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陇右地区与中国古代的周、秦、唐历史渊源颇深,其历史渊源成就了唐代社会崇尚武艺的民族风貌。唐代丝绸之路成为华夏与西域交流的桥梁,更是陇右与华夏体育文化交流的熔炉,丝绸之路实现了异质体育文化的本土化的转化过程。陇右兴盛的体育文化不仅是华夏体育文化的引导者,还是唐代体育文化的有机构成,对于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工笔绘画从古代的战国到当代社会,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尤其是唐代的工笔人物画到宋代的花鸟画,都是中国工笔画达到一个新的高峰的时期。当然,这种高峰的出现与当时所处的阶级社会密切相关,同时,也离不开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国文化中自古以来就有继承和总结前人经验的传统,中国工笔画就是在不断地总结前人的经验以及吸收各方面优秀文化中发展起来的。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各方面都在变化,所以,出现了适合当代审美观的一些新的中国工笔画,尤其是色彩,极具当代性。  相似文献   

3.
唐代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疆域拓展、文化昌盛,它的许多治国安邦之道为后人所借鉴。唐代也是中国古代宗教最为兴盛的时代。宗教的兴盛自然有其深刻和复杂的原因,其中,唐朝对宗教的成功管理当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研究唐代的宗教管理,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一、 唐代的宗教事务管理宗教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更是一种社会实体。在古代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实体,宗教有其独特的调适甚至控制社会的能力,对于这种能力唐代统治者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因此对所存在的各派宗教,唐朝统治者也并非一味扶助和放任,而是采取各种行政措…  相似文献   

4.
论礼与服饰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是中国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礼文化与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自黄帝垂衣裳,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与中国礼文化就同步孕育、产生;中国古代服饰是中国礼文化形成和传播中的重要礼器,在中国礼文化的认同建构与传播中具有其他礼器无可比拟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之一,描写的是唐代高僧玄奘及其弟子历尽艰辛前往西天求取佛经的故事。但是,小说中也描写了大量的道教人物,介绍了道教的基本信仰和主要特征,为读者了解道教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户。  相似文献   

6.
韩国道教研究拾零北辰中国道教于唐代传入朝鲜半岛,后与古代朝鲜的檀君信仰结合,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朝鲜道教,即攘灾祈福的科仪道教(祭把仪礼)、体内有不死灵药的道教(内丹)和俗信杂术的道教(民间信信仰)。道教对古代朝鲜的文化曾产生过重大影响。这可从流传下...  相似文献   

7.
正仙鹤寺也反映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清真寺建筑的中国化特色,对于今天的伊斯兰教中国化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深入研究、挖掘。仙鹤寺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与伊斯兰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见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极为珍贵的历史遗迹。历史上,江苏扬州是中国与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城市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讫点。早在唐代,扬州就已经是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在宋代,更成为东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所谓"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当时很多穆斯林侨居扬州经商,并在此建立清真寺。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仙鹤寺。  相似文献   

8.
唐代是中国古代绘画全面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展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具有自由开放、华丽壮美的时代特征,使得唐代文化异常灿烂夺目,宗教思想、文学艺术、史学、科学技术等领域成果辉煌,促使中国绘画艺术全面繁盛,造就吴道子、阎立本、王维、钱国养、殷季友、张萱、周昉、杨宁等杰出画家。另外,社会风气开放,民间生活多姿多彩,都使得唐朝呈现出高度的文明气象。唐代绘画是中国封建社会绘画的巅峰,画坛活跃,名家辈出,风格纷呈。这一时期,宗教画的生活气息越来越浓厚,佛教绘画世俗化,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分科独立,绘画史论随之丰富,显示了唐代美学理论的深度。  相似文献   

9.
正伊斯兰教自唐代传入中国,经过十几个世纪的本土化发展,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相互借鉴、珠联璧合,提供了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和谐交融的范例。一、"外儒内回"式清真寺建筑清真寺是穆斯林的宗教活动场所,其结构形式、内外布局、雕刻、图案纹饰等细节都会体现民族宗教文化符号。在阿拉伯语中,清真寺本为"叩头处""礼拜处",而"寺"一词则是借用中国化的名词。《说文解字》载,"寺,廷也,有法度者也。"寺,原意是官署,是古代朝廷里的一个办事机构,直属皇帝管辖,  相似文献   

