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在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持续深刻的变化。这些深刻变化引发了中国乡村家庭伦理的诸多变迁,这包括家庭伦理观念由"简单化一"向"多元共存"转变,家庭伦理关系由"政治本位"向"经济本位"转变,家庭伦理责任由"严格责任"向"宽容责任"转变,家庭道德调控由"行政调控"向"德法兼控"转变等。文章对中国乡村家庭伦理变迁的轨迹和其中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深入剖析,探析了引发变迁的深层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回族家庭伦理谚语内容的分析,从民俗学视角对回族家庭伦理谚语的形成及其所反映的民众观进行了探讨,认为回族家庭伦理谚语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对经典的借用和转化、对相邻民族谚语的采借以及自身的创造三种方式实现的;从回族家庭伦理谚语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回族民众以父子关系为家庭本位,注重家庭成员平等关系,以健康、和谐为导向的家庭伦理观。  相似文献   

3.
传统社会的家庭伦理模式是“家本位”的,即以家庭为本位,以家族为本位,是整合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变的过程中,“家本位”以三种不同的形式进入到现代社会,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现代乡村家庭伦理建设不仅关系家庭和谐和个体幸福,更是关乎整个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调查显示:乡村家庭伦理状况总体良好;乡村婚恋伦理多元并存;乡村亲子伦理失衡;乡村家庭道德教育实践乏力;乡村性伦理开放宽容和乡村生育伦理新旧交织。影响当代乡村家庭伦理的主要原因是乡村家庭财富重心和话语权转移;社会道德调控力量弱化;部分村民自身道德素质低下等。加强乡村婚姻家庭伦理制度化建设,推行"德治"以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加强教育培训以提升村民道德自律能力是改善乡村家庭伦理的基本建议。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探寻中国社会新出路的过程中,梁漱溟等新知识分子倡导乡村建设运动。他从对中国传统社会"伦理本位"的认识出发,将"伦理情谊"融入团体组织,依新礼俗为规范,从义务本位确立"团体-个人"中的新关系,以相对论的伦理主义原则培育"团体-个人"中的新观念,以"人生向上"为目标建设中国乡村的团体生活。这种坚持以民族传统资源构建新社会的伦理精神,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但因过度倚重传统伦理道德的力量而忽视其在经济社会变迁中应有的现代转换,梁漱溟的新乡村组织陷入伦理本位主义的理论困境,在"私德"向"公德"的伦理转换和培育中出现了种种矛盾。  相似文献   

6.
家庭在从传统到现代以及现代社会的秩序重建中扮演了重要的伦理角色。这种形态上的转变以及逻辑上的发展演化,可以归纳为两个"双螺旋"的独特结构。其一,在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中,家庭伦理既有作为自然伦理形态面临解体的一面,同时又具有作为现代社会客观伦理开端的另一方面,家庭伦理在二者的相互交织之中获得现代发展。其二,在现代社会伦理秩序的重建过程中,家庭作为重建的中枢,一方面,面对民主多元化的现实不断调整家庭伦理关系趋向公平民主;另一方面,在新型家庭关系中培育的新公民在走向社会时也实现了对社会伦理的再造。因而,家庭成为现代社会伦理秩序生成的起始点与重建的枢机。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社会正在发生重大变迁,全球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等多重力量以磅礴之势,瓦解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实体与伦理逻辑,家庭作为"整个的个体"遭遇了最为严峻的伦理挑战,家庭实体性地位的消解将对中国文明的现在和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现代中国家庭正在遭遇两股解构力量:外部传统的伦理支持系统趋于崩解,家庭遭遇种种裂变风险;家庭成员在公民认同中潜在的精神蜕变风险:"贫民—贱民—暴民",则从内部瓦解家庭的精神同一性。恪守权力与公共财富作为伦理普遍物的精神本性,构建新的伦理实体是现代中国家庭发展的伦理精神战略。  相似文献   

8.
家庭伦理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和家庭伦理思想的重要概念。建构家庭伦理共同体,是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过程和基本要求。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家庭伦理共同体经历了“等级式”到“契约式”的关系变迁、“单一化”到“多元化”的结构变迁、“严格化”到“自由化”的功能变迁,在家庭经济、婚姻和文化等领域呈现出一系列伦理问题。建构新时代中国家庭伦理共同体,需坚持以伦理自觉树立正确家庭伦理观,以伦理自信培育优良家庭伦理文化,以伦理自强健全现代家庭伦理体系。  相似文献   

9.
曾国藩的家庭伦理思想以孝为核心,表现为把"孝道"作为立家之本,认为孝悌廉耻胜于功名,表现了与以往家庭伦理的不同。曾国藩非常重视并终身实践传统家庭伦理文化意义上的孝观念,而且将传统意义上的孝观念予以扬弃,形成了既承接传统又体现时代特色的"孝思"。为此,在忠与孝的关系上,曾国藩提出了先孝后忠的思想,反映了他在家庭伦理方面对传统道德的改造。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古兰经》和"圣训"中的有关内容为依据,从经济、伦理、宗教三者的关系为出发点,探讨伊斯兰经济伦理思想的内容及其特点;以现代化理论为依据,分析伊斯兰经济伦理思想与经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其目的在于从经济伦理的视角,探寻阿拉伯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上受挫的原因;寻求伊斯兰经济伦理思想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契合点。本文认为,在现代化的经济背景下,伊斯兰经济伦理必须经过现代性的改革,才能再次为阿拉伯民族的振兴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正家庭伦理指家庭中的伦理关系及调节原则,是社会伦理道德的组成部分,是关系到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人格塑造和家庭和谐的根本性问题。中亚东干人来源于分"三波"由中国境内迁居中亚的回族,(1)目前主要居住在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也有少量分布,人口约16万人。百余年来,东干人保留了  相似文献   

