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3个实验考察权力概念的空间大小隐喻效应。实验1采用Stroop经典实验范式的变式,考察了权力概念与空间大小维度具身的内隐关系;实验2采用社会情境实验范式,确认了在社会情境模式下,空间大小对权力概念加工的影响;实验3通过概念启动和知觉判断任务,证实了抽象权力概念的加工对空间大小知觉的影响。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权力与空间大小之间存在隐喻关系,权力强的被知觉为空间上大的,而权力弱的则被知觉为空间上小的。(2)权力空间大小隐喻效应具有双向性,空间大小会影响权力概念的加工,权力概念的加工也会影响到空间大小的知觉。  相似文献   

2.
摘 要:人类躯体是由各部位按照一定的空间关系组成的,与人类面孔相似,也是对称的。它也能提供个体身份和行为方式等信息,如年龄、性别、意图、情感状态等。它与面孔相辅相成,共同促成对个体身份的辨别。躯体知觉是指大脑对进入视觉加工系统中的人类躯体刺激的侦察,感知或识别。躯体知觉应当如面孔知觉研究一样受到更多的关注。文章概述、评价了躯体知觉相关的认知神经研究,着重介绍了躯体知觉的认知和神经机制,并提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电影拍摄将一系列互不关联的要素进行组合,将人眼和摄像机镜头合二为一,从而把人们引入一种更深的知觉。"知觉"由此越来越倾向于艺术与科技之间的渗透。作为合成中介的电影就如同炸药般具有潜在危险性地浓缩着宇宙,碎片的散播、特写的空间、慢动作等促使我们看到了事物新结构的外观、表皮与边界。以建筑和电影类比的方式,基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异样性"理论(1),探寻建筑的生成过程及其空间的异样性与多维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衣、食、住、行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四大问题,住就离不开建筑,建造房屋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活动之一。人类早期的建筑最主要的就是体现其功能性特点,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除了功能性以外,人们也对建筑美观性和个性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需要技术,同时建筑也涉及艺术。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建筑空间进行了分析,结合点、线、面三个要素来阐述建筑空间的构成,同时,由于建筑设计也受到社会生产方式、周围自然环境、民族文化差异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在对此充分考虑的基础上,分析了建筑空间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使建筑更具艺术美感和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5.
现代哲学中的心身问题始于笛卡尔的二元论,至今仍是未解之谜。相对于非现象学进路对心身问题所作的各种有条件分析,现象学进路具有理论上的"无设定"优势。意识现象学和知觉现象学是该进路中两个主要且不同的研究分支。有趣的是,它们对心身问题所作的反思将我们的目光引向同一个目的地,即作为一切认识和体验的起源的身体。意识主体和知觉主体共有这一起源,意识现象学和知觉现象学同属于对这一起源的把握。据此,我们得以给出一种新的关于心身问题的现象学阐释,其要点在于:身体作为共通体而存在,它不是非现象学意义上被动的物质客体,而是现象学意义上有意识与能知觉的表达主体。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错觉,目前心理学有一个基本统一的解释,即是指人们对外界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然而,人类对世界客观事物的认识,一般分两个阶段:即感性阶段(包括感知阶段)和理性阶段,并遵行这个顺序过程去认识事物。感知(感觉和知觉)是感性阶段认识过程的第一步。思维是理性阶段的认识过程。感性阶段(知觉)存在错觉,理性阶段(思维)也同样存在错觉。所以,在整个认识过程中,不正确的认识都可以造成或产生错觉。由此,错觉可以分为感知错觉和思维错觉两种类型。对于感知方面的错觉,许多专  相似文献   

7.
