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化与文化整合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一、文化整合 ,理解全球化的一个切入点“整合” (integration)一词是现代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共建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意指社会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协调一致 ,不出现游离、断裂或脱节 ;也指文化特质与文化模式之间的自成一格。“整合”这一范畴现在已广泛用于对社会价值观、社会结构的研究。“整合”的概念包括“社会整合”与“文化整合” (两者是一个整合 ,强调的重点不一样 )。社会整合强调的是“社会角色——社会结构——社会秩序”间的一致性。而“文化整合”的概念强调的是不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之间的发展与协调。“文化整合”,作为…  相似文献   

2.
从不同学术进路展开的,关于道教信仰的实践与观念的研究日益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不断丰富我们对道教信仰的内在特征及其与中国文化腠理之间的复杂联系的认识。由此,“道教是什么”的理论课题也逐步被“什么是道教”的具体研究凸显出来。就学理上看,处理这个一体两面的问题,需要有多面相的视角综合,即我们需要一个复数的道教才能充分阐发道教信仰基于社会生活的本土性。从另一个视角看,面对现代社会生活和知识模式的道教信仰,需要有一个内在自洽的自我叙述性义理建构,以展开其应有公共空间及当代价值,加入具有当下性的本土社会与文化生活。道教的义理建构需要内在的一贯性,而这一单数的道教可以成为道教学指向的复数的道教的映照和渊鉴,形成学术潜力和信仰活力的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3.
清真寺文化场域以其独有的话语系统、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等动员并动用了一定的人力和物力,为社会提供了一系列社会资本,形成清真寺场域资本转换模式,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影响力,并导致清真寺功能发生了衍变;对清真寺基本、衍生及变异等功能做评估,旨在深入思考全球治理中的“伊斯兰因素”,并回应“伊斯兰与全球化”这一重大现实命题;中国清真寺在其发展中积累了“爱国爱教”与“以寺养寺”等经验,在“政教分离”原则下形成了中国清真寺基本发展模式.为应对全球化挑战,特提出中国清真寺发展观,建议在寺管会管理框架下采用“功能分层管理”,推进我国清真寺管理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4.
台湾佛光山数十年来“人间佛教”思想的不断丰富与实践,使得当代“人间佛教”的发展呈现出最具代表性的“星云模式”。论文基于星云大师“人间佛教”思想及在佛光山的深入实践,梳理和总结了当代人间佛教的“星云模式”,并认为以佛法建设为中心的弘法利生模式、以佛教社团为中介的资源动员模式和以人间佛教为纽带的社会信仰模式,是当代人间佛教“星云模式”的三大要件,是佛光山“人间佛教”思想得以实践,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更体现了星云大师博大精深的佛教社会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中英文《圣经》翻译中本体论和人性论的文化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国家、地区人民的生存方式,而且也是他们的思维甚至审美的模式。不同文化自有不同的思维,即使是对同一事物,同一理论,在翻译挪用中,也会留下各自不同的印记而同它的模式保持蛛丝马迹的联系。当圣经被译为不同文字,而与不同国度的社会信仰熔铸在一起的时候,同样表现出各自思维的特色或者说文化的特征。圣经中英文本在本体论上道与word,人性论上罪与sin翻译的不同,同样是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鲁迅曾言: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道教思想的核心则应在“天人合一”。在“天人合一”思想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进程中,《太平经》“三一为宗”天人思想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继承了老子之道和传统天神信仰,吸收了阴阳五行说和仙家之术,熔修身、治国于一炉,把前人较模糊的“天人合一”思想加以概括并深化为较具体的“三一为宗”思维模式,再以此统天道观、政治观和内养观于一整体思想体系。这一体系首先以“三一为宗”思维模式阐述天道,然后以天道观指导个人修行,以个人修炼去感悟大道,证得统…  相似文献   

7.
论孟子的社会变迁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变迁思想是孟子社会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孟子的社会变迁思想尚未作出全面、系统的阐述。本文试对孟子关于社会变迁的思想、理论作一综合探讨。按照现代社会学的理解,社会变迁是指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生活现象的发展和变化。它是一个包括众多内容的概念,既指不同社会形态的替代和发展,又指同一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这种变化、发展包括社会的自然环境、人口以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制度、人际关系、管理方式、道德观念、社会习俗、生活方式、人们的心理等若干方面。上述变化,有质变或量变,总体的或局部…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源头的齐鲁文化,其实体是由儒、道、法、墨等文脉构成的,它们揭示了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脉络,并以多元理论诠释了实现普遍和谐与稳定的思想。基督教是西方传统文化“基因图谱”的根源,它以宗教的方式阐释了上帝是造就人类社会至善至美的始动者,信奉上帝所言而行是创造和谐的必然。本文通过对不同文化生态模式的比较,析离出中西方和谐观各自产生的本源及对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敬惜字纸信仰习俗包含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同时又是一种“俗随时变”、进入现代社会影响力迅速消减的文化现象.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发展向来深受中国因素的影响,从中华文化海外传承、发展的角度,运用碑铭和报章新资料,具体讨论以崇文阁为中心的19世纪新加坡华人社会惜字信仰习俗及其对于早期新加坡华人社会发展的文化及社会意义,对于我们了解海外华人的生存和发展、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承和变迁,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明末清初,曾活跃着两个引人注目的群体——“回儒”和“西儒”。他们分别致力于伊斯兰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与儒家思想文化的融合,不仅进一步加深了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中国化,而且以和平对话的方式促进了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处。分析比较“回儒”和“西儒”在思想、活动、贡献等方面的异同,对现在及将来宗教自身尤其是外来宗教如何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对如何更好地引导宗教尤其是外来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对不同宗教、文化、文明之间如何和谐相处,对建设和谐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将会产生诸多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1.
马仙是我国浙江、福建及周边地区民间信仰的重要女神,其信仰以孝德为核心,体现儒家思想和文化价值,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其祈雨保丰收之农业神的地位突出,与生育保护神临水夫人陈靖姑和海上交通保护神妈祖,被民众并誉为三大女神。近年“马仙信俗”已由福建柘荣县申报,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历史上各地地方文人从儒家思想出发,对马仙之“孝德”涵义有各种不同的解读,产生出诸多不同的马仙信仰传说、人物和信仰内涵。本文就马仙信仰中之孝姑感天的马五娘、学道祈雨的马七娘,以及马仙之孝妇、孝女、贞女身份的异变进行解读缕析,对其孝德文化之价值及当代的实际传承意义进行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2.
梅康钧 《天风》2006,(23):16-17
我们表达自己看法和意见,不仅在不同宗教间,亦可在不同信仰之间,无论采用如何方式,这种以对话方式的相遇是在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的。当我们在社会中,不同宗教间,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与交流中,如果给予世界增添一点良善的话,那就是促进人的思想和心灵。这一切从宗教信仰角度而言是"神意",而从社会角度来看,则是"民意"。  相似文献   

