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诗和诗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其不利于城邦的"正义",并提出将其逐出"理想国"。但实际上,柏拉图并非反对所有的诗,他攻击的只是诗人在盲目追求爱欲下对真理的不作为和不负责任的摹仿。柏拉图的文艺对话表明,诗人和哲人因对"爱"的不同的理解与追求形成了不同的"诗",一种主要是摹仿诗,另一种则是旨在揭示真理的"哲人诗"。因此,《理想国》中的"诗哲之争"可以解读为"摹仿诗"和"哲人诗"之争,其本质是诗歌内部的争论,而非诗歌与哲学之间的争论。  相似文献   

2.
道德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近来日渐受到关注。具体到柏拉图哲学,通常认为柏拉图在 《理想国》中阐释了以理念论为基础的道德观念。对柏拉图的《理想国》在方法论上进行剖 析可见柏拉图对两者关系思考的丰富性。《理想国》对道德与形而上学关系的讨论可以被划 分为三条进路:无需形而上学的道德观;基于经验的道德观;基于形而上学的道德观。其中 基于经验的道德观最为研究者们所忽视,在柏拉图那里道德既可以植根于形而上学,又可以 基于经验。  相似文献   

3.
柏拉图《理想国》开篇所揭示的叙事方式、地点、时间、人物等要素,表明它并非一部纯粹哲学的或纯粹政治的著作,它的主题是城邦与人这一政治哲学的故事。结合《理想国》.中译本对开篇的翻译,本文:还论及政治哲学研究中译注疏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柏拉图在《理想国》卷十中提出"诗与哲学之争由来已久",使得"诗与哲学之争"成为了柏拉图的一个重要命题。在《会饮篇》中,不但明确涉及到"诗与哲学之争"的具体体现,更多次暗示了谁会成为这一命题的最终胜利者。通过对《会饮篇》的解析得出,在《会饮篇》中,由于哲学具有节制与理性的特点,所以哲学最后超越了诗,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  相似文献   

5.
罗跃军 《哲学研究》2012,(8):68-71,126
一、关于《理想国》中正义论证的争论关于《理想国》中的正义问题以及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对此的论证,西方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议。早在1937年《心灵》杂志第183期上,福斯特(M.B.Foster)教授就发表了一篇题为"柏拉图《理想国》中的一个错误"的论文,对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与其对手之间关于正义的讨论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理想国》第二卷开篇中格劳孔关于善的三重区分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这种区分要求苏  相似文献   

6.
理想国   总被引:60,自引:0,他引:60  
《理想国》(或译《共和国》、《国家篇》等)这部著作大约完成于公元前三七七年,是柏拉图伦理及哲学、政治思想的代表作。 《理想国》的主题是讨论如何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全书共分十章。它开篇便讨论什么是“公正”,结论是大家各做各的事,也就是说,如果全  相似文献   

7.
张立立 《世界哲学》2013,(1):60-68,161
在现代政治哲学视野下,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讲述的“高贵的谎言”,成为读者理解和接受柏拉图的最大阻碍之一.本文考察了几种流行的解读及其不足之处,并试图探讨另一种解读的可能性,即“高贵的谎言”并非针对被统治者而说的谎言,而是首先针对统治者(护卫者)而说的谎言.这种解读或可为理解柏拉图的政治哲学提出一种新的思路,即政治权力是一种需要付出巨大代价(自由)才能获得的东西.  相似文献   

8.
《理想国》是一部关于什么的著作,一直是柏拉图思想研究界争论的焦点。本文基于对《理想国》题目、内容和国内外众家之言的考察,反对施特劳斯及其追随者的仅把它定性为政治或政治哲学著作来加以研究的视角,而是主张:(1)《理想国》主要处理的不是,也不仅仅是,政治学或政治哲学关心的涉及国家学说、政治理论、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史以及人与社会应当有怎样的关系问题,而是着重讨论了幸福论框架下的道德哲学(或伦理学)长期关注的一个人应该过怎样的生活以及人为什么要有道德的基本问题;(2)《理想国》不只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并且不主要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而是一部道德哲学著作或一部反政治的著作。  相似文献   

9.
陈康先生沿用发生学方法研究柏拉图思想。在存有论上,他认为以《巴曼尼得斯篇》第一部分为枢轴,柏拉图的中晚期思想有一个从"一元唯善论"到"多元范畴论"的发展;在知识论上,在关于如何获得相的知识的问题上,他也认为柏拉图有一种明显的发展,先是回忆论,后是综观论。前者包含在《曼诺篇》与《斐多篇》里,后者则肇始于《会饮篇》对美本身的直观理论,后来又在《理想国》核心卷的末尾的综观理论中获得更为完整的发展。这些成果在英美分析的古希腊哲学研究的语境中写成,针对分析派的解释逐一批驳。他对"智性直观"的无以复加的强调让我们看到德国哲学传统的某种延续。  相似文献   

10.
通过厘清威廉姆斯、李尔、费拉里三位学者在《理想国》城邦—灵魂类比问题上的代表性论点,并且结合《理想国》文本,可以认识到,该类比的两端分别对应着人的不同身份即邦民与个人,它只是一种修辞性的比例性隐喻。柏拉图(苏格拉底)借助该隐喻的可逆性,通过不对称地使用类比,使灵魂中神圣的哲学品质超越于外在的王权,然后又借助类比之外的原则,使人的不同身份在哲人王与僭主的例子上偶然重合,最后得出了"内圣高于外王"、"内圣并不必然开出外王"的政治哲学教导。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读书札记的形式,选取《理想国》中的典型部分,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分析研究,指出《理想国》蕴含了柏拉图的多种思想,其中心不在于ontology和epistemology,而在于ethics,ethics的要点则在于psychology.  相似文献   