传统认知理论认为我们只能间接知觉动允,而生态认知心理学则认为对动允的知觉是个体与环境信息直接共鸣的过程。生态认知心理学首先判定动允并不是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认识,而是实际存在于个体-环境系统中的事实,对动允的直接知觉就是对动允的检测而非推测,是对动允信息的拾取而非对记忆内容的提取。这种直接知觉表现为身体的相关动作机制(动作神经元、肌肉组织等)与环境中动允信息的共鸣。进化与学习在共鸣的形成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8-13岁儿童空间表象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文馥 《心理学报》1987,20(1):12-19
本文是通过儿童对空间相对位置关系的辨别和预测实验,进一步地揭示我国儿童空间表象发展的规律性。被试者是8岁至13岁小学生,共240名,分为6个年龄组,每组40名。有4个实验项目,各项目之间难易程度不同。实验结果表明:儿童对空间刺激物的知觉经验是促进他们认识空间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儿童对其左侧方位的空间的预测成绩低于右侧和对面;实验还进一步地验证了在儿童的空间认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快速发展的阶段,在两个快速发展的年龄阶段之间有一个变化不明显的量变过程。这个现象和我们过去的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9.
你为何为镜     
张姚 《天风》2004,(9):20-21
人需要认识自己,所以人需要镜子。也许镜子算得上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别的东西让我们认识自然和人,而镜子却能让我们认识自己。  相似文献   

10.
远古时期,远古人为了躲避自然灾害以及其他更为强壮的物种的侵害,挖穴筑巢,开始了人类最早的建筑。虽然当时的生产力极度的落后,所建造的巢穴也极度的简陋,但是对于人类的建筑和建筑史的研究来说却是非常的重要。当时的人类为了方便建造栖息之地,往往要借助自然的先天条件,例如,以自然界中的树木为依靠,筑巢而居,或在先天形成的自然洞穴的基础之上挖穴而居,受自然和人工技术的限制,当时人类所建筑的巢穴往往隐蔽与周围的环境当中。而在拥有先进生产力的现在,又有许多的建筑师、设计师想要像那远古人类一样将人类的建筑空间回归到自然之中,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便是生态建筑以及负建筑。在生态建筑与负建筑理念成为约定俗成的建筑概念之后,对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的研究依然没有停止,隐形建筑空间的声音在学术界慢慢发声。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视知觉理论来研究有关建筑形式的问题,并着重提取建筑形式——比例这个建筑艺术要素进行了分析和介绍。指出什么样的比例分配是符合形式美感受的,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什么影响,并阐述了形式、比例与视知觉原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马利军  张积家 《心理科学》2011,34(5):1040-1044
无意识如何影响人类的认知?或者说,无意识知觉在什么水平对人类的认知产生作用。由于方法和标准的限制,对上述问题的争论依然存在。当前对无意识知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阈下启动的加工机制上,即启动刺激如何有效引发被试对目标刺激的加工。研究者提出知觉加工,中枢加工,反应加工以及行为触发等理论来解释阈下启动的心理加工机制。  相似文献   

13.
胡塞尔指责康德的空间学说缺乏彻底性,并试图从对空间事物的知觉上说明空间形式的感性构成,进而将几何空间阐释为知觉空间的观念化结果。但是,知觉空间的构成依赖于身体的构成,几何空间所依赖的观念化活动则将康德的"形式-赋予"功能转变成了"意义-构成",并在现象学还原中表现出身体性的含混性和意义的双侧性。这使得其意识的回溯方向存在着不同理解,先验哲学的彻底性具有不同面相,所以,胡塞尔的空间构成,其彻底性不是导致空间理解的统一性,而是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王健 《心理科学》2000,23(5):630-631
1 前言  分散空间注意条件下视觉特征错觉性结合 (Visualfeatureillusoryconjunction ,IC)现象的发生是否是知觉的结果 ,各家研究尚有争议。我们先前的研究曾经观察到分散空间注意确可造成一定数量的IC ,但与此同时 ,我们也注意到分散空间注意对总字形错误报告率和颜色错误报告率也产生明显作用 ,且对前者的作用明显大于后者。该研究结果提示 ,一方面以Cohen等为代表的基于颜色特征错误报告率来判别IC知觉结果的研究忽视了颜色与字形具有不同知觉难度的事实 ,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排除被试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3个实验探讨红色和蓝色对中国汉族大学生的情绪意义。实验1采用限制联想法考察红色和蓝色的情绪意义。实验2、实验3采用启动范式, 分别考察在知觉水平和概念水平上红色和蓝色对情绪的启动效应。