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现在的人们不仅对物质有较高的要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有较高的要求,企业也为了有自己鲜明的特色重视增强企业文化。一些具有百年老字号的企业无论是在文化程度还是知名度上都可以建立起具有自己企业文化特征的博物馆,将数千个展品有条理地完整地展现给大家,这样更有助于企业宣传与快速发展,因此,博物馆中最核心、最吸引人的不是展品,而是如何陈列好展品,这样企业达到了建设博物馆的目的,博物馆会更吸引大众的眼球,同时也宣传了博物馆的历史价值。众所周知,博物馆是展示文物的重要场所,也是发扬国家特色文化的重要地方,博物馆得到快速发展对我国所有公民的整体素质提高具有深刻的影响。博物馆展品的展览设计是一项有关于美学的设计工作,需要专业的人去设计展览的陈列位置,以此来展示文物的社会价值,但如果与其他大部分博物馆的陈列展览设计形式雷同,缺乏创新,也会影响博物馆的发展,难以让大家发现博物馆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科学技术的腾飞带动了计算机和网络数字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历史遗址类博物馆的探索与实践,丰富了陈列展览的展示方式,为设计人员提供了便利和可创作空间。利用多媒体提升了博物馆的趣味性、带动了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博物馆作为我国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织部分,在现代化文明的快速推动下,其陈列功能逐渐发生了全新的改变,审美与教育、体验与传播等都已囊括在了博物馆展示的职能当中。城市作为人们生活工作的集聚场所,不仅是一个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的重要产物,更是区域内的政治文化中心。伴随着近年来新时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博物馆成为了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承载者,因此,如何发挥博物馆特有的功能,提升城市的发展成为了人们所热议的话题之一。同时,文章也将对博物馆展示设计理念与城市发展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美术馆(Art Museum)也被称作艺术博物馆或美术博物馆,它是博物馆诸多形态中的一种重要类型。美术馆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皇室、教会、贵族陈列藏品的古玩珍品室。当时的古玩珍品室,将珍稀的石头、植物与艺术品混杂在一起,没有自然造化之物与人所创造的艺术作品之间的严格区分。它只是皇室贵族陈列珍宝的私人库房,是他们炫耀权利和财富的一种方式。出于身份地位的优越感以及对藏品安全的忧虑,对于面向公众开放始终讳莫如深。  相似文献   

5.
自2002年起由中国首都博物馆、日本江户东京博物馆和韩国首尔历史博物馆共同发起举办中日韩博物馆国际学术研讨会,到2007年沈阳故宫博物院加入后,三国四馆举办学术研讨会的模式延续了十余年,是国际博物馆馆际合作的典范。2018年,第十七界中日韩博物馆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在北京举办,其中"都市·生活——18世纪的东京与北京"展是中日韩研讨会的重要成果之一。文章从展览风格、展品的陈列、展陈设计等角度分析本次展览对于中外合作展览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椅类家具是与人体直接接触,起着支撑人体的作用,它们的功能尺寸设计对人们是否坐着舒服、睡的安宁、提高工作效率有直接关系,所以其设计要符合人的生理和心里特点。设计中我们必须坚持应用人体工程学等理论,做到室内空间中椅子的尺度,造型、色彩及其布置方式,都尽量符合人体生理、心理尺度及人体各部分的活动规律。使人的疲劳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办公室逐渐成为了除了居住场所之外的又一重要生存空间。但现代办公室空间设计中往往存在着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人的体验特征、重潮流跟风而忽视整体形态的考虑、重空间运用而忽视生态的融合运用等方面的问题。只有从"人性化设计"的角度出发,运用人体工程学原理,有效地结合环境心理学以及人的心理的活动规律对办公空间进行设计,才能有助于构建出全新型、优良的办公空间。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版画家设计研究版画工作室建设问题时,经常会孤立地对待艺术家和工作室的关系,简单地要求艺术家去适应设备和环境,没有重视人体工程学的应用。近些年来,新兴的人体工程学设计对现代版画工作室设计日益重要,人们越来越重视艺术家与环境的关系,以艺术家为主体的具有科学依据的新型工作室协调设计问题。利用人体工程学对版画工作室设计是重视实用的设计,除了合适的尺寸外,还要注意工作室的框架设计要科学而又适应使用者的特性,包括使用者适应尺度的特性,工作室功能的特性,环境的变化,材料的使用,造型与色彩的结合。  相似文献   

