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学生称呼语选择维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积家  陈俊 《心理科学》2003,26(3):540-541
1 引言在言语交往中,称呼是讲话者传达给听者的第一个重要信息。它反映了交谈双方的角色身份和社会地位,同时表达了说话者对听者的情感态度。恰当的称呼是顺利进行交往的条件。20世纪70年代以来,称呼语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S.M.Ervin-Tripp曾概括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称呼语的研究概况。Braum等出版了《称呼语》,描写了英、德、法、俄等语言里称呼语的使用情况。在我国,祝畹瑾对汉语称呼语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社会个体与亲友、陌生人交往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本文主要通过对现代化社交媒体中点赞这一虚拟性社会行为,来映射个体如何来重构其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网络,并进一步理解其主观能动性行动背后所引发的寒暄性社交与违背主体意愿的道德绑架现象。  相似文献   

3.
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运动的演进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革新,陌生人社会得以正式生成。从传统熟人社会向现代陌生人社会的社会结构转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结构的转变客观上要求与之相匹配的道德基础作为支撑。当下中国陌生人社会中的道德困境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陌生人社会发展不足尤其是生人伦理建构不足的客观表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尤为需要加强陌生人社会中的道德建设。以奉献为核心的雷锋精神,是重塑陌生人社会信任的正能量,更是陌生人社会道德建设的起点和选择,可以弥补陌生人社会中的道德真空。加强陌生人社会道德建设,要大力宣传和弘扬雷锋精神,以匡正道德失范、修复社会断裂、弥合社会裂痕、平衡社会心理与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4.
一个人面对另一个人,因为对对方不知根底,对交际前景不能掌握等原因,总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即使是十分老练的交际家,当他面对一个陌生人时也不例外,只是压力的程度不同而已。交际前的这种心理压力让人产生紧张、沮丧、烦恼、焦虑等不舒服的感觉。人们为了使心理和情绪得到平衡,最先做出的本能反应是退却和逃避,以此来降低紧张焦虑的水平。但事实上又不可能,只好带着这样的压力去交际,交际效果当然不可能好。不好的交际效果进一步肯定他事先的感觉,强化了自己不善社交的印象,最终使人际交往陷入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5.
儿童期社交退缩的亚类型及与社会适应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儿童期社交退缩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包括社交退缩的概念、研究方法、亚类型以及不同类型社交退缩行为与儿童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对社交退缩的概念进行了总结,指出社交退缩包括安静退缩、活跃退缩和焦虑退缩3种亚类型,其中安静退缩在儿童中后期与社会适应的关系较为紧密,活跃退缩在整个儿童期都与社会适应水平负向联系,而焦虑退缩与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具有情境性的特点,只有熟悉情境下的焦虑退缩行为才与社会适应具有负向联系。最后,文章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在人际交往中,交际语言是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主要形式,是帮助人们结个好人缘的纽带。一些社交成功者,善用交际语言,给人以很大的启示,他们大都采选下列几种语言形式:一、沁人心脾的甜言。通常,甜言和蜜语是连在一起的,是人们爱听的恭维活、赞扬语。西...  相似文献   

7.
为考察社会支持、社交焦虑、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抑郁之间的关系,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社交焦虑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以及抑郁自评量表对64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显示:(1)社交焦虑在社会支持与大学生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2)一般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社交焦虑—抑郁这一中介过程中的后半路径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绍春 《伦理学研究》2012,(2):54-60,141
中国近代社会风俗与道德的变革基本上是同步的.近代中华民族的服饰、社交礼节和岁时节日的风俗发生了重大变革.剪辫、放足和易服标志着中华民族摆脱了满族统治者施加的民族压迫和精神枷锁.鞠躬取代跪拜,“先生”和“君”的称呼取代“大人”和“老爷”的称呼,流行“同志”的称呼,反映出中国人的民主、平等观念在增加,政治理想和团结精神在强化.改历改元表明皇权至上观念轰然倒塌,中华民族融入世界潮流的观念在增强.  相似文献   

