的批判性反思,这种反思植根于他对历史的深切认识、对其生活时代虚假的社会礼俗的反感与厌倦,由此表现为对个体主观自由的认同和追求,表现为对个人道德的重视和强调。这种反思在语言层面上被赋予“正言若反”的特征,最终落实为“无”的形上体认。如此恰似苏格拉底开启的反讽传统。从反讽的立场可见老子哲学的世界品格。  相似文献   

9.
从两个转变的划时代意义看21世纪中国哲学的生长点郭金平、顿占民真正的哲学都是回答时代最尖锐问题的哲学。时代最尖锐的问题反映到哲学上,即是哲学的最前沿问题。现代哲学最前沿的问题之一,则是“古今、中西”文化的会通点问题。中西方哲学家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这个...  相似文献   

10.
作者将《纯粹理性批判》视为康德哲学的“哲学全书”,认为它不仅是对“我能够知道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而且也是对理性关切的另外两个问题,即“我应该做什么?”与“我可以希望什么?”问题的回答;同时,康德对于“知识”与“希望”的探讨最终都是为道德服务的。康德通过先天综合不但解决了自然科学如何可能的问题,而且一举解决了道德及其基础———自由如何可能的问题,从而使哲学不但具有了超越时代与文化的自明的有效性,而且也展示出其道德———实践的优先性,这使得《纯粹理性批判》成为了自然科学时代具有“世界公民”性质的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11.
可以说,自有哲学以来,凡是讨论到人,讨论到人的本性的学说,无不首先必须说明他们所说的人,到底是现实物质的人,还是以某种以纯粹精神为其本性的人。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解答,构成了哲学史上论争的一个重要的内容。通过简单梳理历史上基于人性问题而展开的若干争论,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西方主导思维方法即其哲学方法论在深层次上的观念基础。 “人是什么”这一古老而常新的话题,是每一位思想家在构建思想体系时都无法回避的基础性问题。从历史上看,对此一问题的回答如同对立着的科学与宗教一样,已然成为西方人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向来是以科学回答时代发展所提出的重大问题为其发展的根本路径的。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些年来,我国学术界浮躁之风盛行,故以回答时代重大问题为路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研究非常薄弱。因为,要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方面有所作为,需要认真、冷静、长期的思考,既不能“跟风”,也不能搞所谓“土教条”或“洋教条”的崇拜。不过,经过叶险明九年的努力、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知识经济”批判》却是令人欣慰的。有些评审专家认为这一成果“把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向前推进了一步”,“具有开拓创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现实生活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马克思主义哲学该如何发展?这是摆在每一个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面前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而对这样一个问题的回答是无法脱离现时代的,或者说,必须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处时代的哲学基本精神的把握为前提。那么,把从马克思开始的现代哲学与近代哲学区别开来的基本精神或思维方式是什么呢?我们认为,从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有一个哲学视野的根本置换,那就是由近代的科学世界观转向现代的生活世界观,或者说,是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回归生活世界正是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2、在一定意义上,近现代哲学之间所发生的哲学视…  相似文献   

14.
德国先验哲学的发展,是从费希特、谢林到黑格尔完成的。它肇始于康德哲学以“物自体”为中心环节的二无论体系中的唯心主义方面,正是这个方面成为德国先验哲学的起点。康德的“自在之物”的感性经验如何与先验形式相统一,以及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相统一,这些重大问题在康德那里还是悬案。很明显,要克服康德的困境,归根到底还是要推倒那个引发这个困境的巨大障碍“自在之物”。于是,康德只是作为设想的“灵知世界”、“超感性有机体”的“统一”,在先验哲学那里便由“设想”变为了“存在”,发展出一整套理论。费希特的思辨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5.
一九九九年广东省党校系统哲学教学研究会年会近日在深圳市委党校召开,此次会议的主题是“建国五十年光辉历程的哲学反思”。与会者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会议重点提出并讨论了五十年的中国实践与中国哲学发展的若干问题。关于“哲学是什么”,部分与会者坚持从本体论角度给出定义,即认为,哲学是研究世界是什么以及整个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有的与会者从认识论角度出发,认为哲学是回答如何认识世界的问题即研究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科学;有的与会者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出明显的人本主义倾向,指出,哲学就是…  相似文献   

16.
朝鲜儒者对“四端”和“七情”与“理”、“气”的关系问题的哲学论争,简称“四七之辩”。这一论争是整个朝鲜朝(1392年-1910年)时期最为重要的哲学论辩,几乎所有的重要哲学家都直接或间接参与到这一讨论中,反复论难,久乃归一。  相似文献   

17.
韩庆祥 《哲学研究》2022,(2):15-25+128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研究关于事物、知识之“总联系”,使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以终天年,呼唤新哲学的诞生。这种新哲学首要指唯物主义辩证法,即区别于思辨哲学的辩证哲学,它具有总体性,即批判性、现实性、实践生成性、历史性;唯物主义辩证法也是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运动一般规律的科学。只有确立唯物主义辩证法,才会确立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进而确立唯物主义历史观。三者相对不同,但在把握事物发展一般规律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上,都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存在形式。就回答思维和存在关系而言,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也具有哲学性质,但就思维和存在区别而言,他们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既不是只满足于“抽象的思维”“感性的直观”的旧哲学,也不是辩证哲学本身,而是辩证哲学的存在形式。他们的新哲学介于“超验”和“经验”之间。需要重新理解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总体性,它贯穿马克思恩格斯的整个学说中,关乎他们学说的整体性质。  相似文献   

18.
物质包含实践说的重要根据之一,就是认为包括人的意识在内的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演化而来的。这种观点来源于古代和近代哲学的溯源式思维方式。古代哲学要寻找世界的“始基”,近代哲学要寻找“实体”,现在有人则循依“意识→动物→有机物→无机物→物质”的模式在时间序列上找到某一个起点(恰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般)。其实,哲学对世界本体寻找的方式已经向现代的逻辑式发生了转换。在哲学史上,首先实现这种追问方式转换的应推康德。在他那里,物自体“这种留存的事物而为感性知识所不能适应者,叫做  相似文献   

19.
生活世界、知识异化与现代哲学的致思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归生活世界”无疑是从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转向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发源于启蒙理性的近代哲学何以进入到以“回归生活世界”为核心诉求的现代哲学,它在回应近代科学思维向人文精神领域的渗透时是怎样确立哲学的思考范围并开辟现代哲学的新方向的,这尚是一些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本文试图分析启蒙时代以来理性的扩张和知识的进步所构建的生活世界图景及其现实困局,以确认现代哲学之“回归生活世界”的合理意义与价值。一、启蒙理性与“卢梭问题”自从弗兰西斯·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一脍炙人口的口号以来,人类社会便进入了一个理…  相似文献   

20.
哲学上的问题是守恒的,改变的只是问题的表述;但问题的重新表述往往决定问题解决的可能性。世界哲学会议通常探讨那些“重大问题”,要以回答大量的其他问题为前提。这次会议讨论的总题目是“哲学与各门科学的宇宙观”,会议的意图是尽可能以“哲学对话”取代“独白式的演讲”。因而分组宣读论文和辩论会,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