结果发现:(1)知觉水平:在唤醒度和优势度上, 红色知觉引发了高唤醒、高优势情绪, 蓝色知觉引发了低唤醒、低优势情绪, 这与国外研究基本一致; 但在愉悦度上, 红色知觉既能引发高愉悦情绪, 也能引发低愉悦情绪, 而蓝色知觉只引发了高愉悦情绪, 这体现出本土化特点。(2)概念水平:在唤醒度和愉悦度上, 红色概念引发了高唤醒、高优势情绪, 蓝色概念引发了低唤醒、低优势情绪, 这与知觉水平基本一致; 但在愉悦度上, 红色概念只启动了高愉悦情绪, 而蓝色概念同时启动了高愉悦和低愉悦的情绪, 这与知觉水平不一致。本研究表明:(1)红色和蓝色对中国汉族大学生情绪引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愉悦度上; (2)颜色知觉和颜色概念对情绪的引发机制可能具有如下特点:颜色知觉对情绪的三维度具有直接的引发作用; 而颜色概念对情绪唤醒度和优势度的引发是以颜色知觉为中介, 对愉悦度的引发则是以社会文化为原因。本研究探讨了红色和蓝色对中国汉族大学生情绪的作用, 对红色和蓝色在中国社会环境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同时, 直接比较并剖析了颜色知觉与概念对情绪的引发特点, 对于揭示二者对情绪引发的内部机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知觉(perception)是指我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而获得的对事物以及外部世界的意识感知.知觉经验(perceptual experience)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它具有某种现象特征,即知觉者会体验到一种"那究竟像什么(what it is like)"的感觉.例如,一个人会从红色视觉经验中体验到"红色究竟像什么"的意识感受性(qualia).知觉内容(perceptual content)粗略地讲是指通过知觉经验向知觉者所传递的信息.关于知觉问题在哲学上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看:在形而上学方面,知觉是我们了解外部物理世界究竟存在什么的主要手段;在认识论方面,研究知觉是研究我们如何达到关于外部物理世界的知识的主要手段;在语言哲学方面,知觉内容是我们的心灵与外部物理世界的关联及互动在语言实践上的体现;在心灵哲学方面,知觉经验中的现象特征与意识及意向性之间存在着深层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各种新材料的开发和产生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清水混凝土以其最本质的特点在混凝土材料中独树一帜,在建筑材料中有着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成为建筑师们表达建筑情感的有力元素。文章通过对张文亮工作室这一项目的分析来剖析清水混凝土这一材料运用到建筑中的形态、空间、肌理、色彩、质感等特性,让我们更进一步认识清水混凝土建筑,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现代心理学关于感知觉研究的认识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认识史上,人们根据认识程度的深浅和机制的不同,区分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样两个阶段,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传统的观点认为,感性认识是主体“对事物的直接反映和复写”。基于这一认识,传统的观点还认为,在感性认识这一认识的初级阶段,由于人们只限于用感官去直接接触客观事物,因而只限于感觉、知觉和表象,既没有概念、判断、推理,也没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方法的参加。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为此,本文企图通过个人所接触到的现代心理学关于感知觉的研究成果,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根据具身认知理论,人们的认知会受到身体活动的影响。网络环境下人的身体活动受到限制,因而其认知活动与非网络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本研究目的在于考察人们对网络词语与非网络的日常词语的时间知觉,空间距离知觉与知觉范围是否有差异。结果发现被试对网络词语的时间知觉更长;网络词语的空间距离感与日常词语没有显著差异;在启动网络词语之后,被试的知觉范围缩小,对中心刺激的反应显著快于边缘刺激。本研究发现了网络词语加工在时间知觉和知觉范围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国外关于儿童获得空间词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能脱离时间和空间而存在,因而,物体的空间性质是人们辨别和认识事物的重要方面之一。在人类语言中,有一套标志空间方位的词汇,对儿童来论,掌握了这些词汇,无论在认识客观世界或在进行社会交往的过程中,都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十年来,对于儿童是如何获得空间词汇的这个问题,国外的心理学家作了比较多的研究。这些研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儿童获得空间词汇的规律,许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