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奇女子在蒲松林先生的《聊斋志异》中占据主要位置,而狐女的篇章更是占据半壁江山。狐女在蒲先生的《聊斋》中既能幻化,又更多地具备了人的种种性情,构建出表现各种社会生活的故事,风流多情,精灵的智慧和人性的情感融合为一。辛十四娘便是典型的代表之一,纵然是美化、神化,归根到底却只是以男人的利益为中心的价值观念。蒲先生对女人的要求也是从男人的利益角度来考虑的:辛十四娘的出现终究只是为了服侍冯生,在离去后还留下一扑满钱接济冯生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田七郎》是《聊斋志异》中的名篇。《聊斋志异》多写花妖狐媚、神仙鬼怪。但此篇却不写此等内容,而是纯粹写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所以,在整部《聊斋志异》中显得有些独特。我们透过《聊斋志异》的花妖狐媚,固然能看到现实百态的折射,但折射毕竞是折射而不是直射。虽然在蒲松龄生活部的那个年代,世道昏暗、公道不彰、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而我们却在《田七郎》中看到了普通人的真诚、质朴、知恩图报、杀身成仁的举动,世道茫茫,恨七郎之少也!从此篇中我们可以看到蒲松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诠释与继承。  相似文献   

3.
白鸥 《管子学刊》2013,(1):70-72,76
历史上齐鲁文化曾孕育了无数杰出的人物和作品,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就带有鲜明的齐鲁文化特色。青柯亭本《聊斋志异》是《聊斋志异》的原始木刻本,在《聊斋志异》的传播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由同为齐鲁人的赵起果主持刻印出版的,其面世过程及背后的成因反映了齐鲁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古典文言短篇小说的代表之作.它"创造性地继承了文言小说的传统,用唐人传奇法来志怪,既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又有很高的艺术造诣"[1],"可说是晋宋以来志怪、人情小说和唐人传奇的集大成者"[2].在前代文言小说中,唐传奇对《聊斋志异》的影响可以说是最直接、最显著的.鲁迅的"模拟论"(存在争议,但肯定了唐传奇与《聊斋志异》的重大联系,此处不谈)足以说明唐传奇为《聊斋志异》提供的营养.仅从题材上说,《聊斋志异》中的部分篇章就是从唐传奇中直接化用而来的,例如《莲花公主》化用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凤阳士人》化用白行简《三梦记》,《织成》化用李朝威《柳毅传》,《续黄梁》化用沈既济《枕中记》,狐妖形象也受到沈既济《任氏传》的影响.魏晋六朝以来,随着佛教、道教的兴起,佛道内容愈来愈多地渗入文学作品中.宗教对文学的影响在"志怪传奇"小说中表现得最明显,唐传奇中就有不少是直接选用宗教母题创作的,沈既济《枕中记》便是典型.《聊斋志异》内容丰富,思想复杂,鬼狐志怪中也必然渗透了大量宗教内容,比较典型的如《席方平》、《成仙》、《陆判官》、《李伯言》、《崂山道士》、《续黄梁》等.然而,佛道等宗教内容并不是《聊斋志异》所表达的主题,其发生了世俗化的改良.从《续黄梁》与《枕中记》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文言小说中的宗教世俗化现象及其演变.  相似文献   

5.
樊丽霞 《管子学刊》2013,(2):98-100
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介绍与传播至今已进行了160多年。但是,蒲松龄“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身份在世界上并未得到公认,《聊斋志异》也并未真正达到与《红楼梦》齐名的境界。究其原因,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且唯一的手段难逃其责。本文以文化传播的目的为出发点,对《聊斋志异》原著的文本特征尤其是各种英译本的文本特征做一梳理,指出作品“走出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诗经》婚恋诗歌中的空间环境描写是其美学思想研究的重要部分,它体现了诗歌中的人物情感、空间文化、空间伦理等因素,承载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交流与沟通,具有丰富的美学底蕴与审美价值。详细梳理《诗经》婚恋诗歌中的空间环境类型以及空间环境与婚恋活动、婚恋文化的关系,深入分析了我国农耕文明、民俗文化、宗法礼制、婚恋情感等对空间环境审美产生的影响,对于深入挖掘《诗经》中的美学思想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三十余年前 ,张友鹤先生汇集了包括蒲松龄的半部手稿在内的十余种《聊斋志异》版本 ,孜孜不倦 ,兀兀穷年 ,整理出了名动一时的会校会注会评本《聊斋志异》—集已见《聊斋志异》版本之大成 ,篇目齐备 ,考订详审 ;三十余年后 ,任笃行先生又在新发现的几种《聊斋志异》版本基础上 ,重新整理 ,一丝不苟 ,锱铢必较 ,终于完成迄今文字最接近作者原稿、辑校清人评注最为完备的《全校会注集评聊斋志异》 ,并由齐鲁书社印制颁行。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任笃行先生的新整理本较之张友鹤先生的三会本 ,既是在其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8.
李红云 《管子学刊》2014,(1):105-107
《聊斋俚曲》是讲唱用的唱本,说唱性是聊斋俚曲的重要艺术特点。它的说唱艺术表现在唱词文本中的说唱性和曲牌音乐的说唱性。这两方面的说唱特点结合起来,为代言体的讲唱创造了方便条件,为聊斋俚曲的思想表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聊斋志异》中,人们津津乐道的多是那些温婉可人的花妖狐魅形象,有意无意中冷落了另一类女性,即悍妇妒女,她们一反封建社会要求的男尊女卑的观念,冲破“夫为妻纲”的教条,大声向社会反抗,但是,她们在蒲松龄的笔下成为“丑”和“恶”的化身,成为众人厌恶的对象,从蒲松龄对悍妇的变形夸张描写中,从他对这些悍妇妒女的态度中,从他为这些悍妇、妒女设定的结局中可以看出其思想上的男权主义观念,体现出他对夫权制度的崇尚与维护。  相似文献   