9.
采用问卷对326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以探讨手机线上交流(陌生人、熟人)、社会资本、手机关系需要满足与手机成瘾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中学生手机线上交流(陌生人、熟人)能直接正向预测手机成瘾;(2)当对象为陌生人时,中学生手机线上交流能够通过手机关系需要满足间接预测手机成瘾;(3)中学生线上交流(陌生人、熟人)能通过社会资本经手机关系需要的多重中介作用来预测手机成瘾。(4)当对象为熟人时,线上交流通过社会资本、手机关系需要预测手机成瘾的作用更显著。这些研究结果可以为预防与干预中学生手机成瘾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批评性话语分析关注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揭示语言背后隐藏的权力和意识形态。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模式是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提出的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范式,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本文运用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模式,从词汇、语法和语篇三个层面对门诊医患会话的语言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医生和患者的语言在称呼语、医学术语、问句、情态系统、会话结构及言语打断等六个方面呈现出不对称性,证实了医患之间语言的不对称是由二者之间的对位不对称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依据(不)礼貌理论框架,以真实的医患沟通音频语料为研究对象,应用话语分析法探讨医患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与(不)礼貌框架的关系。研究发现,医患交际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是把双刃剑,兼具积极和消极的双面功能:医患双方既可用它来实施礼貌策略,作为维护对方面子、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语言表达手段;模糊限制语亦可成为医患双方实施不礼貌的工具,在医患双方发生分歧、威胁对方面子时起强化作用。总结了医患模糊限制语的特点及使用理据,并探讨其正负作用以及对医患交际双方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利用自我意识量表中的公众自我意识分量表和社交焦虑分量表,人际能力量表和青少年孤独感量表调查465名高中生,探索社会观点采择、公众自我意识和同伴交往中的人际能力对青少年情绪适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青少年社会观点采择和公众自我意识直接正向预测其人际能力和社交焦虑;人际能力分别负向预测青少年的孤独感和社交焦虑;人际能力在青少年的社会观点采择和孤独感之间,以及在公众自我意识和孤独感之间分别起完全中介作用;人际能力在青少年的社会观点采择和社交焦虑之间,以及在公众自我意识和社交焦虑之间分别起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社会观点采择以及公众自我意识对不同情境下的人际能力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讨论了从社会观点采择和公众自我意识出发,提高青少年人际能力,对缓解其孤独感和社交焦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采用青少年社会支持问卷、青少年自我概念问卷及青少年网络使用偏好问卷对全国13个省份的3911名小学五、六年级及初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青少年社会支持与网络社交偏好的关系以及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社会支持、自我概念与网络社交偏好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当自我概念纳入回归方程时,社会支持对网络社交偏好的预测效应不再显著。自我概念在社会支持和网络社交偏好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社会支持通过自我概念的中介间接影响网络社交偏好。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社会支持与成年早期孤独的关系,调查了556名大学生,运用SEM法、Bootstrap法、多组分析法考察社交自我效能与负性情绪在其中的影响机制及留守经历的调节。结果表明:社交自我效能、负性情绪在社会支持和孤独感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社交自我效能和负性情绪在社会支持对孤独感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留守经历对社会支持和孤独感关系存在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证实了社会支持影响孤独感及社交自我效能和负性情绪在其中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5.
随着"陌生人社会"的到来,如何与"陌生人"打交道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伦理学问题。鲍曼反对站在现代性视域中将"陌生人"定义为"有待纠正的异常者"及对其采取同化或排斥的态度,赞成后现代性视域中将"陌生人"定义为"值得保护的差异者"及对其采取道德关切的态度。鲍曼认为,只有意识到"陌生人"之"优先于我"的道德地位,履行"为他者而在"的道德责任,人类才有在"陌生人社会"中实现和平共处的可能。鲍曼对"陌生人"概念及其道德地位的思考为化解"陌生人社会"的道德冷漠现象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德克萨斯社会行为问卷和综合幸福感问卷对330位大学生进行调查,建立社会支持、社交自尊和幸福感的结构方程,考察社交自尊在社会支持与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大学生社会支持对社交自尊和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都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大学生社交自尊对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均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3)社交自尊在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即社会支持直接对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产生影响,也可通过社交自尊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伴随着工业文明的蓬勃发展,人类正一步步走向相互陌生的社会。区别于传统的熟人社会,陌生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一般是通过契约和法、宽容和允许以及"冷漠的尊重"等纽带联接起来的,由此,法—责任模式便成为陌生人社会价值整合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8.
语有“双关语”,诗有“双关诗”。“双关诗”,顾名思义,就是意思双关的诗,它字面是一种意义,字里行间却隐含着另一种意义。这种诗是作者在特定的社交情境中,为了特殊的交际目的,写给特定读者的。这些作者在交际中有些话必须跟对方说,但由于种种原因,不便明言或难...  相似文献   

19.
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在语言交际中它往往重表意轻形式因此研究汉语的语义及语义结构形式化问题尤其重要。为了人际交际的需要,以及人工智能和机器翻译的需要,研究汉语的语义结构的形式化,包括词语之间各种语义组合关系、语块之间和语块之内的语义组合关系都是有实用意义的。张志公先生曾对汉语的语义组合问题说  相似文献   

20.
宋颖  张守臣 《心理科学》2016,39(1):172-177
本研究旨在探索领悟社会支持对社交焦虑的影响,深入探讨社会阻抑和反刍思维对该影响的作用。方法:采用问卷法,以471名职员为被试进行调查,数据结果分析采用Bootstrap分析方法。结果显示:(1)反刍思维在领悟社会支持和社交焦虑之间起中介作用。领悟社会支持通过降低反刍思维的水平,减轻社交焦虑。(2)社会阻抑调节领悟社会支持→反刍思维→社交焦虑中介模型的前半路径,社会阻抑改变了领悟社会支持对反刍思维作用的大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