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外诊断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经典手工、作坊式设备,到标准化、智能化、自动化管理的全过程。体外诊断在学科理念上也从"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发生着重大转变,并为临床提供重要的病理、生理信息,是患者诊疗过程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论文通过梳理当代体外诊断(IVD)技术特征和演化趋势,从体外诊断的兴起和发展,分子诊断、精准医疗和POCT即时诊断的演变,产业的全球监管这几个方面,阐明体外诊断发展与应用的全过程及其价值,并对体外诊断前景分析展望。  相似文献   

2.
苏波波  郑美红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11):1863-1874
成瘾者失控的物质寻求和使用与反应抑制的关系密切。很多研究在物质相关线索情境中探讨了这一关系。物质相关线索既可受到自动的注意加工, 又可诱发非自动的趋近动机状态。因此, 它们可能通过刺激驱动和状态依赖两种方式消耗有限的认知资源从而影响反应抑制, 这在成瘾行为的发展和维持中起到重要作用。未来需要在揭示其神经机制、明确物质使用动机或态度的调节、采用真实情境进行研究, 以及开发有效的干预方法等几个方面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3.
自动驾驶是当前智能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实现完全自动化驾驶前, 驾驶员和自动驾驶系统共享车辆控制权, 协同完成驾驶任务。在该人-机共驾阶段, 人对自动驾驶系统的信任是影响自动驾驶中人机协同效率与驾驶安全的关键要素; 驾驶员对自动驾驶车辆保持适当的信任水平对驾驶安全至关重要。本研究结合信任的发展阶段与影响因素提出了动态信任框架。该框架将信任发展分为倾向性信任、初始信任、实时信任和事后信任四个发展阶段, 并结合操作者特征(人)、系统特征(自动驾驶车系统)、情境特征(环境)三个关键因素分析不同阶段的核心影响因素以及彼此间的内在关联。根据该框架, 信任校准可从监测矫正、驾驶员训练、优化HMI设计三类途径展开。未来研究应更多关注驾驶员和人机系统设计特征对信任的影响, 考察信任的实时测量和功能特异性, 探讨驾驶员和系统的相互信任机制, 以及提升信任研究的外部效度。  相似文献   

4.
自动驾驶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现代交通问题并提升驾驶舒适度。有条件自动驾驶下, 驾驶员可执行非驾驶相关任务但需要在系统无法处理的状况下接管车辆。在这一关键过程中, 驾驶员需要进行注意转换并获得情境意识以成功接管。已有研究表明, 接管请求、非驾驶相关任务、驾驶情景及驾驶员因素是影响接管过程重要因素。未来可从认知机制角度研究各因素对接管过程产生的影响, 以及探究接管过程中各因素之间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宣泄经典理论认为, 发泄能够有效地缓解愤怒情绪和攻击冲动, 然而, 直接宣泄、间接宣泄及目标宣泄对攻击性影响的大量实验研究揭示了宣泄的潜在危害性及其作用机制, 宣泄不但不能降低愤怒反而会通过认知加工等因素提升攻击性。尽管如此, 大众仍青睐于宣泄这种看似便捷的情绪调节方式, 如宣泄设备已成为心理咨询机构的标准配置。这不仅反映了人们对心理宣泄的片面认知, 更折射出了目前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缺乏科学化和规范化。未来研究应重视, 普遍使用宣泄设备作为现代心理干预手段可能存在的问题与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6.
自动驾驶汽车要进入人车混行的普通道路, 需确保与过街行人之间的交互安全和效率。为解决这一问题, 高等级自动驾驶汽车往往在车辆外部装置显示设备, 即外部人机界面(eHMIs)以和行人沟通信息。在具体设计上, 已有研究主要采用文字、图形、投影等视觉沟通形式, 传达车辆状态(是否在自动驾驶模式)、意图和对行人的过街建议等沟通信息, 并在真实路段实验、虚拟场景及实验室实验等情境中评估了界面的使用对行人过街意向、速度和准确性等指标的影响。然而, 以行人为中心的外部界面设计需系统地支持行人过街决策前各阶段的信息加工需求。因此, 我们结合行人过街决策过程和情境意识理论, 提出行人与自动驾驶汽车交互中的动态过街决策模型, 从行人认知加工视角评估各种界面的沟通效果。评估的结果启示, eHMIs应促进行人对车辆信息的感知、理解和预测。在感知阶段, 应采用多种类型界面、多呈现载体相结合, 增强信息的可识别性。在理解阶段, 需结合文字说明、合理选择沟通视角、信号标准化和培训提高可理解性。在预测阶段, 应结合车辆内隐运动信息, 帮助行人快速准确获取车辆未来行动意图。更重要的是, 未来研究应关注在多行人、多车辆混行情境下的信息沟通设计及其对行人的影响。理论方面, 未来研究也需要关注外部界面如何通过自下而上的通路影响情境意识和心智模型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14天期限"原则是指开展人类胚胎体外研究在体外培养人类胚胎的时间不得超过14天(自受精之日起),这是一项公认的伦理原则。围绕国际社会新近对研究使用人类胚胎的体外培养时间限制的"14天期限"原则是否需要重新修订的讨论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引发"14天期限"原则再考虑的科学背景以及伦理学论证。据此提出,为了获取更多的科学受益和社会受益而对该原则进行重新修订,是可以得到伦理学辩护的,但目前进行修订尚无必要。修订这一原则需要更多的科学进展和更为广泛的对社会政治背景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华艳  李明霞  王巧婷  冯彩霞  张晶 《心理学报》2020,52(9):1048-1056
前人研究表明自动情绪调节能够自上而下地影响情绪及情绪性注意过程。近来有研究提示自动情绪调节与眶额皮层(orbitofrontal cortex, OFC)有关。也有研究表明左侧OFC的激活影响负性注意偏向。本研究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 考察阈下启动情绪控制目标条件下, 抑制左侧眶额皮层兴奋性是否影响负性注意偏向。结果发现, 使用阴极刺激抑制左侧OFC活动可以加快被试对与恐惧刺激位置一致的探测点的反应。该结果提示左侧眶额皮层是自动情绪调节下情绪性注意选择相关的重要脑区。  相似文献   

