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岑志强 《美与时代》2004,(11):43-45
人类的建筑从采集渔猎早期的掩体需要到农耕时期的体现身份象征的文化内涵,从"工业革命"后的"简约主义"到现阶段的环保意识和诗意栖居发展的趋向,室内设计在其中已逐渐形成一个新兴行业的成熟阶段;我国的建筑文化历代也形成了各时期的风格,从秦、汉、唐、宋、明、清到民国初期和新中国早期的十大建筑也都体现了各个时期的室内设计特点;然而现时期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却看不到具有时代文化内涵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祭天、通神、避邪等道教仪式都离不开香。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道教逐渐衍生出了独特的香文化。道教香文化主要体现在道教斋醮焚香、养生修行、用香神话等方面,它的长足发展与历史时期朝廷对道教的重视不可分离。道教香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形而上的精神哲理,亘古以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墨西哥和危地马拉所有民族中都存在一种作为运动和宗教祭祀的橡胶球赛。这种球赛的祭祀功能在古典时期的玛雅人以及他们在墨西哥湾的近邻中十分重要。本论文对比论述古典时期的玛雅和韦拉克鲁斯地区的一些很可能与球赛相关的宗教活动。论述的重点是跟球赛相关的一种雕刻器物——"轭"——它在两个文化区域的共同点、它作为重要身份地位的标记和它的宗教形象的来源。论文还讨论两个不同文化区域在轭"的材料选用以及宗教形象方面的一些重要的区别,以明确各自文化是如何把球赛当作一项最基本的宗教祭祀来实施的。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早期以来,泰国佛教传统日益遭受到西方文明和现代性的巨大冲击。如何重新塑造自身作为佛教徒的文化身份成为现代泰国公民的一个重要问题。佛使比丘(Buddhadasa Bhikkhu)对佛教与世俗生活的关系、佛教与政治社会的关系、佛教与其他宗教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创造性地解答,一方面为现代泰国公民-文化身份的重构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也仍然体现出公民与文化身份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5.
《重复》是存在主义先驱克尔凯郭尔的假名著作,它力图引导读者通过个体生存的身份确认与意义的寻找,来探求从审美到宗教"飞跃"的可能性。本文剖析了克氏的生存与宗教现代性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写作策略与生存反思;宗教现代性启示;现代性的建构与解构。其旨在揭示克氏的宗教现代性思想对西方现代宗教文化发展的启示作用,以及重复的内涵所具有的西方现代性历程中重建与解构之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6.
一《道教唱道情与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是四川大学张泽洪教授的新成果,今年8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张泽洪教授是四川大学哲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学术带头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在此书之前,他已经撰写了《文化传播与仪式象征——中国西南  相似文献   

7.
藏族吉祥符号,在本土文化与宗教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深刻的宗教价值意蕴与世俗价值意蕴。在藏族符号文化中,吉祥符号是藏民族生活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组象征符号,它被广泛应用到寺院、住宅、帐篷、走道、家具、器皿、饰物等上面,象征着吉祥兴旺、四方圆满、繁荣气象、长寿永恒、和平安宁、幸福美满。  相似文献   

8.
文章首先回顾了傣族贝叶文化与佛塔的基本常识,并探究其关系,而后从佛塔的外形、结构、功能的宗教内涵三方面分析贝叶文化对佛塔的影响,并认为佛塔作为文化建筑,其所蕴含的意义和观念,大都是通过象征来体现的,且佛塔的物质体系与其象征的思想体系不可分离。  相似文献   

9.
北魏云冈石窟造像题记具有多元文化交融的特征,体现的是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的丰富性,是以佛教文化为主,儒释道文化、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北魏与周边国家等文化互相交融渗透,反映了不同阶层的宗教与世俗心理,也是对北魏社会、历史文化的真实折射。云冈造像题记留下的开窟造像、平城洛阳交通等线索,成为今人研究北魏的重要文物史料,弥补了正史之不足。  相似文献   

10.
多元宗教的中国文化58  正如我们经常观察到的那样,“你的宗教信仰是什么?”这样典型的西方问题可能会让本土中国人无法回答。他们觉得要明确回答这个问题十分困难——主要因为与其他任何一种文化相比,中国文化更多的是在宗教间发展起来的。(即使在多宗教的印度,其中的一种宗教——印度教已经明显地支配着其他的宗教。)在百家争鸣时期,也就是中国的文化和宗教思想形成的战国时期,儒家(教)和道家(教)一开始就在同一时期形成,几个世纪之后,也就是西汉末年,佛教也加入。在这些宗教共同体中,虽然有很多的不一致,并且经常有正面的冲突和未遂的…  相似文献   