10.
《法音》1986,(2)
如何看待宗教和文化的关系,这是每一个民族在发展文化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例如,我国古代建筑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现存的河南嵩山嵩岳寺砖塔,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的唐代木构建筑,应县大木塔,福建泉州开元寺的石造东西塔等,都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的宝贵实物。许多佛教建筑已成为我国各地风景轮廓线突出的标志。在一片郁郁葱葱之中,掩映着红墙青瓦、宝殿琼阁。精巧的佛教建筑为万里锦绣江山平添了无限春色。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则作为古代雕刻美术的宝库举世闻名,它吸收了犍陀罗和印度的特点而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造象艺术,是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1.
徐楠 《中国道教》2018,(5):28-33
唐代是中国古代铜镜铸造的第二个高峰期。世俗化倾向和商品化消费成为唐代铜镜不同于前代的一个显著特征。但是出于信仰的需要,道教赋予了铜镜更多的宗教教化和精神传达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正佛教与社会的关联是中国古代政教关系的焦点。从佛教传入东土开始,就面临着中国固有文化对它的审视与规约,如致拜君亲的论争、夷夏之辩的讨论,有东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的圆融,有唐代韩愈"道统说"的回应。可以发现行进中的中国佛教一直走着一条与社会民众相适应、与主流文化相融合的协调之路。其实在早期佛教中就有不违国制、不谤国主,不漏国税、不作国贼  相似文献   

13.
唐代是中国古代设计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唐王朝繁荣的经济和太平盛世为这个时期的设计艺术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因而在物质与精神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传统家具在这一时期也开始革新。在唐以前,人们习惯席地而坐,因此家具呈低矮型。从唐代起,受到佛教和西域文化的影响,人们开始转为垂足而坐,因此家具往高型发展。在这个由低型家具向高型家具的过渡时期出现了多种类型家具。由于年代较为久远,木质家具又不易保存,唐代家具传世数量极少,因此留存的卷轴画、壁画、摹本、绢本等绘画作品中的家具就成为研究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14.
鞍马绘画是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它能折射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精神符号。中国古代鞍马绘画有三个高峰:第一是汉代,呈现出夸张简约的艺术形态;第二是唐代,以肥美、雍容、高贵为特征;第三是元代,追求古意内敛。  相似文献   

15.
张贲 《中国宗教》2022,(8):80-81
<正>宋代是中国古代建筑史的转型时期,相比于唐代的佛教建筑,宋代的佛教建筑淡化了宗教属性,院落布局更为灵动变幻,木造建筑技法更为高超精湛,建筑形态和装饰艺术更加多元化。宋代是中国古代建筑史的一个转型时期。相对于唐代而言,这一时期的建筑尽管规模较小,但是建筑形态更加灵活、装饰艺术更加多样化,而建筑构件开始趋向“标准化”,甚至出现了官方颁布的建筑设计施工规范书《营造法式》。  相似文献   

16.
佛光寺彩塑的塑造,有着复杂、厚重的皇家背景。佛光寺唐塑和东大殿木构建筑共同物化和象征着唐代社会的精神和气度;佛光寺唐塑主像的组合,体现了朝廷对佛教的认识和意图,具备了中国古代皇家道场的基本功能和特征;佛光寺唐塑艺术造像是唐代社会文化、风俗时尚的物质凝结,也是晚唐艺术潮流乃至哲学、宗教思想在佛教造像中的典型体现;具有独特审美意蕴的佛光寺唐塑,是后人很难攀顶的一座艺术山峰。  相似文献   

17.
天骄 《中国宗教》2022,(4):80-81
唐代是中国舞蹈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从唐代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形象,可以发现当时佛教乐舞艺术的状况:舞蹈形式与佛教思想巧妙结合;注重舞姿的灵动与韵律;将宗教乐舞与世俗民间乐舞融合;是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韦建斌 《中国宗教》2022,(11):58-59
由于西方音乐文化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生成的文化土壤差异很大,因此早期天主教音乐在传入的过程中做了很多中国化尝试。唐代传入中国的景教(基督宗教的聂斯托利派)音乐就是一个例证。20世纪初在敦煌发现的唐代《景教三威蒙度赞》经卷作为景教赞美诗。  相似文献   

19.
严锡禹 《天风》2017,(3):27-28
利玛窦是用中国文化阐释基督教神学非常成功的传教士之一,他所取得的成功,与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密切相关,而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主要就是对中国儒学的认识。他将中国儒家分为宋明儒家和古代儒家,指出宋明儒家已经不是古代儒家了。  相似文献   

20.
伊斯兰教自唐代传入中国,经过十几个世纪的本土化发展,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相互借鉴、珠联璧合,提供了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和谐交融的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