9.
视角采择是个体表征他人或自己所看到世界的能力。个体在判断他人的视角时总是会自动激活自己的视角,但是当个体采取自己的视角时,并不总是会自动激活他人的视角。研究表明,当采取自己的视角时,成人和儿童可以自动做一级视觉视角采择,二级视觉视角采择的过程是非自动的,且成人可以自动做空间视角采择。未来研究需要继续探讨一级视觉视角采择自动性的影响因素,实验设置和个体因素是否会影响二级视觉视角采择的自动性,空间视角采择自动性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视角采择的自动性是否与被试完成任务时所使用的策略有关,以及视角采择自动性的发展机制和脑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0.
昝飞  谭和平 《心理科学》2004,27(1):80-83
本研究为考察聋生在接受不同感觉通道词汇时的汉字加工特点和听觉编码所起的作用,采用听觉词汇、视觉词汇和其他感觉词汇等三类词汇为实验材料,对手语聋生组、口语聋生组以及大学生进行了新旧词汇判断、包含与排除两个实验。实验表明,聋生在汉字加工中不仅使用视觉编码,而且无意识地、自动地使用了听觉编码,这在内隐测验中可表现出来。由此可推断,聋生汉字加工困难的原因在于有意识地使用听觉编码的能力较低。  相似文献   

11.
使用空间观点采择任务,探究7~11岁儿童的空间观点采择的自动性和发展趋势。结果发现:(1)在他人任务中,正确率随着角度的增长而减小;(2)在自我任务中,相比于空间关系不一致时,一致时的正确率更高,且反向的一致性效应出现在150°~180°间。本研究结果显示:本项空间观点采择任务对儿童有效;7~9岁的儿童可以自动进行空间转换;11岁的儿童可以自动进行需要判断左右位置的空间观点采择。本研究首次证明,11岁是儿童自动进行需要判断左右位置的空间观点采择的相对年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2.
运用经验总结、文献综述和理论研究方法,认识到犯罪心理测试仪(即生理心理多道仪)是作为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系统主要的设备子系统而在犯罪应对领域加以运用的科学仪器。针对该类仪器在现实中存在的设计、生产、销售、使用等方面的问题,科学认识和使用犯罪心理测试仪需要在掌握中国犯罪心理测试理论基础上规范化地实测。  相似文献   

