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湖南宗祠建筑装饰在当地民族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风格,同时赋予了建筑一定的象征意义。湖南宗祠建筑装饰是湘西人民美好愿景的寄托,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湖南宗祠的发展、湖南宗祠建筑的主要装饰、湖南宗祠建筑装饰艺术的生态美学构成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对人们增进关于湘西传统宗祠文化知识的认识、了解当地宗祠建筑装饰艺术的美学构成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涂鸦起源于街头艺术,在现代城市文明中出现了新面貌,逐渐渗透到各个设计领域。文章解读后现代思潮下城市涂鸦艺术,给流行视觉设计带来启迪,重点介绍了涂鸦艺术的发展历史、反叛精神和美学特征,指明了涂鸦艺术设计新的发展方向。近年来,涂鸦艺术逐渐变为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一种具体艺术表现形式,广泛存在于城市公共领域的各个角落,有着独特的美学特征、符号和色彩搭配,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  相似文献   

3.
陈涛 《美与时代》2004,(2):42-43
后现代主义强调建筑及室内环境设计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反对简单化、模式化;讲求文脉,追求人情味;崇尚隐喻与象征手法;大胆运用装饰和色彩,提倡多样化和多元化。其积极的、合理的内涵对当今建筑及室内环境设计仍具有指导意义。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各种文化矛盾纷纷暴露出来。随着哲学、美学、文学艺术领域的反主流文化运动的兴起,设计领域受其影响,也投入到这场变革浪潮中来,它在对现代主义设计原则的反思和批判中,逐渐对其修正和超越,产生了多元的反主流设计思潮,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新思潮。它形…  相似文献   

4.
贝聿铭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中具有代表性人物,其设计风格将传统的儒家思想和东西方的建筑理念相结合,为当代的设计史留下了宝贵的智慧和精神财富。文章通过剖析贝聿铭设计生涯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来探究其中共同存在的设计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反本质主义美学并不是一个美学流派,而是一个边界模糊、理论旨归多样的美学思潮,它更多地指涉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思维态度。它在理论的最根本处对传统美学的最核心问题,即"美是什么""艺术是什么",发问并进行彻底清算。它是在哲学和艺术发生了根本变化的后现代语境中进行着的一种美学思维和观念上的革命。反本质主义美学以后现代境域中的审美现实和艺术实践的变化作为问题的起点,以变化了的后现代哲学思维模式为理论的方法论武器,对传统美学基于其上的元问题采取的是放弃的态度和立场。这是反本质主义美学的理论可能的基础,也是反本质主义美学的理论使命。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终结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一、“后现代哲学”的界定后现代主义是正在西方流行的纷坛繁杂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氛围,对它可作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理解如最新版《牛津英语词典》对“后现代”(post-modern)条目的定义:“一种艺术或建筑学思潮或作品,以背离或抛弃被认可的或传统的风格和价值为特征。”广义的理解把后现代主义当作一种广泛的社会思潮和文化现象,除后现代艺术、建筑之外,还包括后工业社会的社会学和后结构主义的哲学。我们认为,这两种理解都低估了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内涵及其在现代西方哲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狭义的理解根本否认后现代主义同…  相似文献   

7.
文章简要介绍了彝族传统民居建筑的类型,不同类型民居建筑的布局结构、功能及特色。从村庄选址环境、建筑布局形式、建筑实用功能等方面,重点分析了彝族民居建筑所蕴涵的艺术美学思想,并通过对建筑具体构件的描述,展现彝族民居建筑装饰艺术手法的多样性及其对装饰艺术手法的熟练运用,体现艺术美学在建筑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研究彝族民居建筑艺术美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并保护彝族民居建筑,重视彝族民居的艺术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股仍在发展中的文化思潮,本文从后现代心理学产生的起源、主要观点作了详细的阐述,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对许多领域产生了影响,本文重点针对后现代心理学对教育的影响作了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廊坊地区大厂回族自治县的回族装饰应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主要调研对象包括大厂回族自治县境内的清真寺、市政建筑、商业建筑以及服装服饰中的装饰应用特点,并分析装饰元素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期为民族装饰元素在廊坊地区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设计开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红砖民居的装饰艺术展示的不仅是建筑的美学价值,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与个性。本文从表征深入解读闽南红砖民居装饰艺术的设计理念,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理解它的设计内涵和意义,同时又对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有更深层次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王俊 《中国宗教》2022,(5):78-79
重庆近代天主教堂在建筑设计上注重融合东西方建筑美学,建筑布局采用中国传统的合院式布局,外部形态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建筑装饰上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重庆地处西南内陆,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所形成的区域建筑文化特色,对重庆地区近代的天主教堂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很多教堂在设计上融合东西方建筑美学,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的天主教堂建筑。  相似文献   