12.
许康健 《美与时代》2006,(10):24-26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用他的哲学理念在《理想国》中,为世界和人类社会设计了一个理想的治国模式。他认为音乐有教化人的作用,可以对人的心灵产生影响,在教育中加强音乐的作用,可以培养出举止优雅、行为规范、遵纪守法,符合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公民。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柏拉图<理想国>篇末厄尔神话的解读,试图回答柏拉图对诗的态度问题,并通过对该神话三个层面的解读,考察柏拉图如何构建他的新神话.本文认为对厄尔神话的理解必须放到<理想国>大的政治哲学背景下进行理解,文中提出柏拉图对传统诗人的批判同时也是在批判智者以及智者对城邦基础的攻击,柏拉图试图为城邦确立不同于传统习俗和智者"自然"意义的新的基础,而厄尔神话正是柏拉图在这一新基础上书写的新神话.  相似文献   

14.
西方伦理学史上的正义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伦理学从古至今一直比较注重对正义、公正的研究。柏拉图的《理想国》可以说是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正义论》。它试图为古希腊奴隶制城邦生活建立一个正义原则。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对当时流行的各种正义观进行了分析、批评,第一次对正义范畴作了“正义就是善”的哲学规定,并划分了个人正义和城邦正义、相对正义和绝对正义。就个人来说,正义是全德,居四德之总。个人正义就是在智慧的统帅下,使灵魂的各个组成部分协调一致,各司其职,在行动上做好自己份内的事,不干涉别人。就城邦来说,正义就是组成国家的各个阶级,各尽其职,各做各的事,互不干涉。作为治国方针,正义就是内求团结,反对内讧;外求和平,反对战争。相对正义是现实世界的正义,  相似文献   

15.
欧阳英 《哲学动态》2006,3(5):34-40
“正义”(justice)是西方政治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与“公正”基本同义。时至今日,对它的理解主要经历了三个不同的认识发展阶段,即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正义的肯定性的原初认识,到霍布斯对正义的否定,再到罗尔斯在社会契约论基础上对正义的新的肯定。一关于正义的原初认识最早开始思考正义问题的是苏格拉底,而最早比较完整地界定正义范畴的是柏拉图。他在其著名论著《理想国》一书中,明确地将正义规定为每一部分都各司其职,不介入其他部分的事务。在柏拉图那里,正义者最终被证明是哲学家。生意人和武士即使在正义城邦中也不真…  相似文献   

16.
目前对柏拉图恶的来源问题的看法往往偏于一端,但在柏拉图的思想中,只有在身体处境中的灵魂才能作为人在伦理上恶的来源。《裴洞篇》和《政治家篇》中被视为恶的原因的身体或物质不能作为恶的来源,只能作为恶的条件。而《法律篇》和《斐德若篇》中被视为善恶之因的灵魂只有在身体的特定条件下才构成人在伦理意义上恶的原因。在《斐德若篇》《理想国》和《蒂迈欧篇》中,虽然灵魂内部的非理性因素作为灵魂失序的原因是明确的,但不可忽视这只是对身体处境中的灵魂而言才成立。  相似文献   

17.
本文集中阐释了柏拉图的感觉学说。在第一部分,笔者通过借鉴弗雷德的观点考察了古希腊语aisthēsis这个词在柏拉图著作中的多重用法,指出它不仅表示感官知觉,还表示一般的觉识、意识,以及基于感觉之上的判断,等等。从第二部分开始,笔者按照发展论视野梳理并评论了柏拉图关于感觉的论述,主要涉及《斐多》《理想国》《泰阿泰德》和《蒂迈欧》几篇对话录。  相似文献   

18.
现存柏拉图作品集中最短的一篇对话《克利托丰》(Cleitophon)究竞是否柏拉图本人的真作,这曾经受到不少学者的怀疑。本文作者支持《克利托丰》属于柏拉图的真作,针对历史上的“伪作说”和“残篇说”提出了批评,然后详细阐明了《克利托丰》与《理想国》第1卷的密切关系。最后,作者区分了《克利托丰》的表面意思和深层教诲,并以“道德教育何以可能”为线索对该篇对话做了贴近文本的诠释。  相似文献   

19.
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指出,城邦正义的实现有赖于"哲人王"的出现,但无论在现实还是在理论中,政治和哲学的对立都使得"哲人王"成为不可能。施特劳斯认为哲学家回到洞穴中参与政治生活只能是"外在的强迫",而安德鲁则认为这是出于对哲学"内在的爱",但由于他们共享了关于"政治"的狭义理解,政治和哲学之间的不可调和性在两种解释中都更为凸显。笔者认为,如果援引《高尔吉亚篇》中对宽泛的"政治"的论述,强调政治包括政治治理和人文教化两个方面,将"哲人王"限定在教化意义上的"素王",则"哲人王"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必需。  相似文献   

20.
阿里斯托芬关于爱欲的神话在柏拉图的《会饮篇》中居于中心位置,是柏拉图爱欲思想的重要环节。通过阐释这个神话的文本细节,本文将论证,该神话的要旨在于挖掘城邦政治的人性根据,从而在自然层面为习俗做出辩护。在这个意义上,代表诗人的阿里斯托芬与代表哲学家的苏格拉底形成尖锐冲突,前者认为爱欲追求的是属己的整全,后者认为爱欲追求的是善好,而对此的最高展现是超越政治的"美本身"。笔者认为,双方的冲突展现了"诗歌与哲学的古老争执",对这一争执的完整而忠实的呈现是柏拉图《会饮篇》的思想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