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形成了一套基于西欧尤其是英国资本主义的分析框架,但这一框架本身就要求纳入唯物史观及其历史地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的世界历史视野。马克思对德国观念论、市民社会及其资产阶级社会、古典自由主义等传统的批判,即蕴含着对欧洲中心主义得以确立的莱茵-日耳曼模式与盎格鲁-撒克逊传统,以及在近代以来支撑或解释欧洲中心主义的法兰西激进传统、犹太教传统的多重批判。马克思中期以后从西欧"小小角落"拓展到更为宽广的世界历史视野,将对西方资本主义及其阶级的分析自觉引入对东西方矛盾关系的分析批判,通过前资本主义定位和批判东方社会,并特别致力于探索东方国家民族的独立解放,乃是批判和超越欧洲中心主义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恩惠 《天风》2013,(5):4-4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千年的回响、百年的渴望。有着悠久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原本长期居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先进行列,但近代鸦片战争,西方坚船利炮不但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也打碎了"天朝之梦"。为此,中华民族遭受了深重苦难,辉煌不再,尊严难立。中华儿女开始了百年"中国梦"的辛苦求索、艰难追寻。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但"中国梦"在无数矢志于民族复兴的仁人志士心中从未泯灭过。梦想不灭,希望永在。"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  相似文献   

3.
刘日明 《哲学研究》2023,(2):5-15+128
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和未来社会文明形态可能性的生成立场上,马克思从现代形而上学、资本、技术三重维度开启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马克思寻找到了资本主义文明批判的社会存在论根据,揭示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前提、本质真相和来历,把握到了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得以确立的历史本质性和社会现实,揭示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作用和限度,阐明了资本主义文明批判的辩证法原则,筹划了未来社会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和展开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呈现出超越资本主义文明本身的特征和态势,具有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毫不夸张地说,当今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在宗教、道德和社会等方面遇到的问题,除有自身想获得自由、渴望进步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崇拜和迷恋西方文明的结果。尽管这是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社会问题的根源,但许多学者却忽略了它的重要性,反而一味地对一些枝节问题进行讨论与研究。当他们中的有些人,已意识到这一点,并开始关注并致力解决这一问题时,仍然没有摆脱西方思想的束缚,或许他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仍以追随西方为目的,以西方文明为轴心。二首先就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崇拜、迷恋西方文明的原因做扼要说明:阿拉伯—伊斯兰世界陷入崇拜…  相似文献   

5.
“我们”的世界缺什么?这一问题的真义是:“我”成为“我们”的精神世界缺什么?缺“伦理”,缺“本性上是普遍的东西”的伦理!这一缺失历史地根源于对人类文明原初经验和童年记忆的误解和误读,因而必须进行中西方民族精神发展的宏大叙事.苏格拉底之死是古希腊文明的集体记忆,作为一次伦理事件,其深远精神意义使它成为西方文化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记忆;“制礼作乐”的西周维新是中华民族的原初经验,礼崩乐坏是中华民族的童年记忆.带着“伦”的世界和“神”的世界的原初经验和童年记忆,中西方民族开启了各自的精神之旅.20世纪初,中西方哲人以不同的话语形态和问题指向诞生了同一个文明觉悟,这就是“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学会伦理地思考”的“伦理觉悟”.行至当代,中西方民族、中西人的精神世界“同是天涯沦落人”,面临同一个难题:伦理缺失,伦理家园失落.由此,“我们如何在一起”的道德追问,便演化为“我们如何在一起”的伦理追寻,最后演变为一场关于人类文明前途的信念危机:“我们能否在一起?”  相似文献   