11.
<正>创作意图:市场上香薰的包装并不成熟而且其包装表现形式比较杂乱,没有明显的品牌特色和内涵。花卉作为香薰产品的主要原料,其特点鲜明的同时具有强烈的品牌传达效应。将花卉元素与香薰包装两者结合起来,将花卉的特性运用到香薰中体现香薰产品的特性,展现给消费者一个鲜明的品牌特征。花卉的装饰作用以及其深刻的寓意在对消费者产生视觉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江苏1317名基督徒的抽样调查,本文探讨了基督徒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成为影响信徒文化认同的主要世俗身份变量,教育程度越高,信徒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度越强;但宗教身份变量,即宗教认知与宗教实践对个体的文化认同影响呈现多变性。以上发现对于提高宗教信徒的文化认同实践工作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作为慈善公益组织中的一名"老资格"成员,宗教慈善组织的主体身份认同的问题和宗教慈善组织的管理问题是始终是当代宗教慈善活动的"中国式困境"。笔者认为在宗教慈善组织主体身份认同方面,可以从宗教慈善的实践模式和文化模式角度来建构宗教性慈善组织的身份认同模式;而增强公信力,形成"玻璃口袋"效应是宗教慈善公益组织最具优势的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4.
文化记忆是一个共同体有关自我的文化身份、文化认同、文化理想等知识生产与传承的精神生活。因其记忆的信息既非个体生活史亦非普通社会史,而是通过"神话历史化"与"历史神话化"所创造的集体共享假设,具有关于世界的公义与秩序、生命的尊严与幸福等"超越日常之上"的价值维度,故它多以宗教类文化为承载形体。中国文化记忆亦与中国特有的宗教文化——民间信仰密切相关。中国民间信仰不仅因其记忆形象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理想气脉相通而传承着中国文化记忆,而且它的运作机制、所使用的信息载体以及激活、唤醒文化记忆的积极过程,也奠定了其中国文化记忆承载基石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前伊斯兰时期的中亚经历了诸多大国的统治,期间各国宗教传播至中亚城市并对中亚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生了广泛影响。塞琉古王朝统治时期,古希腊宗教的传播展现在奥克苏斯神庙及艾哈农城遗址的宗教建筑中。贵霜王朝统治时期,佛教在中亚的传播主要体现为铁尔梅兹古城的佛教建筑与塔克西拉古城内的犍陀罗艺术。萨珊王朝统治时期,琐罗亚斯德教的天葬葬俗传播至中亚城市并通过花拉子模与索格底亚那的纳骨瓮得到进一步发展;琐罗亚斯德教的娜娜女神传播至花拉子模并与地方元素融合;片治肯特古城谷仓壁画与撒马尔罕大使厅壁画的内容在展现多元文化的同时,依然以琐罗亚斯德教文化为主体内容。中亚城市文明具有鲜明的多元宗教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6.
东南亚华侨华人宗教作为母文化——中华传统宗教文化在异时空的一种转型和再生,是源于中华传统宗教文化,广泛地吸收了东南亚本土宗教文化和西方宗教文化而形成的;转型后的东南亚华侨华人宗教在华人社会和所居地社会的当代文化价值体现为共有价值的追求,即获得信仰神灵精神力量战胜困难的勇气、整合华族各方资源、和谐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关系、丰富人类文化多样性等四方面。东南亚华侨华人宗教的历史角色与当代价值可以作为包括宗教在内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如何继续发挥应有价值与建构和谐社会的启思。  相似文献   

17.
正作者:张小燕,社科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小燕的《梅州香花仪式——及其宗教艺术象征研究》以梅州香花为个案,将宗教艺术视知觉象征系统、宗教与艺术关系,纳入香花超度仪式中,进行具体观察和考量,聚焦宗教艺术象征,即将宗教仪式中具有艺术象征含义的仪式象征物(仪式用具、仪式舞蹈  相似文献   

18.
多民族、多宗教和谐相处是云南文化的典型特征。云南多宗教和谐相处的经验即通过文化自觉或社会无意识机制的作用,使宗教生活与日常生活有机融合、良性互动,在个体与社会两个层面上,最大程度实现信徒身份、神灵体系、宗教场所等各类资源的共享,并以特定的社会再生产机制将之积淀延续下去。  相似文献   

19.
考古发掘、金石铭文及历史文献重现了明清时期老司城宗教坛庙时空分异状况。在彭氏土司入主溪州前,这里即有土家族传统宗教坛庙。老司城佛教建筑发展于彭世麒时期,道教建筑在彭翼南时期进入鼎盛,根基于原始宗教却又圆融了中央王朝意识形态的官宦信仰建筑则在万历年间彭元锦时期得到发展。其间,一方面,传统宗教信仰中以血缘为纽带的祖先崇拜在新的政治环境下融入了土司信仰,出现了土司王与"八部大王"祖先神神性叠合情况;另一方面,佛道教及官宦信仰迅速发展并本土化,逐渐融入到当地民众的信仰生活中。老司城宗教坛庙多元并置状况呈现出土司时期溪州社会国家力量渗透下的独特地理历史单元,这是土司政权调控地方文化,对国家正统文化和意识形态主动借用和圆融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禅宗和文人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中唐开始,禅宗作为一种文人士大夫的高级宗教逐渐渗入中国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知识阶层的精神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