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和合"一词随着"和合学"的创立而在当代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和而不同"不能简单理解为"和"与"同"的对立,"同"也有正面的价值,"和合"与"和同"是相互关联的。积极意义之"和合"作为"和合"的一般意义,直接阐扬"和生""和处"等正面价值,有"多元素和合"与"互动型和合"两种构成形态,两者又可以相互融通。"和合"自宋代以后,也在混合杂糅的消极意义上被使用,因此,明辨是非应当是"和合"的先导。可以说,传统和合观内容丰富,"和合学"的完善需要考量"和合"的多重蕴含。  相似文献   

2.
<正>"和合"思想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哲学和文化概念,是我国古代先哲在对世界各种复杂事物的建构认识的基础上所建立的一种哲学理论。关于"和合"思想,各家各派都有所论述,而道教的"和合共生"思想更是从生态伦理的角度展现出其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所具有的生态智慧,是建构现代生态和谐理论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3.
《法音》2015,(11)
<正>台湾"中国佛教会"理事长圆宗长老"玉宇秋澄,丹桂飘香"之候,第四届世界佛教论坛承袭前三届"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和谐世界,众缘和合"、"和谐世界,同愿同行"之主轴,于共创和谐互惠愿景的共识下,特邀世界佛教领袖、高僧大德、学者专家聚首于江苏灵山胜境——无锡梵宫,赓续为全球佛弟子架设"同愿同行,交流互鉴"  相似文献   

4.
"道"乃老子思想之核心,亦为老子幸千学之最高范畴,然老子"道"之指称却义充满模糊性、多义性,此亦是"道可道,非常道"之要因.无疑,道之"多义性指称"为后人创造性"解读"拓展了无限的空间.已故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可以用‘和合'二字来概括",窃以为,老子之"道"亦包含丰富的"和合"思想.自然,此"念"固然与笔者"和合"的主观解读意向有关,但终其要旨仍归于老子之"道"本身确实蕴涵、孕育着和谐之思.  相似文献   

5.
《法音》1989,(1)
一、宗旨——精神 1.六和佛教教团,名曰“僧伽”(Sangha)。梵语僧伽,此云“和合众”。“和合”有事理之别。事和有六,即:身和同居,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理  相似文献   

6.
张载"和"思想的特质体现为从万物一气,天地万物之间相互"感通"的角度阐述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感通"首先发生在宇宙论层面,"太和所谓道"即为阴阳之气感通化生万物之道。其次,宇宙万物生成后,"天地位、万物育"的大和世界也通过"感通"来实现。最后,圣人通过个人修行与教化发挥感之道,感动民心走出一己的形气之私造成的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隔阂与对立,建立起与他者的联通。张载"和"思想为现代社会通过人文教化发挥感之道感动、和合人心,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提供了哲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和同之辩"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命题,在《左传》《国语》等先秦文献中都有阐发。《论语》中提出的"和而不同"原则,是对"和同之辩"的发展,不仅代表了孔子的理想,也是"和同之辩"的正解,即肯定差异性的和谐统一("和"),反对不顾事物之间差异的强行统一("同")。在此,"和"的价值被肯定,而与之对立的"同"则被摒弃。但是,由于"和"的逻辑是在尊重复数他者的前提下构成的新的统一体,故"和同"本身又可看作一个新的概念即"由和而同"。在这个层面还有"剸同"和"齐同"。"剸同""齐同"虽与"和同"不同,是在差异性基础上的类同和强同,但都是"同"的子概念。"剸同"与"和同"不同具有对抗性,"齐同"则因具有化解二者紧张的性质而具有过渡性。因此,"齐同""剸同""和同"就构成了"和同之辩"中与"同"相互关联的三种理路。最终,共同体的未来需要通过"和而不同"的逻辑,使"和同世界"成为"和合世界"。  相似文献   

8.
荀子的"和合"就是指人人共同协作,从而能得生时和居、死时合聚之欢。首先,从"合"上讲,"和合"主要是指与父母亲人在生时的聚合,并且这一聚合在其死后也能继续延续下去,即通过思慕使人得生死合聚之全。其次,从"和"上说,"和合"即调和人心以得其同。一方面,(声)乐以调和的方式使人心同好公道,使人能得和乐境界;另一方面,君子调和人与万物的关系,使人能合群居住、和睦相处。"和合"既有对人的生的考虑,也有对死的思考;既有对个人修养的探讨,也有对整体人群之道的考量,是人生之乐的重要方面。和合在荀子那里是一个有着全面和深层次内涵的概念,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9.
邱文山 《管子学刊》2013,(2):48-51,73
先秦时期,齐国历时800年之久,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齐文化,既是时代变迁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又是推动时代变迁的重要力量。透过对齐文化中的和谐价值观念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可以得见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齐文化中的天人和谐、君臣和同、经济和谐、和合偕习、社会和谐等方面主张与要求,是齐文化和谐价值观念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0.
《吕氏春秋》本着"和合"文化理念会通、创新了先秦诸子各家思想,自建独特的杂家文化体系。其文化体系的内涵既深且广,涉及个体身心修养、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等多个层面,建构了"天人合一"的最高政治理想。《吕》书"和合文化观"的形成反映了中华文化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其"和合文化体系"则反映了中华文化系统的多元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和谐世界、和谐社会是在新世纪提出的具有世界性意义的重要理念,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对世界的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方向的呼吁与展望。佛教之“和合缘起”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同体大悲”“自利利他”的精神皆指向一种和谐的生命存在,以及一种与天地万物和谐的共存。  相似文献   

