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传统知识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作用。本文针对西双版纳傣族的传统佛寺文化展开讨论,主要从植物与佛教的历史渊源、佛寺文化对于植物保护机制的分析以及危机现状的分析三个方面展现作为少数民族传统知识的一部分的傣族佛寺文化对于植物多样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傣族口功治疗,曾经是傣族传统社会的主要医疗方式之一,即使在现代医疗日益健全的今天,仍然拥有顽强的生命力。以西双版纳为田野调查点,对傣族传统口功治疗进行文化分析,认为针对某些疾病,人们依然选择口功治疗的重要原因是文化和信仰。包括对这一传统文化的自信、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基层政府对这一民间治疗方式的包容,以及对口功摩雅的崇拜、口功治疗自身的文化优势、现代医学带来的文化休克和对某些疾病治疗的失灵。对于傣族人来说,口功治疗与个人健康、传统文化发展和民族命运休戚相关。  相似文献   

3.
《法音》2016,(2)
正一、创办傣文夜校,传承民族文化傣族是一个勤劳、善良而富有智慧的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傣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傣医药、傣历、傣剧、傣族叙事史诗、孔雀舞、象脚鼓舞、葫芦丝等,都是傣族人民千百年来发明创造的文化结晶,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及文化传承链的中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傣族剪纸的浓郁宗教文化色彩,探讨傣族文化生活中宗教信仰的普遍性、宗教活动的仪式性、宗教文化的交融性以及宗教伦理的和谐性,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剪纸艺术与宗教文化传播结合的契机,从而促进其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傣族是一个具有古老文化传统、能歌善舞的 民族,几乎全民信仰小乘佛教。在傣族的宗教节日活动中,大都有歌舞表演。所表演的舞蹈既是娱佛的宗教舞蹈,同时又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孔雀舞、大鼓舞、马鹿舞、大鹏鸟舞等。 孔雀舞傣语称“戛洛涌”,意为孔雀跳的意思。孔雀舞是傣族的传统舞蹈,也是佛教舞蹈。傣族老人说,孔雀舞是专为佛祖做摆(即做佛事)时跳的,是佛祖带来的舞蹈。 关于孔雀舞的起源有许多美丽的传说。一种说法是:在很久以前,佛祖做大摆,众人前来朝贺,有一对人面鸟足的动物也来朝贺,它们跳起…  相似文献   

6.
云南西双版纳和德宏等地的傣族几乎全民信奉南传佛教。南传佛教与傣族文化碰撞形成傣族佛教,形成傣族文化和社会心理的基本要素。苏玛是傣族民众在礼佛活动中所进行的传统道德教育仪式,具有明显的神圣性与现实生活性。傣族苏玛历史悠久、实践性强,一直是傣族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相似文献   

7.
传统手工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生长,积淀着民族的智慧,代表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是艺术的瑰宝。以往的传统手工艺传播方式单一、传播范围小、距离短,技艺的传承需要依赖师徒传授,文化的传播则依靠书籍资料和作品实物,影响力受到限制。如今进入信息化时代,随着网络自媒体的兴盛,文化和技艺的传播迎来了新的机遇,传统手工艺文化的构建和演绎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通过对传统手工艺"创客"和文化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其发展趋势和策略,从而为自媒体时代下传统手工艺"创客"的发展道路和文化传承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非遗"传统技艺是世界上各个国家民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民族技艺承袭的重要方式。通过对湖北省阳新布贴和日本青森碎布的五个方面分析其审美特色与文化内涵,展示了中日"非遗"艺术的独特魅力,也从另一个角度传达了传统非遗艺术保护传承的必要性和创新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9.
江苏地区拥有丰富的传统服饰艺术,目前已有多项服装、服饰、染织技艺入选国家级和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这些古老的传统技艺面临后继无人、传承无路的尴尬局面。让江苏传统服饰艺术走进校园,融入聋人艺术设计教育,在聋人艺术设计教育中弘扬民族传统工艺文化,创新传统手工艺,既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又促进了高校艺术教育,对于二者的共同发展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周琼  海澄 《佛教文化》2007,(4):112-117
建筑常被人誉为是凝固的音乐,它流淌着民族的心声,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罗丹说过:"我们整个法兰西就包含在(哥特式)大教堂里。"可见,建筑与该民族的宗教观念、经济、文化艺术、民族风俗和生态环境等密切相关。宗教在以建筑为物质载体宣传教理、凝聚信徒、传承宗教文化的同时,也必然作用于建筑,形成了宗教和建筑间伴生共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台湾学者鹿忆鹿研究民间文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她对作品深入细致的比较研究,而最能见其比较研究功力的当为《傣族叙事诗研究》。她在《傣族叙事诗研究》中,将傣族叙事诗放在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圈、中华文化圈、乃至其他相关异质文化系统的大背景上进行广泛的文化比较,于是很容易就发现傣族文化与他种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情况,以及在各个作品中的具体反映和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2.
西双版纳的傣族穆斯林及其礼俗初探马荣祖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世代居住着勤劳朴实的傣族、哈尼族、布朗族、彝族、拉祜族、瑶族、基诺族等13个民族,风俗习惯各具特色,尤其是作为主体民族的傣族,其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更具有代表性。从历史上看,...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多民族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孕育了风格各异的民族艺术,这些民族艺术都是各族人民对其从事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活动进行的总结创作,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历史、风俗习惯、精神内涵及民族感情,也是本民族经验积累和知识传承的重要途径。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房屋建筑、传统技艺、文化习俗等因为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正不断消失,失去传承。  相似文献   

