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霸凌始终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已引起诸多关注。如日本、美国、英国等国相继发声准备为霸凌专门立法,而法国则已经颁布了霸凌相关法案。同时,随着国内不断爆出严重的霸凌事件,我国对于霸凌的重视也日益增强,如《人民日报》曾发表“面对校园暴力必须零容忍”专文。此外,我国关于霸凌立法的声音也逐渐高涨,这都说明了霸凌问题的严重性。  相似文献   

2.
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一份全球校园霸凌现状报告。报告显示,每年约有2.46亿儿童和青少年遭受学校暴力和霸凌。在中国人民大学统计调查协会的一份2.6万人的调查中至少有一半的孩子亲身经历过校园欺凌,其中有1/4的人欺负过别人,而其中绝大部分欺凌者也被别人欺负过。  相似文献   

3.
<正>2019年青春电影《少年的你》火爆全网,除了精彩的剧情以及演员的演技,也再一次让校园霸凌这一话题回到人们的视线。实际上,校园霸凌一直存在于现实生活中,“15岁男孩遭遇霸凌,被同学活活打死”“贵州一女生遭校园霸凌,脚踢扇耳光下手狠毒”等新闻层出不穷,曝光出来的霸凌行为可谓触目惊心,这一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作为子女最主要的监护人与保护者,父母能够对孩子的状态保持敏感,及时发现孩子受到的伤害并给予合适的处理,也显得至关重要起来。一、校园霸凌是什么  相似文献   

4.
2017年11月2日,北京西城区人民法院对一起校园霸凌案进行宣判。五名犯罪时未满十八岁的被告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这起校园犯罪案的未成年人为自己的欺凌行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校园霸凌(school bullying)是一种发生在同辈之间、以校园为背景实施的攻击性行为。秉承"教育、感化、挽救"涉罪未成年人之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贵州省青少年校园霸凌行为的实际出发,以大样本为基础,遵循心理测量学的方法编制《校园霸凌行为问卷》。方法:经理论建模、题库建设编制初测问卷,以3923名学生为被试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 以3899名被试进行信度检验及验证性因子分析,形成最终问卷。结果:问卷由7个一阶因子和2个二阶因子组成,共40个题项。问卷及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0.927之间,重测信度在0.291~0.49之间,结构效度良好,与OBVQ-V和MBVS的相关分别为0.646和0.726。结论:本研究探索、发现并整合创新了反映当代校园霸凌治理难点的“恶整霸凌”; 问卷信效度良好,可作为国内青少年校园霸凌行为的有效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6.
学校接连发生惨案,最惨痛的是2010年接连发生5起校园重大伤亡事件,研究并防范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紧迫且意义重大。对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的相关概念、内涵进行了厘清,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为科学有效地防范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严瑜  李彤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7):1307-1318
梳理和归纳了导致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的受害者反转为实施者的组织事件, 包括团队层次的不作为领导行为和领导不文明行为以及个体层次的同事不文明行为。借助事件系统理论对受害者反转为实施者的认知过程进行了说明, 如果组织事件的强度足够引起受害者的控制化信息加工, 则其可能改变自己的原有行为进而实施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 根据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受害者的控制化信息加工可以通过三条路径实现, 即学习过程, 归因过程和道德判断过程。建议未来研究进一步探讨情绪和认知两者在不文明行为受害者角色反转中的作用, 以及工作领域之外的因素在其中的作用, 并且能够使用日记研究法进行验证; 未来研究还可以探讨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的旁观者反转为实施者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探讨价值观对蓄意创伤受害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简称PTSD)症状的影响方式。方法:采用事件冲击量表、受害人认可评价量表、施瓦兹价值观量表作为测查工具,测查了163 名蓄意创伤受害者。结果:(1)蓄意创伤受害者的PTSD三大症状表现有显著差异,闯入症状水平最高,回避症状水平次之,高警觉症状水平最低。(2)蓄意创伤受害者所持的价值观和对外界接纳的评价能较好地预测PTSD三大症状。(3)内敛价值类型通过诸如社会接纳等反映外在标准的因素影响PTSD的闯入症状。结论:蓄意创伤受害者PTSD症状表现有其自身的特点,对外界接纳的评价和自身所持的价值观对其PTSD症状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个体的补偿和报复行为是人际损害领域的研究重点。本研究通过将损害者和受害者置于同一情境,揭示了非故意损害中的过度补偿效应。实验包括虚拟和真实两种非故意损害情境,损害方式包括经济损失和肉体伤害。组间变量是损害者、受害者和中立者三种角色,因变量是被试在分配任务中留给搭档或自己的分数或金钱。结果表明,在阅读或经历了相同的非故意损害事件后,损害者补偿给受害者的分数和金钱会显著高于受害者留给自己的数量,即过度补偿效应。  相似文献   