12.
据古文字学家研究,“和”与“合”两字在甲骨文、金文中就已单独出现,可见中国古代早已产生了“和合”思想.“和合”一词在古书中曾多次出现:《国语·郑语》:“商契能和合五散,以保于百姓者也.”《墨子·尚同》:“内之父子兄弟作怨仇,皆有离散之心,不能有和合.”《韩诗外传》三:“天施地化,阴阳和合.”后来的管子、墨子等思想家也都采用,并非儒家独创,但孔子所创立的儒学确是较集中鲜明地体现了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13.
法藏法师在《大乘起信论义记》中约"真如门"言"止",约"生灭门"言"观"。以"一心二门"来统摄"止观俱行",并援引智者大师之"止观"思想对《起信论》所提及的"止观门"做了进一步的充实和阐释。他指出,修止须具足五缘,正修有"坐中修"(静)和"余威仪"(动)两种情形,鉴别正邪之"止"有"依定研磨""依本修治""智慧观察"三种方法,只有"理定"即"真如三昧"才是正定。修观有法相观、大悲观、大愿观、精进观四个阶段。分别说修止修观只是一种方便之说,真正的修止观,即止观俱行。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16,(1)
正和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观念,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被普遍认同的人文精神。和合文化在中国古代民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化生了许多寓有深意的传说,如宋代演化为"和合神"的万回,清代雍正时成为"和合二圣",又称"和合二仙"的寒山拾得等。和合思想还通过戏剧、舞蹈等形式,深入民间生活,成为民间趋利、祛邪、避凶的信仰。很多地区过年的时候,要贴"和合二仙"年画,或用彩纸剪成和  相似文献   

15.
和谐,是当今社会的主题。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一项重大任务。挖掘传统文化当中的和谐思想,对于促进和谐,有积极的意义。道教有关"贵和"的思想,强调"恬淡中和"、"慈爱和同"、"太和万物,这对当今社会的个人修养、人际交往和环境保护,实现全社会和谐,均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景天星 《法音》2021,(2):61-63
翻阅佛教典籍,有诸多"琴弦"之喻,然最为著名者,莫过于"因缘和合喻""狮子筋弦喻"和"不急不缓喻"。此三种譬喻分别出自《入中论讲记》《华严经》和《中阿含经》。一、因缘和合喻"因缘和合喻"见于月称论师造、法尊法师译讲的《入中论讲记》。在《入中论》"第六菩提心现前地"中,月称论师有一颂:"如影像等法本空,观待缘合非不有,于彼本空影像等,亦起见彼行相识。"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和谐价值观弘扬与发展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弘扬与发展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思想,追求人与人的和谐;弘扬与发展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厚德载物"思想,追求人的自身的和谐;弘扬与发展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追求国泰民安、社会和谐。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只是一种理想目标追求,追求的只是一种片面和谐、局部和谐、静态和谐,那么,当代中国的和谐价值观则走向了现实价值追求,追求全面和谐、整体和谐、动态和谐。  相似文献   

18.
《法音》2009,(4):83-84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和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主题分别是"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与"和谐世界,众缘和合"。"和谐"是其不变的主题;不同的是,第二届世界  相似文献   

19.
张再林 《学海》2014,(1):140-149
由法家学说所大力推出,并为历史上种种中国专制主义理论所阐发的"势"的概念,一如中国哲学中很多重要概念,实际上同样是通过一种中国式的"上下其行"的方式得以最终确立和证成的。也即它之上升为"天道"的形而上学化,同时又恰恰是"下学上达"地以回归我们形下之身为其路径。这使在中国语境中,无上的君主之"权势"实际上与优位的男性之"阳势"互为发明,并使中国思想史上,权势之升降与阴阳之消长无独有偶地理论对应。认识到这一点,不仅导致了有别于西方式的"建构论"的一种中国式的"体现论"的权力理论的发现,也为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而步出"阳具中心主义"的误区,走向一种更为全面的"阴阳和合"的人类生态政治提供了理论可能。  相似文献   

20.
《管子》号称“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其中不少思想具有超越时代性的特点。《管子·幼官》所提出的“和合偕习”,旨在使民众在共同的道德、理想基础上和谐融合,形成深人民心的社会风尚,这样就能同心协力地为社会发展而努力;达到了这种完全的地步,就没有什么力量可使之动摇。其注重社会和谐的意向甚明。这些思想对当今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