13.
吴晓波  周浩军  胡敏  李俊 《心理科学》2012,35(4):943-950
本文考察感知价值、满意度对继续使用意向的作用机理。基于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我们首先提出3G用户继续使用意向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然后通过实证研究对假设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感知价值和满意度决定继续使用意向。满意度是继续使用意向最强的预测因子。感知有用性和感知使用成本既直接作用于继续使用意向,也通过满意度间接作用于继续使用意向。感知易用性和感知形象提升直接作用于继续使用意向,而不需要通过满意度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18299名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潜在剖面分析和方差分析,探讨了六年级学生阅读多策略使用类型的潜在异质性及其对阅读成绩的影响,结果显示:(1)六年级学生的阅读多策略使用存在3个类别:熟练使用型(占36.35%),基本掌握型(占49.29%),有待提升型(占14.36%);(2)3类学生在2类文本(文学类和信息类)和4种阅读能力(分析与整合、获取与解释、连接与推论、感悟与评价)上的阅读成绩均为:属于熟练使用型的六年级学生最好,属于基本掌握型的六年级学生次之,属于有待提升型的六年级学生最差。研究结果表明对学生开展阅读多策略使用的指导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自动情绪调节无需意识决定、注意加工及有意控制, 改变着情绪轨迹。迄今为止, 研究仅限于证实其确能低耗高效地改变情绪过程, 尚未对其如何改变情绪过程进行研究。以自动情绪调节的神经机制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可操作性, 可从行为和心理生理层面, 对自动情绪调节改变情绪过程的机制进行实验研究。研究问题包括:1)通过EEG技术检验自动情绪调节是否影响预备阶段行为反应倾向; 2)自动情绪调节对注意的注意觉醒、注意朝向和注意执行三个阶段的作用机制; 3)自动情绪调节对评价和反应的作用机制; 4)自动情绪调节的可塑性在脑活动上的体现。最终确定自动情绪调节的加工规律, 构建其预备-注意-评价-反应模型, 并为有效控制情绪紊乱和研究出高效的情绪调节干预方案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6.
众多研究表明最小化学习后的干扰刺激能显著提升记忆效果,且学习后干扰刺激的不同类型也会影像记忆,而在学习新材料之后进行短暂的觉醒休息有助于与新的学习行为相关的神经活动自动重演,以促进记忆的短时保持和长时保存,由此假设在觉醒休息时之前的记忆路径被增强。本文回顾总结了延迟干扰对记忆巩固影响的研究进展,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7.
行为决策视野中的幸福及其提升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终极目标之一就是获得幸福。随着行为决策研究的不断发展, 近年来有许多行为决策领域的研究者开始了对幸福的探索。行为决策中的幸福法则包括:快乐编辑、少即是更好、巅峰-结尾法则、短视和损失规避。基于这些法则的提升幸福的策略主要包括:告诉消息的策略、赠送礼物的策略、使用损失规避提升幸福的策略、使用巅峰-结尾法则提升幸福的策略和克服行为短视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刻板印象的自动过程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连淑芳 《心理科学》2003,26(1):41-44
本文从两个方面对刻板印象的自动过程研究进行了回顾:自动过程是固定的和不可避免的;自动过程是有条件的。一个传统的观点在心理学中占据了将近40年,它认为刻板印象是自动激活的,不考虑知觉者的意图和目标。近几年来针对自动刻板印象的适应性的研究将近50项,对此提出挑战,研究表明知觉者的目的和意图能够起一些作用,自动刻板印象能够被一系列的因素所缓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9.
微信的普及和使用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挑战与改变。本研究探讨了老年人微信使用强度与获得感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招募了916名55岁以上的老年人,采用微信使用强度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和获得感量表进行施测。结果显示:(1)微信使用强度正向预测老年人的获得感;(2)领悟社会支持和生命意义感在微信使用强度和获得感之间起到单独的中介作用以及链式中介作用。研究表明,老年人的微信使用可以提升其领悟社会支持和生命意义感,从而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实现社会发展成果的共享。  相似文献   

20.
2005年国际复苏联盟(ILCOR)及美国心脏协会(AHA)重新修订了CPR及ECC的推荐方案,并求得学术上的科学共识."AHA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05"主要有以下变化.(1)有效的心脏按压;(2)单人CPR按压/通气比30:2;(3)每次人工呼吸为1Sec并可见到胸部起伏;(4)除颤时仅做1次电击,之后立即行CPR,2min检查1次心律;(5)认可2003年ILCOR有关1-8岁儿童使用AED的推荐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