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以及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低碳理念受到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并日益深入人心。在这样的形势下之下,低碳理念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也逐渐成为了一种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其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是时代所向,是城市景观建设中的一种主流趋势。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构成,低碳城市公共空间景观也得到了城市大众的广泛推崇和热爱。文章简单分析了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低碳生活一直是我们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低碳理念已经深入到生活中,深入到国家建设等方方面面,尤其是近几年广泛地应用于现代景观设计之中。文章将通过调查社会背景,分析低碳理念的概念从而引出其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分析上海世博后滩公园的例子来阐述低碳景观设计的设计原理和发展趋势,论证了绿色低碳理念的景观设计可以被广泛应用于景观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3.
低碳理念是时代发展的基本理念之一,广泛应用于社会建设各个方面,景观设计工作也应重视低碳理念,推动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基于此,以当前城市景观设计的问题作为切入点,简述景观设计功能单一、能耗较大等不足,再以此为基础,给出低碳理念下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方式,以期通过分析问题、完善理论,为后续城市景观设计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
近两年雾霾天气日益严重,低碳和生态理念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而生态都市主义理论致力于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环境、资源及人的主观性之间的矛盾,对于指导城市发展和规划具有重要启示。同时,也只有把生态理念融入城市景观的设计中,才能促进城市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本文在结合分析南京地铁3号线的户外景观设计,提出了生态城市视域下的地铁交通户外景观设计与建设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如今,我国城市化建设速度飞快,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城市建设,并对城市绿化建设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当以实际情况为基础,融入低碳理念,全面考虑各个区域植物配置的情况,提高城市园林景观的美感,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景观设计得到各行各业的高度重视。城市景观作为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其呈现形式也出现了争奇斗艳的景象,客观上推动了景观事业的发展。但是随着人们对城市景观需求日益个性化和多元化,也对城市景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回顾历史,宝岛台湾一直是中华民族不可割让的一部分,它与大陆同根同源共同根,植于华夏文化沃土上。经调研,发现台湾城市景观文化虽与大陆同根同源,却极具特色,其城市景观绿化管理制度完善,对景观园林的保护切实,植物配置自然合理,同时在景观旅游服务方面设施规范化、人性化且注重人与景之间的互动,这些都是城市景观在景观设计上的立足之本。着眼中国,结合两地区城市景观设计的规划理念、认知模式等进行分析,求同存异,在交错与重叠中发现共性,从而创造出满足现代功能需求和文化底蕴的城市景观设计。  相似文献   

7.
以城市公共艺术景观设计为研究对象,先阐述了城市公共艺术景观的具体表现形式,之后介绍了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最后结合实际案例,介绍了城市公共艺术景观设计的基本思路。从研究结果可知,在城市公共艺术景观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城市人文特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并根据城市景观规划的具体要求,合理设计艺术景观,保证艺术景观能够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发挥预期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8.
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高速的发展,但是中国的城市景观行业的发展却尤为滞后。虽然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但是城市景观设计却毫无进展,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也没有任何新颖性和创造性,大多数城市景观是生搬硬套西方景观设计的方法和理念,进而失去了本土文化特色。在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地区风土人情等,并符合当代的审美趋势,展现当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精神追求。以中国传统视觉符号为视角,阐释了城市景观设计的特点及其与中国传统视觉符号的联系,探析加速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的因素与战略。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城市景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如何实现城市景观与当地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进行城市的景观设计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从当代城市景观设计的现状出发,根据当前城市景观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城市景观设计提出一些要求,为城市景观设计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各领域都在不断改革创新,为国家的全面发展建设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有利保障。居住区景观设计是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城市居民生活的和谐稳定,随着我国各领域事业的逐步完善,我国居住区景观设计也逐步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功能主义理念的应用成为新时期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主要对现代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进行了详细分析,阐述了功能主义理念对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作用,并提出了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功能主义理念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1.
城市滨河景观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景观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河流在城市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通过滨河景观设计的方法来传达历史文化信息,改善生态环境以及实现经济等功能价值。"地区性"的影响因素在滨河景观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地区性"的城市滨河景观设计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地域人文文化因素和地理性因素。所以,在进行城市滨河景观设计时必须要联系到"地区性",地域文化在城市滨河景观中的重要体现对设计出与地区相适宜的滨河景观之美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势必造成固体废弃物的大幅度增加,而如何处理这些废弃物则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追求。废旧材料的循环利用早已引起各国的关注,如1965年美国制定了《固体废弃物处置法》,1996年德国制定《循环经济法》。世界各国在发展尖端科学及高新技术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废旧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对废旧材料的回收利用实行鼓励政策。文章分析城市建设下可回收材料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探索一种健康、绿色环保、低碳、生态、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景观设计方式,呼吁景观设计者践行环保理念。  相似文献   

13.
滏阳河是衡水的"母亲河",随着衡水市滏阳河两岸景观改造和升级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滏阳河滨河区域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滏阳河滨河景观带可以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丰富的景观体验,提升城市的景观形象。文章通过分析滏阳河两岸景观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归纳和总结了滏阳河景观设计的设计原则,探讨了景观设计中发挥滏阳河景观带的优势,创作出具有人文气质的滏阳河滨河区景观,为其它滨河城市景观带的设计提供一些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城市景观设计是城市经济和文化的体现,是在原有城市文化基础之上的锦上添花,体现着城市主人的审美价值和美学追求。城市景观包括园林绿地景观、道路景观、广场景观、居住景观、滨水景观、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城市综合环境景观等,与城市的地理地貌、文化背景、历史渊源、民俗民风紧密相联。文章结合案例,阐述了城市景观设计的类型及其设计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人性化的要求也不断增加。景观环境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性化设计是现代城市建设景观设计发展的主要趋势。如何在景观中更好地体现人性化设计,如何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整个景观环境设计中,是文章主要探讨和分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城市景观是城市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也是人们生活、居住、休闲的重要场所之一。从人与自然互动的角度来探索现代城市互动景观的设计方法及途径,旨在利用城市互动性景观设计引导人们活动方式,希望城市景观建设能够结合现代科技技术更多地融入互动性设计理念,为城市景观的建设提供一些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我国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伴随着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以如何建造好城市广场为出发点,首先提出了营造城市广场景观的目的和意义,接着阐述了城市广场的类型和景观营造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城市广场设计的一些趋势,进一步深化与提高了中国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的研究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不再是环保人士的呐喊,"低碳生态城市"概念越来越受到国家的关注和重视,十九大报告中就多次提到了有关生态文明的理论。以低碳生态为导向,对城市景观设计的现状进行探索与研究,从中寻求低碳生态视角下城市景观设计的对策与思路,以此呼吁现代人对于低碳生态的再认识与再思考。  相似文献   

19.
乡村景观设计中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之间的矛盾,使得共生景观理论方面进行景观设计再思考。根据多篇文章的研究,从研究历史、研究现状、研究趋势三个方面阐述乡村景观的共生性,国内外共生景观的研究比较中存在差异性和相似性。借鉴国内外景观设计中的共生理念、绿色理念、生态理念,使乡村景观设计可以体现自然和人工的共生。  相似文献   

20.
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使城市景观结构和建构理论也发生了改变。文章主要阐释了城市景观设计的变革与后工业时代的关系,并探讨了城市化进程对工业化发展的影响,进而对中国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