9.
理念创新是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关键和灵魂,也决定着陈列展览的效果。要全方位地理解理念创新的内涵,在创新过程中,坚持必须彰显人性化,树立精品意识,突出区域、民族特色,倡导绿色设计理念,并着力在观念、战略、形式、服务及营销方面实现创新突破,不断推出高质量的陈列设计,满足观众不断增长的求知欲望。  相似文献   

10.
藏品是博物馆一切业务活动的基础,藏品研究是博物馆学科研究的重点内容,是博物馆物陈列的物质保障。作为表现地方化、突出地域化个性的贵州酒化专题博物馆,对与酒有关联的民族物藏品的研究更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11.
住宅室内环境设计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为人设计"生活",它需要以人体工程学作为设计的基本依据。住宅室内设计要着眼于安全性、舒适性、经济性等方面的考虑来实现设计的"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生态设计的方法,给居住者营造一个更加便利、舒适、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同时也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达成创造更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徐望 《美与时代》2013,(12):107-107
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史的载体,其陈列艺术体现着物-人-空间的交融互生。首先,要营造和谐融洽的展览环境和氛围,这便是物与空间的结合;其次,要引导观众浏览展品信息,这便是物与人的交流;再次,要设计合理的参观路线,这便是人与空间的联通。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以及社会物质的丰裕,人们对其自身生活环境的舒适性与生活质量的渴望也越来越高,进一步优化"人—机—环境"的配合达到最佳舒适的效果,拉近人机工程学与人居环境之间的联系,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人机工程学为理论依据,从现代城市公园环境设施的应用展开研究,分析现代公园在环境设施设计尺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人对其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并以此为理论依据对空间基础特征与现状进行系统的分析,总结出环境设施中更合理的设计方法与尺度,给今后城市公园环境设施设计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雕塑在博物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上。从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所呈现给观者的陈展上来看,它既不是简单的文物展示也不是简单的图片记录、文字说明,它是一种既能体现"三线建设"思想精髓又能让观者"过目不忘"且印象深刻的特殊展示方式。  相似文献   

15.
博物馆的数字化是未来博物馆发展的重要趋势。数字博物馆作为人类社会向信息化转化过渡中出现的新型博物馆形态,是信息艺术在文博保护与文化传播领域的应用方式。从设计的角度进行"仪式感"塑造的探讨,将"过程的体验"向纵深层次延伸,将体验的"过程"规范强化,以便为人们提供更好的设计审美方式和审美空间,开启数字虚拟博物馆的新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在逐渐提高,他们期望能在公共建筑中的展示、休闲、娱乐等各种功能中获得更丰富且多元化的文化和精神需求和体验感。因此,博物馆由之前单纯的以"物品"为主的直白陈列方式也在逐渐转变为以"人的感受"为主的多样化的展示方式,在展示中注重观众的感受,增强亲和力,通过设计使得展品与观众进行良好的互动,从而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因此文章以高雄市立历史博物馆为例,重点探讨如何营造良好的展示氛围,使观众获得美好且舒适的参观体验。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国内一流的博物馆,建筑设计上气势宏伟恢弘,是中国历史见证建筑之一,陈列设计上方法考究、引人入胜,文创产品实用、贴地气,且借助互联网技术,跟随设计潮流,使大众得以"贴近"文物,更加了解文物,充分起到了供人鉴赏、提供知识、多样教育的作用,是发展社会和服务公众的典范。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整合艺术学理论、工艺美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展示设计艺术等专业成果,理论联系实践,在博物馆规划方案中跨界合作并进行综合研究,对"湖北民间美术博物馆"建设的背景、建设的路径进行规划,为"湖北民间美术博物馆"设计提供设计要求与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刘慧 《美与时代》2024,(1):109-111
通过分析中国海盐博物馆IP视觉形象的现状,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取当地核心地域文化元素进行归纳演绎或重构,形成新的设计元素,将其按照一定的设计原则融入博物馆IP形象设计中。以地域特色鲜明的海盐文化、湿地文化为博物馆IP文化主题,打造中国海盐博物馆IP形象,促使地域文化与博物馆IP结合,提升博物馆IP的文化内涵。将创建地域博物馆IP形象设计体系,作为中国海盐博物馆文化传播与发展的新思路,推动中国海盐博物馆和盐城城市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是追求用户体验的信息交互时代,交互性是信息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在当今大的文化环境中,作为文化展示的窗口,博物馆正在重新定义自己。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中运用交互设计,以参观者为中心,拉近人与展品、人与空间环境的距离,营造全新的参观体验,已经成为博物馆的发展趋势。文章在阐述了交互设计的基础上,对博物馆展陈方式中运用交互设计的意义进行初步探究,对博物馆交互体验式展陈的主要方式进行分析,努力创造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博物馆展示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