14.
服装作为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不同时期的文化内涵和装饰审美。打造传统服饰传承与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教育实践中培养"设计+文化+技艺"的新型高层次服装设计人才。以"立足当代之生活,融合当代之审美,做有民族情怀的设计,做有文化滋养的创新"为导向,以"技艺传承、文化积淀、设计创新"为内容,在创新教育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培养服饰传承与设计创新人才之路。  相似文献   

15.
傣族是中国云南的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较高文明程度的少数民族.在傣族传统社会,幸福主要被界定为现实生活中的无病无灾状态以及对"涅榘"境界的期待和追求;傣族群众相信幸福是辛勤耕耘和奉持佛法的结果;傣族认为道德与幸福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道德生活与幸福生活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晋南地区是华夏文明形成的源头之一。在晋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独具特色的面点技艺最能体现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尤以晋南地区最为突出,承载了黄河流域文化中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间传统艺术。以晋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闻喜花馍""新绛面塑""稷山麻花"为研究对象,从人文背景、工艺手法、造型特点、色彩搭配着手,对比分析晋南面点技艺的艺术内涵与传承价值,不仅能够反映晋南地区在面点制作过程中所传承下来的蒸、炸、烤等技艺精髓,更加能够体现寄存于舌尖上的晋南地域文化,从艺术本身折射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审美思想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7.
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可以说是我们这个社会最重要的瑰宝之一,它不仅仅是工艺技术本身,更重要的是它见证了社会的更替与发展。传统技艺是需要传承的,只有用心去对待它,去发扬它,才能感受它的魅力,让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中,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扬州传统漆器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该项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更是对扬州历史、中国历史的正视与传承。民族文化魅力源远流长,但是当今社会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言却是阻力重重,我们只有不断突破,在继承的基础之上不断创新才能使其得以永恒。文章就以扬州漆器工艺为例,简要地说明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南京云锦传统工艺则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在对云锦手工技艺的传承和保护中,政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政府力量的主导下,云锦手工技艺得到了很好的保护,逐步远离了濒临消亡的境地,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然而,对于云锦手工技艺的保护并不能完全依赖于政府,还需要社会、民间力量的支持,市场的合理作用才能让云锦手工技艺根植于社会大众、保持鲜活的文化艺术价值,同时也要避免过度市场化而导致其异变。  相似文献   

19.
三江侗族风雨桥是三江侗族文化的关键符号之一,风雨桥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广西侗族地区最突出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但是在现代建筑思潮的冲击下,传统的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濒临失传的危险。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以及田野调查,从风雨桥的实用功能、精神功能方面引出对风雨桥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木质古建筑日益减少,传统古建筑彩画技艺逐渐跟不上时代的进步,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创新研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仗彩画,宣传推广地仗彩画传统工艺,并使其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商品经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地仗彩画这项技艺尤为重要,创新研究这门艺术,使其跟得上时代的进步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