10.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其中占总数四分之一的婚恋诗更是对后代的有关爱情题材的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些婚恋诗中最特别最感人的当属“弃妇诗”.  相似文献   

11.
我认为程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思想的形成。他的《易传》是当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易经》的标准本。下面简要说明他的世界观和(《易传》的关系。为什么要研究《易经》呢?程颐认为它是一本纯粹谈“理”的书。《易》在它的卦爻辞中明确地表达了“理”、而其它著作则只是将“理”含蓄隐藏在历史的事例或其它事例中。  相似文献   

12.
作为以社会人生为根底的《聊斋志异》,有相当多的描写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的作品都涉及了伦理道德的问题。 从爱情和婚姻方面看,《聊斋志异》的确没有象以在小说有更多的陈腐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因为蒲松龄创作小说时,产生于市民阶层中的新的思想如重“人欲”而轻“天理”的思想,正逐  相似文献   

13.
尽管我接触崂山上的道长仅仅是两三年前的事,大概是受了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描述的那个素发垂领、神光爽迈、道术高明,  相似文献   

14.
张一兵 《学海》2006,46(6):62-67
青年鲍德里亚在《生产之镜》一书中,批评马克思将资产阶级的生产逻辑世界观外推到古代社会和封建社会,可是,他自己却用象征交换关系来重新图解全部历史。文本有针对性地分析了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历史观的相关指责,并以科学的态度重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原则。  相似文献   

15.
“不是我不想爱,而是这世界变化太快。”这句话也许最能概括21世纪之初中国人婚恋道德心理的矛盾与无奈。伴随着我国经济上第二次革命的是思想观念的大振动、大嬗变,而其中婚恋道德观念的革命给人们带来的心灵冲击与震撼更为显见而强烈。婚恋问题成为这一时期文艺影视反映的主题。专门研究婚恋观念变迁的理论著述也如雨后春笋,黄明理博士的《婚恋道德:固守与突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相似文献   

16.
唐王朝的文化环境相对开放,礼教对女性的束缚相对较少,女性诗人以一种罕见的张扬姿态跨进了历史的长河。"爱"与"美"作为生命的永恒主题,在唐代女性诗歌中闪耀出非凡的光彩。她们在诗歌中表现出对自主爱情的渴望和对婚姻的思辨智慧,也展现出了"灵肉合一"的审美追求与清幽淡远的生命境界。这样的婚恋自觉与审美自觉在封建社会里百年难遇,这些寥若晨星的女性诗歌既为唐代诗坛注入了活力,亦让后世之人为之惊叹。  相似文献   

17.
同女性首饰相比较,男性首饰更重要的是其具有社会功能。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首饰对于男性来说是身份和地位的标志。在男权社会中,佩饰对男性来说也不是简单的装饰品,而是含有更多的社会意义。在社会风俗下,佩戴首饰寄寓着人们诸多美好希望。研究这种现象,可为当代男性首饰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分析了异化的四种形式,并且说明了异化与私有制是互为因果,所以这种互为因果的循环的产生需要另外的说明,通过分析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分工程度,得出了异化是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分工的必然结果,那么异化的解决也只有通过资本主义社会的扬弃。  相似文献   

19.
宋应星(1587—166?),国外有人称他为“中国的狄德罗”。在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封建社会晚期的明朝末年,他精心总结了我国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及其科学成就,于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写下了科技名著《天工开物》,以及《论气》和《谈天》两篇自然哲学著作。然而,在重经文、轻实践、鄙科技的封建社会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宋应星及其著作却沉沦了近三百年之久。本世纪五十年代才“发掘”出《天工开物》初刻本,六、七十  相似文献   

20.
刘伟 《管子学刊》2013,(4):46-51
由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而成的《战国策》,折射出各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并显现出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齐策》中体现的地域文化也鲜明地异于它策,然而这种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的地域文化蕴含着多种文化元素。齐国乃东夷族世代居住之地,在意识形态领域保留了东夷文化的基础,东夷文化是它的源头。在《齐策》中东夷文化主要体现为:尚武的风习;古老的婚恋习俗以及占卜的遗风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