10.
大量研究表明,校园氛围对青少年学业成就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关于校园氛围起作用的中介和调节机制却少有研究涉及。本研究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了学校依恋在校园氛围与学业成就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该过程是否受到自控水平的调节。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广东省10所学校2758名初中生作为被试,匿名填写校园氛围问卷、学校依恋问卷、自控问卷、学业成就问卷。结果显示:(1)在控制了性别、年级、社会经济地位后,校园氛围对学业成就具有正向预测作用;(2)学校依恋是校园氛围与学业成就之间的中介变量;(3)校园氛围通过学校依恋对学业成就的间接效应受到自控的调节,相对于自控水平高的青少年,间接效应对于自控水平低的青少年更显著。因此,校园氛围与学业成就之间既存在中介效应,又存在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1.
艾娟 《应用心理学》2022,(6):542-552
受害者情绪表达效应是指案件受害者的情绪表达特征会影响观察者对其可信度判断,悲伤受害者的可信度更高。受害者展现出悲伤情绪符合观察者对受害者角色的期望、引发了观察者的同情。受害者与观察者因素会影响受害者情绪表达效应的实际效果。今后研究要广泛关注受害者与观察者情绪变化,以及案件相关因素等对受害者情绪表达效应的复杂影响,探索减少此效应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蓄意创伤受害者的PTSD症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事件冲击问卷、创伤经历揭露问卷、受害人认可问卷和攻击描述问卷等测查工具对163名蓄意创伤受害者进行调查。结果:(1)蓄意创伤受害者的PTSD三大症状之间相关显著,且方差分析结果差异显著,闯入性症状>回避症状>高警觉症状;(2)创伤严重程度与PTSD三大症状的相关显著;(3)创伤揭露中情绪反应对PTSD三大症状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4)社会认可度中的一般性排斥对PTSD三大症状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蓄意创伤受害者有着较强的PTSD症状,且以闯入性症状最为严重,回避和高警觉症状次之;创伤的严重程度、揭露时的情绪反应和社会认可度中的一般性排斥等都对蓄意创伤受害者的PTSD症状有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3.
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与职场排斥间的螺旋效应模型可用道德排除理论和情感事件理论解释。根据道德排除理论遭受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会导致受害者与实施者心理距离增加, 进而对实施者实施职场排斥; 从旁观者视角来看, 目睹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会影响旁观者的道义公正感和互动公平感进而表现出对实施者的职场排斥, 且该中介过程受到利他性的调节。同样, 基于情感事件理论, 遭受职场排斥会导致职场排斥受害者的消极情绪水平增加促使其成为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的实施者。  相似文献   

14.
初中生校园压力来源及压力感特点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在自编问卷的基础上,探讨初中生校园压力来源,及压力感的特点。结果表明:初中生的校园压力主要有四个来源,学校要求、自我表现、师生关系及同伴关系;初中生的校园压力感有5种体验类型,低压力型;高压力型;学校要求敏感型:自我表现敏感型;同伴关系敏感型;初中生校园压力感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初二学生对学校要求有特殊敏感性,初一、初二年级自我表现方面的压力感突出,初三年级校园压力感总体水平较低;初中生的校园压力感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5.
公正世界信念即相信所处的世界是公正的,人们得其所应得,所得即应得.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一信念常常受到各种不公正事件的威胁,公正世界信念可以帮助人们应对威胁、重建公正.这种重建可能是行动上的也可能是认知上的,认知公正重建往往导致对不公正现状的合理化以及对受害者的贬损责怪.同时对于各种不公正的受害者或见证者,公正世界信念充当着重要的个人资源或是心理缓冲,帮助个体应对不公正事件,维护心理健康,并遵循公正原则追求其长远目标.公正世界信念的多维结构是解释其双重功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朴素的怀念     
最近从某报刊读到一则有关两个厄瓜多尔人及其家庭的故事。两人都是非法移民,曾在美国世贸大厦的厨房工作。在"9·11"事件当中,他们不幸遇难,留下了悲痛欲绝的亲人。值得安慰的是,美国联邦政府迅速成立了"受害者赔偿基金",对所有遇难  相似文献   

17.
为考察人际关系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以机车道德两难困境为材料,采用2(计划路线受害者:亲人、陌生人)×2(非计划路线受害者:亲人、陌生人)×4(年级: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被试间实验设计。结果发现,计划路线受害者和非计划路线受害者人际关系的交互作用显著,计划路线受害者为陌生人时,被试在非计划路线受害者为亲人时采用规则导向的思维方式,陌生人时则采用结果导向的思维方式;当非计划路线受害者为亲人时,被试在计划路线受害者为亲人时采用结果导向的思维方式,陌生人时采用规则导向的思维方式。年级与计划路线受害者的交互作用显著。研究支持了道德社会关系规则理论,个体的道德思维方式受到道德情境中人际关系的影响。人际关系对青少年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随着年级升高而增强,转折点在初二与高二之间。  相似文献   

18.
艾娟 《心理科学》2016,39(2):468-473
长期冲突的群体双方都致力于建构自己的最大受害者角色,他们认为自己比对方遭受了更多、更不公平、更不合理的伤害,这种现象称之为群际受害者竞争。群体通过强调冲突给自身造成的伤害后果的严重性与不公平性、伤害的处理方式等,努力声称内群体比对方遭受了更多的伤害。集体受害感、冲突责任归因、记忆的选择性、消除威胁的内在需要以及其他心理特点是群际受害者竞争的心理基础。通过构建"共同的受害者-侵犯者"认同以及增加群际接触等可以降低群际受害者竞争的水平,促进群际关系的和谐。今后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群际受害者竞争的机制,深入探讨群际受害者竞争的其他影响因素,争取在干预策略上有所突破,关注非暴力冲突的群体情境中群际受害者竞争的特点,了解第三方群体对谁是最大受害者群体的认知和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9.
2012年9月,我作为种子教师参加了由成都市教育局主办、亚洲基金会赞助的“加强学校防灾减灾能力——校园心理危机干预”项目培训,同时我校也是该项目仅有的6所试点学校之一。在为期一年的专业培训和试点学校的实践工作基础上,我们总结并阐述了中等职业学校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体系的建立和实施经验,强调朋辈心理援助对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校园网络文化对于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校园网络文化在对人才的培养上也表现出越来越突出的作用。校园网络文化借助多种网络平台和栽体,在校园文化的传播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发展,把文化带进了一个更加自由和多样的空间中。校园网络文化对于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学校把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放在了一个显著的位置上。立足于校园网络文化的现状,并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分别从社会、学校以及个人的角度出发,试图为促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找到途径。希望理论上的探究,能为实际的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带来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