6.
周小川 《美与时代》2007,(11):97-99
当代西方文化涌入国门,这无疑会推动华夏文明的交融与更新.但是,还应坚持中华民族的文明特质与民族个性,继承发扬其博大精深的内涵.这不仅是艺术多元化的需要,同时也是文化自主创新及丰富世界文化语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张梧 《哲学研究》2023,(11):5-12+128
“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典范。立足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有助于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必然性与世界历史意义。在世界历史展开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朴素的社会主义元素,体现了“非资本主义”属性,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相契合之处。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前资本主义”属性,亟待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激活,也为马克思主义提供文化土壤,这正是二者的互相成就之处。进入世界历史后,“第二个结合”破解了如何在经济社会相对落后、资本主义基础薄弱的古老中国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之谜”。当前世界历史正在发生重大转变,马克思主义的“再中国化”旨在实现“再现代化”,即合理扬弃资本主义现代化,在资本主义的文明限度上重新定义现代化,此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恩格斯晚期作品中,关于资本主义的分析重心是资本主义经济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恩格斯指出,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发展进程存在根本性矛盾。一方面,对于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不可或缺的高效国家行政机制逐步完善,在削弱封建贵族特权的同时,促进了民主化进程;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发展的迫切需求成为欧洲殖民扩张的驱动力。恩格斯和马克思都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态势迟早会触及自身不可逾越的边界,这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恩格斯预言,西方国家在此情形下会承担起经济操控的职能,即作为“资本主义机器”施行国家职能。因此,不断升级的资本主义系统性危机终将集中爆发,恩格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25年便预言了战争的到来。虽然,在两次世界大战的空前灾难之后,资本主义发展有所复苏,但其发展态势却在近几十年中愈发颓败。恩格斯关于西方国家将由于系统性危机成为“资本主义机器”施行国家职能的预言,完全契合当下形势。同样,恩格斯关于脱缰的军事冲突升级的警示,也极具当下意义。北约组织(NATO)的再定义,即从原来的“北大西洋防御共同体”到当下的“全球性干预力量”,正是西方资本主义试图以军事力量维系摇摇欲坠的全球霸权的尝试。这种尝试不仅注定失败...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现实状态和发展趋势的研究表明 ,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命运如影随形 ,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今天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即“新全球化时代”。它既使资本主义文明和整个人类文明的生存空间得到极大拓展 ,又使资本主义文明矛盾逐步深化 ;既引起文明发展规律的重大变化 ,又为新的文明转型开辟广阔道路。1 .文明生存空间的极大拓展  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功绩 ,就是使资本主义文明和整个人类文明的生存空间得到极大拓展。资本主义文明与以往文明迥然不同 ,它第一次彻底突破了民族…  相似文献   

10.
蒋集跃  梁玉超 《学海》2004,(2):84-88
公益诉讼虽然肇始于古罗马时期 ,但真正被激活并迅速发展却是进入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之后。西方诸国公益诉讼的勃兴与经济发展、立法观念和司法理念等各种社会背景因素密切相关。可见 ,公益诉讼不仅是一套制度更是一种实践。我国社会的发展现状 ,客观上具备了公益诉讼得以生长的社会经济条件 ,但在立法制度、司法理念与司法机制等方面尚不具备运作公益诉讼的条件和环境 ,要将纸面上权利转换为伸手可及现实利益 ,便需要对立法制度、司法理念等因素进行一番彻底的改造和革新  相似文献   

11.
复兴取向规约中华民族当代复兴的方向、路径与样式,构成中华民族再度兴盛的灵魂。相对意义上的复兴是中华民族重回世界前列。绝对意义上的复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存在品质重达时代高度。后者构成中华民族当代复兴更深刻的涵义。文明是人的生命活动及其结果(尤其是积极成果)的总体,本质上为人“文化”的结果与条件,具有“文化而明”的深层意涵。当代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皆要求中华民族开拓一种在根本上超越作为物性文明之资本文明的崭新文明。从文明视角看,中华民族当代复兴的取向就在于创造更有益于中华儿女生存发展,更有助于社会成员美好生活的新文明,并持之以恒地发展与升华之;在于开创当代历史可能范围内最有益于人之存在及其升华的文明形态。中华新文明不仅是人的文明,而且是“文化”的人的文明,需要“文化”的人与之相辅相成,创造进而升华文明,从而“配享”文明。  相似文献   

12.
梁玉成  贾梦真 《学海》2023,(5):118-131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科技革命加速发展,国际力量深刻调整,为我国发展带来了新的战略机遇。因此,梳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之间的区别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认为中西方现代化道路差异的核心在于金融资本主义和工业社会主义之争。美国视市场经济为价值理性,发展到以新自由主义为意识形态的金融资本主义阶段;中国坚持发展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市场经济视为工具理性,妥善处理市场和社会的关系。本文通过中国和西方社会结构对比和历史对比,将工业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义和工业社会主义作为理想类型,用以分析中美社会。置身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期,中国社会学需要回应中国社会的真问题,具备时代性和国际视野。最后,本文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值得关注的社会学议题。  相似文献   

13.
陈曙光 《哲学研究》2022,(3):5-15+125
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才有了普遍意义上的人类文明。西方开辟了世界历史,主导建构了服膺西方利益的人类文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既从道义上宣判了西方定义的人类文明的非正义性,又从历史主义维度承认了其进步性。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崛起,为人类文明的重建提供了一线希望。但是,在西方力量占据绝对优势的世界中,人类文明的重建在实践上是艰难的。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确立一种与世界大变局相适应的人类新文明,是全世界的唯一选择。重构人类文明的根本旨向在于超越西方性走向人类性,超越非正义走向正义。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找确定性,中国贡献的文明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一种可能的新文明类型,是当今世界重建发展理性、治理理性、交往理性、安全理性的基本遵循。新的终将突破旧的,人类新文明终将自觉参与世界历史的理性塑造。  相似文献   