13.
信仰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反映人们对某一特定目标的肯定关系,体现为信念、理想、思想和理论等等。如列宁所说:“理想只能是现实的某种反映”,(《列宁全集》第1卷第393页)从不同角度看,信仰有不同的层次和类型。从主体看,有个体信仰和群体信仰。在个体信仰和群体信仰之间并没有绝对分明的界限。个体信仰在社会实践中一旦为某一群体接受之后,就转化为群体信仰;而群体信仰则又给个体信仰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一个客观的外在环境,二者相互为用,相得益彰。从构成看,有朴素信仰和理论  相似文献   

14.
民间信仰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巫觋文化,但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又必须从巫觋文化中摆脱出来,融入儒道释三教文化,同时主动依附封建政权,争取朝廷的封赐,走正统化的道路,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本文以福建民间信仰为例,对民间信仰的“去巫化”和“正统化”的历史进程进行深入的分析,认为“去巫化”的主要途径有三条:即给神明编造新的家世、重新塑造神明的形象和披上道教佛教的外衣;“正统化”的基本策略也有三:即争取朝廷的封敕或赐额、尽可能与帝王攀上关系、显灵帮助官兵打胜仗、靖国保民等.论文指出,民间信仰的“去巫化”和“正统化”是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必然产物,对于民间信仰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甚至决定着民间信仰的生死存亡.  相似文献   

15.
余达忠先生所著的《走向和谐:岑努村人类学考察》是“贵州本土文化2001”丛书中的一本,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考察岑努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族、历史、语言、信仰、婚姻、丧葬、节日等,阅后使我对岑努村社会有了一个系统的印象,并对诸如语言矩阵、文化涵化、文化变迁、婚姻网络等概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一方面,基督教是一种信仰,是关于上帝和耶稣基督的信仰,也是人的“终极关怀”(田力克语);另一方面,基督教是一种文化,是在某种程度上带有神圣性和超越性的文化.也就是说,基督教的核心是信仰,用赵紫宸的话来说,“基督教是基督”.但基督教信仰,一直以来都是借着文化加以表达、加以传播的,离开文化,也就没有真正的基督教信仰.即便是基督教经典和基督教教义的形成,都离不开其形成的文化处境.  相似文献   

17.
信仰的本质是人们在知识的基础上用以把握和持有人生最高境界和社会最高理想的自我超越。信仰可称作“立足于现实的终极关怀”。一般说来,对于任何一个信仰,都可以从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三大维度上去具体探察它的内蕴。这里只从人的发展维度去探讨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18.
五台山文化的核心是文殊信仰,文殊信仰的灵魂是文殊思想。中道是文殊的主要思想,也是佛法的根本思想及佛教的特色,还是中国乃至东方的根本思想。因此说,中道就成了天下的中正大道,且具有世界观、方法论和促进人和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19.
由太上道祖《道德经》成书作为一个开端,道教已然发展了超过二千五百多年.道教的种种信仰精神、教义与实践,亦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之中传承至今,其源远流长的历史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令道教本身累积的丰富文化内涵渗透于中国社会各个文化领域之中.道教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遇到种种不同的挑战,并作出不同的响应,这正是研究道教的学者所描述的道教历史中一种“变革与传承、容纳与自净”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中国道教》2009,(3):61-61
詹石窗在《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第1期撰文指出,由于生活的需要,有关城隍神信仰的经典应运而生。《太上老君说城隍感应消灾集福妙经》就是一部颇具代表性的关于城隍神信仰的经典。通过《城隍经》的种种描述可知,城隍神在道教中乃是“劝善消灾集福”的思想象征,这种思想象征既是道教劝善文化传统的自然延续,也是社会道德需求的具体表现。由于城隍神信仰深植人心,道教通过特有的艺术表征方式,塑造了“赏善罚恶”的城隍神形象,从而在民间社会产生了独特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