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年城市化飞速发展,需要采取新的方法和理念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组成历史文化名城的两大重要部分包括文脉和形态,需要对着两块的关系做好把控,选择最佳的方式,对城市的形态加以保护。与此同时,要对历史文化进行保护,打造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空间,进而城市的历史文化空间也初具形态。  相似文献   

2.
方广锠 《法音》2007,(3):8-20
一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形态。任何一种社会文化形态都是历史现象。历史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中活动,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时间与空间。犹如滔滔的长江,从巴颜喀拉山麓发源,到崇明岛出海,一路上吸纳百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形态演变的唯物史观探索多方面地考察和诠释了人类社会历史划界的问题。马克思先后从三个方面提出了界划人类历史发展的标尺:一是社会的生产方式尺度,二是社会主体生存状态尺度,三是以城乡历史格局为坐标的空间尺度。学术界对前两种界划方式进行了大量研究和诠释,但对于"空间尺度"及其界说人类社会形态的解释机理,却少有论述。马克思将社会经济方式以及整个历史活动都纳入城乡空间结构加以考察,因而以历史活动的城乡空间坐标为尺度,去说明人类社会的样态,既是一个深刻而现实的社会本体论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认知辩证法问题。按照马克思的逻辑回置于社会演变的历史过程,从各历史时期之城乡空间的具体型塑,对社会生产方式的反身"生产"及其真实表征,去审察和揭示社会形态演变与城乡空间关系建构的相关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历史文化景观是人与自然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在时空变化中层层积淀所形成的。南京历史文化景观遗产不仅数量众多,类型丰富,而且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清晰,地域特色鲜明。文章通过对南京历史文化景观遗产的分析和梳理,发现其具有山水城林的大尺度空间格局、环套结构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和历史文化景观遗产的空间关联三个方面的空间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建构遗产物质空间的结构关联、整合接续遗产的历史信息和勾勒区域文化发展脉络的"空间叙事结构"等保护与发展对策,旨在实现南京城市历史文化景观遗产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5.
城市形态经历一定时期的发展与演变,其沉淀下来的形态代表着城市的历史地域特征,反映了不同地域独特的自然环境与历史发展过程。通过研究地域城市形态特征的形成与演变过程,探索成因与发展的内在规律,结合空间句法进行定量研究,对当代历史城镇建设有重要意义。就当前城市形态学理论和空间句法进行相关综述,并将两者结合起来,总结其为中国历史城镇研究提供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传统村落在演化中积淀了许多历史文脉、乡土风俗和营造技术,同时构筑了人居聚落的生态模式。文章从太行山麓林州市南丰村的空间形态入手,剖析隐含于村落布局、合院民居的空间形态、建筑装饰以及营造技术中的生态思想,旨在了解传统村落的营造智慧,探索传统民居中的精华,寻找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点。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1978文化创意园的建筑形态、建筑材料、艺术装置进行分析,探讨文化创意园的场所精神,反映人们对特定场所空间的共同历史记忆、文化共识。场所精神可以反映出艺术作品与场所功能、环境之间的匹配性、协调性。结合历史时代背景塑造具有独特性的文化创意园,能给公众带来全新的艺术空间体验。  相似文献   

8.
南京是名扬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拥有灿烂的文化和众多名胜古迹,其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一种"活性文化遗产",也极具历史感与场所感,不仅具有街巷、道路、建筑及文物等表现出来的物质空间特征,同时亦具有一代又一代居住于此的人们生产生活等所积淀下来的精神文明特征。文章以南京老门西为例,通过空间句法理论及相关技术方法来对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结构进行量化分析,提出优化更新空间的策略,从空间形态上为历史文化街区环境的提升提供一个优化机制,同时关注历史街区场所精神的保护与利用,更好地营造其认同感与归属感。  相似文献   

9.
立足于岭南传统古村落建筑空间形态,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仙岗村为例,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对仙岗村的建筑空间形态进行全面剖析,提炼该村的历史人文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结合仙岗村的实际情况,总结该村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保护与更新的具体策略和途径,以此为岭南地区其他古村落的保护与更新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0.
在城市滨水空间慢行交通系统开发利用的背景下,研究慢行系统在城市设计层面上对城市的塑造,通过对安阳地区滨水区慢行空间的调查,发现该地区滨水区慢行系统串联城市空间存在的问题,得出慢行交通系统与滨水周边的空间环境关系。从城市设计层面出发,以慢行空间构筑为出发点,重塑城市滨水区及周边历史文化区、商业区、景观区、居民区的空间形态,由慢行空间网格促进城市各区域协调发展,形成点、线、面四通八达的慢行空间网格,提升城市活力。  相似文献   