12.
伦理制度化将是一种社会伦理上升到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地位的必然选择,它是建构和维护新型伦理关系的重要手段。当前传统乡村家庭伦理的运行制度体系和组织体系已经开始解体,伦理的权威地位遭受挑战,家庭伦理面临失守危险,而现实又亟须确立新的家庭伦理规则。伦理制度化就成为当前重塑乡村家庭伦理的必由之路。当代乡村家庭伦理制度化的主要实施途径是制定符合现代家庭伦理精神的婚姻家庭制度,完善乡村家庭伦理规范的制度体系,培育乡村自治组织团体。  相似文献   

13.
对以482名城市务工者为代表的社会困难群体进行的伦理关系状况的问卷调查表明:"公民"身份是其主要的伦理角色担当,也是其首选伦理角色期待;家庭伦理关系有从以血缘情感为主向"情理兼容"、以"理"为主的现代伦理关系转变的趋势,感情和经济因素共同影响家庭伦理关系的完整与稳定;伦理关系的重点是"社会建构",难点是"认同感"和"归宿感"的建立;社会困难者对政府权力运作中的道德状况感到不满,民生道德是国家伦理关系建构的主流,"民生关注"成为国家伦理建设的重点.鉴于此,应将民生道德作为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或组织制订社会政策的指导原则;通过社会政策的杠杆,使"自上而下"的"民生道德关怀"落实为具体有效的政府行为,改善国家道德形象,同时使"自下而上"的民生道德建设成为提高中国社会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社会的家庭伦理向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矛盾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不能仅仅依靠抓经济增长这一条途径来解决.只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从经济、政治、伦理、文化多重视角来寻求解决矛盾的思路,才是实现和谐社会目标的正确途径.本文着重从家庭伦理的角度,探讨家庭伦理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和谐社会的理念对于家庭伦理的导向与要求.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伦理学不是以"个体的人"为基础的"抽象的人道主义"伦理学,而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通过社会历史科学和政治经济学批判而建立的"制度伦理"。马克思的伦理学实现了从个体本位的"抽象人道主义伦理学"向社会关系本位的"社会批判伦理学"的转变。正是因为马克思实现了上述伦理学的根本性变革,这一变革被称为"哥白尼式革命"。这一革命为共产主义的人类自由和解放的伦理承诺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伦理学原理。但马克思并非是"伦理中心主义"的,在其现实性上,马克思的伦理学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科学和政治经济学规律为基础的"制度伦理学"。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40年乡村家庭伦理研究:背景、视域和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后乡村家庭伦理研究是在传统乡村家庭伦理改造未完成、新型家庭伦理建设具有局限、当前乡村家庭伦理处于困境的情况下蓬勃兴起的。改革开放打破乡村固有的组织结构和惯习,乡村家庭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承受巨大压力以致伦理规则的规范力量被严重削弱,乡村家庭伦理面临现代转型的诸多问题。围绕不断出现的问题,乡村家庭伦理研究内容不断丰富,研究视角不断拓展,研究深度不断增加,但是与乡村社会的整体转型对乡村家庭伦理的要求而言,研究还需要在整体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对策性上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17.
在国家治理体系中,伦理秩序既是"生成"的,也是"建构"的。强化"伦理秩序"意在拓展和挖掘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动力机制和价值深意。建构或提供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国家和民族精神的发展相适应的、满足人民幸福生活需要的社会伦理秩序,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维度;发挥蕴含于国家治理中的基本伦理关系、主流价值诉求及其善恶研判标准的伦理秩序功能,以聚合国家治理秩序的复线图景,则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文化机制;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德治与法治的协同共治,以形成伦理秩序的价值共识,将成为建构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伦理秩序的方法论原则和践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现代文明的根本标志和发展方向?这是研讨现代婚姻、家庭道德问题的一个立足点和出发点。《道德与文明》1998年第1期发表的《婚姻、家庭的道德与法律建设应与现代文明发展方向同步》(以下简称《同步》)一文断言,“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的转变”,或“伦理本位...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选择、正义性建构和主体性批判是乡村发展伦理研究的三个基本维度,对应解决乡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乡村性"消解、城乡关系断裂和乡村发展异化三大基本问题。其中,现代性选择维度以"乡村性"觉醒为基础,致力于实现不同乡村性和多样现代性之间的互融共进,从而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乡村提供可选择的现代性实践形式;正义性建构维度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导向,致力于推动城乡发展关系的正义转向及其共生平等发展,并以此为乡村自主发展创造条件;主体性批判维度以乡村发展异化为对象,致力于开展农民抽象主体性和虚假主体性的双重批判,并以此为乡村发展进行合理的价值选择。三个维度的研究内容紧密联结、交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乡村发展伦理研究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有一个孝的传统,父子关系是家庭的最重要关系。这与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有关,也与中国家庭模式的独特性有关。古代中国的家庭模式与西方不同,当代中国最接近现代化的城市家庭,也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家庭模式有着重大差别。从古至今,抚养老人主要是个人或家庭的事情,社会及政府并不为此承担太多的责任。年老的父母与其子女生活在一起,直至弃世而去。当代的中国,封建性的家庭已告解体,家庭伦理也相应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作为儒家处理父子关系的孝道,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经过改造,是否可成为今日中国家庭伦理的重要规范?本文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