14.
西方文明的基本特征是理智的片面发展,其根源是三个因素:古罗马文明,天主教,在征服的基础上形成的国家.这些因素与俄罗斯文明格格不入,这是西方文明和俄罗斯文明之间差别的根源.19世纪初,西方文明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但其中也包含着诸多问题和缺陷.在哲学上,西方文明的缺陷表现为过分的理性主义,用理性思辨代替活生生的现实.现代西方文明的总特征是世俗化,偏离真正的基督教传统.在这方面,俄罗斯文明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是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重进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之所以与马克思主义建立起本质的关联,是因为这一现代化事业必须经由一场社会革命来为之奠基,而这场革命历史地采取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定向。与中国的现代化实践建立起本质联系的,是在这一历史性实践中不断生成和发展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这种马克思主义的当今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展现出一种"世界历史意义",是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在于中国将成为一个现代化强国,而且还在于:它在完成其现代化任务的同时,正积极地开启出一种新文明类型(超越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贾琼 《中国天主教》2008,(5):25-26,27
明清时期,中国实行的是非常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但其与外面世界的联系并没有因此而完全断绝,这都要归功于西方传教士。传教士来到中国最初是为了传播上帝的福音,然而这种初衷却对当时的中欧文化交流.尤其是科技交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传教士向当时的中国人展示了西方现代科学成果而同时又把中国古老的科学文明带进了西方世界。尽管中国在古代曾有过相当辉煌的科学成就,但到了近代其传统科学由于种种原因已经停滞不前了,而传教士的出现及他们向中国传播的西方现代文明则给这个古老国家的科学发展带来了一线生机。  相似文献   

17.
东方专制主义 ,西方民主主义 ,这是我们过去长期接受的有关历史知识的“共识”。但是 ,翻开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画卷 ,不难发现 ,民主无疑是中国人普遍尊崇的政治价值 ,并成为近 4 0 0年来中国近 (现 )代化进程的主旋律。当然 ,由于各国国情不同 ,历史条件各异 ,中国的民主理论和实践与西方不尽相同。因此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不能照搬西方民主模式 ,只能在传统思想文化基础上通过改革 ,汲取世界优秀思想文化成果 ,建构具有时代特点的现代民主  相似文献   

18.
《启蒙辩证法》延续马克思将犹太人问题视作普遍性问题的思路,将法西斯主义式的反犹主义问题同样视作具有普遍性根源的普遍性问题。这一普遍性根源是指:伴随着资本主义的结构性转型,形式主义化了的自我保存理性彻底沦为社会统治的工具。这首先可以解释犹太人为何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被强权者视作需要清除的对象:在认定犹太人具有威胁到统治秩序的原始拟态特质的基础上,强权者在调用自我保存理性进行虚假投射活动时,特别地将犹太人视作投射对象。其次,这一分析更深层的用意在于提示我们: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当资本主义出现危机之时,像法西斯主义式的反犹主义那样的社会灾难可能以非反犹主义的面目再度出现。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陷入危机、西方右翼民粹主义复起的时代背景下,《启蒙辩证法》的提示愈加显示出深刻的预见性与批判性。  相似文献   

19.
李包靖 《现代哲学》2006,(2):100-106
在布鲁门贝格看来,神话创作是推动文明发展的一个充分条件。它的充分性体现于它出于文化目的论的内在要求——征服现实绝对主义。这是神话创作性的合法性。惟其充分性而非必要性,对文明的书写只能是一种审美神话的寓言。这是神话创作的非法性。因此,审美神话的寓言式书写困境承诺斯替主义二元论而来,在西方审美思想史上绵延不绝的普罗米修斯神话创作中见出。在通盘重构西方审美思想史之后,布氏提出了令人不安的审美神话之后的解释学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一当前的世界,每个文明都在试图寻找出路,并向当今处于变革与危机时代的人类文明提供可借鉴性的经验;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文明对话",已成为整个人类面临的新问题。截至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文明的回应被普遍接纳为可遵循的原则和有价值的借鉴。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生逢其时。连接丝绸之路的中国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西方文明等诸多传统及主流的文明中,中国文明是源头。"(古代的)丝绸之路仅仅依靠中国,而完全不依靠西方。这不仅仅是由于中国发现和完成了这条通向西方的道路,而且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