11.
李刚 《美与时代》2013,(6):85-88
闽中土堡是福建具有地域特色的防御性乡土建筑。复兴堡是闽中土堡中较有特点的一例,其不光具有建筑艺术及历史文化的意义,而且在抗战历史和台海关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象征性。通过对其空间形态与平面布局的分析以及建筑文化的探讨,展现其独特的建筑艺术特点及历史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学界在阐释马克思的社会历史演进观时经常随意使用"形态"和"阶段"。通过追溯和分析马克思在《大纲》等文本中关于社会历史演进问题的经典表述之原文、英译文和中译文,可以看到"形态"和"阶段"的混用不仅是一个由马克思自己的文法疏忽引起的翻译问题,更是一个理解问题。澄清混乱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马克思是用"形态"表示人类史前史阶段中的诸种社会形态,诸形态有其实质上的一致,即它们都是人类不自由的社会。相反,马克思是用"阶段"表示人类社会发生了质的飞跃,进入了真正的自由的人类历史时期。在这一尚未被辨明的区别的基础上,马克思的有关思想可以呈现为更明晰有序的格局,即人类社会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态,但以自由为尺度,却只有两大阶段。"形态"与"阶段"之准确区分也为人们理解社会历史演进的多样性留下了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3.
传统山水画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华历史文明的进步与象征。传统山水画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笔墨表现和空间意识形态。山水画的空间意识不仅表现在现实"可行可游可居"的形态下,更多地体现其精神境界的特征,呈现一个充满诗意、有韵律的空间。由于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山水画的空间表现以独有的视角和审美意识呈现虚无的境界,这种传统绘画的空间意识是异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独具一格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西安关中民俗博物馆的考察,深刻感受到社会快节奏的发展引起的是我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在居住生活理念上我们已经迈入了新阶段,城市空间扩展,人口膨胀,城市不断提升建筑高度,日益减少公共交往空间,眼前这么好的传统院落文化正慢慢被人们所遗忘,尤其现在的年轻人对传统民居是何物,更是一头雾水。文章详细地解析了关中民居特点、关中民居的空间构成形态,从建筑学角度看随着民居历史文化不断的发掘与传承,建筑空间的形态与特色也不断地被人们所传承和研究,中国人的庭院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寄托着中国人浓浓的情思。如何将这诗一般的居住空间真正融入到现代设计和生活中去,如何唤起当代人们头脑中残存的院落记忆,是当下建筑设计者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作为新时代高校研究生不仅应做传统民居文化的继承者,更应该做一名优秀文化的传承者。  相似文献   

15.
设计批评是典型的现代理论用语,产生于西方现代设计兴起的过程中。而此前,在中西方却也都有着设计批评的深厚的传统理论背景和丰富的历史形态。对其内涵进行探讨,将设计批评置于更广阔的历史空间,势必会使我们获得更宏观、更理性的观念和认识。  相似文献   

16.
武汉的里分是武汉具有一定的规模,并能反映浓郁的"汉派"文化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武汉里分是见证了近代武汉人生活传统的历史区域,也是中国特定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的产物,更是构成武汉城市空间及其地区风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武汉城市的文化底蕴。文章旨在通过全面、深入、系统的现代城市空间设计的理论研究,以近代武汉里分为研究对象,对武汉城市空间中"汉派"里分的表达方式进行更全面的诠释定位,诠释"汉派"里分在武汉城市空间中应该如何保留传承并在新的城市建设中展现出来,在城市建设中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重构并建设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现代武汉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17.
时空的量度与时空观的发展 人类对时间、空间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们对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态的认识日益扩展和深入,相应地,对于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的认识也获得“同步”的发展。一般说,对物质及其运动形式认识到什么程度,对时间空间的认识也就达到什么程度;同时也只有对某一层次的物质形态的时空形式有了正确的观念,也才能真正把握这一层次物质运动的规律性。这在自然科学发展史上表现得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城市的空间形态不单是文化元素的解构整合,更应该是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城市文脉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城市文脉是内核,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文化形象的外在表征。文章通过分析城市文脉在内容组织、形象定位、视觉语言等方面的内在逻辑关系,解读外在视觉表征与内在文化表征的联系,探寻城市文化内在意蕴的构建需求与空间形态的关系。城市文脉与空间形态共同打造沈阳市文化品牌形象,城市的空间形态展示,不只是解决美的问题,而是真正用设计解决问题,从而带动文化创新,具有更高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低碳时代下,建筑空间形态设计应该要确保建筑能与自然、人和谐共处,提高建筑的气候适应度。根据能量管理的原则,科学合理设计建筑的外部空间形态、内部空间形态以及建筑空间界面形态,结合周边环境,科学合理设计建筑的朝向、间距、内部空间组合、界面形态,合理应用绿化、气候、通风、日照等自然环境,切实做到低碳建筑。  相似文献   

20.
林峰 《美与时代》2013,(11):40-41
通过利用空间形态构成的相关知识从六个方面分析了交错空间与穿插空间;凹入空间与凸起空间;地台空间与下沉空间;开敞空间与封闭空间;共享空间与母子空间;动态空间与静态空间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方法,得出了空间形态在室内设计中的构成模式相关方法和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