12.
略论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的孕育与生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随着后现代文化思潮的涌入与冲击,现代心理学的合法地位产生了动摇,在后现代科学精神与后现代哲学理念的导引和助势下,后现代心理学思想得以孕育与生成。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心理学与心理咨询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冲击,后现代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在西方心理学界逐渐兴起并传播开来。后现代心理咨询也以其认识论的改变和研究范式的转移成为后现代思潮的表现形式之一。尽管人们对后现代心理学和后现代心理咨询还有诸多争论,但这一思潮却能引发我们推进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化、扩大心理学的视野、深化心理学的实际应用,从而树立大心理学观。  相似文献   

14.
建筑装饰是一门新兴学科,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包括建筑风格、结构形式、装饰材料的性能、品种以及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等。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环保意识和美学心理的加强,建筑装饰行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也是建筑装饰学科教学面临的重要挑战。从学科建设特点和培养方向的角度分析,将古城镇调查法应用在建筑装饰学科教学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良效。  相似文献   

15.
文章提出现代建筑设计在发展过程中,更加强调建筑的社会性,建筑不能只受到技术条件的约束,更应注重环境、空间和人的感受,不能只用简单的中性方式来应对各种复杂的设计要求,而忽视了人的精神需求、审美价值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当下,建筑设计应在功能性、实用性、安全性的原则上结合民族性、文化性及地区性等因素再设计,以此来平衡建筑与环境、建筑与人的关系,在绿色设计、生态设计、情感化设计的背景下,合理运用建筑设计与装饰设计,探索出一条更适应于社会发展、美学价值及创新实用的设计方向。  相似文献   

16.
哥特式建筑在当时的背景下作为通往天堂的大门,以其独特的设计风格与美轮美奂的外部装饰、只耸入天的向上气势,一直被人们所赞美与称颂。而一个地区一个国家若出现了新的建筑产品,那么这座建筑一定是代表了这个时代的精神面貌,风土人情与生活习惯等等。以哥特式建筑为研究背景,对雕刻艺术在其建筑中的应用为主要探求点,着重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并从中了解了哥特式建筑的历史文脉。并且将哥特式建筑的雕刻艺术与中国传统式宗教建筑的木雕装饰进行了对比,从中探求了不同国家的宗教建筑截然不同的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17.
牟蔚蔚 《美与时代》2013,(7):98-100
建筑的纯粹性装饰、结构性装饰和实用性装饰,三者皆为装点生活、美化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而存在的设计手法。其作为建筑表现语言,体现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不同的经济条件下人们对美的界定和追求。建筑的纯粹性装饰是上层阶级的附属品,为皇权和贵族所享用,是普通百姓无法享受得起的;生性朴实的结构性装饰,代表了工业革命的成果,为大众服务,因而具有很强的民主性特点;而实用性装饰考虑环境的人性化特点,关注健康生活的新理念,这一新型的建筑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建筑外立面为主要研究内容,从建筑的审美角度出发,通过观察认识青岛德国胶澳总督府旧址、圣弥厄尔教堂等建筑的历史风格、影响因素、装饰细节,分析德占时期德国对青岛的历史建筑以及对青岛老城区的建筑风貌产生的主要影响,对构成建筑外立面的关键要素,如主入口、外墙墙体、屋顶、门窗装饰、细部、环境等进行比较研究,强调建筑外立面是建筑的一个重要元素和组成部分,与建筑整体不可分割,因此,设计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主义具有典雅、浪漫、装饰性、娱乐性、浅薄以及浮夸的历史折衷主义特质,这也成为了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后现代主义装饰最突出的表现形式是让装饰回到室内,最常用的手法是运用新古典主义的装饰手法。带有中式风格的后现代室内住宅设计,实质上仍然还是对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改良,中式的新古典主义引入了大机器时代的新工艺,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打造了带有中式风味的后现代室内住宅设计,也是对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总结与批判。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集中体现了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各种矛盾景观。基于对后现代主义的一般性理解,对后现代美学问题的批判性建构的考察,首先需区分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后现代性等一系列相关概念;其次通过对传统美学中的本质主义与科学主义理论危机的分析,以及维特根斯坦的后期思想、现代性的审美救赎意向、差异性方法论原则等大量后现代美学相关问题的理论审视,来关注艺术现实和审美实践;最后再通过否定性的提问方式,进一步拓展美学问题的形上之思的可能性,完成审美的批判与批判的审美的双重建构,也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美学的建构提供一种理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