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日常经验取向,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探索自我责任归因与推断的心理结构及其基本特征。对382名被试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自我责任归因与推断结构是一种一元单向决定模式,即“责任推断→责任情感→责任行为”。(2)个体倾向于较多地将挫折或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可控起因,而较少归因于不可控起因。(3)个体在进行自我责任推断时,可控性程度仅对责任的大小构成影响,并不影响对是否承担责任的推断。(4)在自身应为挫折或失败承担责任时,个体在情感体验上较多自我责备,较少自我同情;在行为反应上,较多积极应对,较少甚至不大会消极应对。  相似文献   

2.
行为责任归因与批评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171名进修教师和大学生被试探讨行为责任归因与批评程度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1)内在的可控的稳定的失败原因引起最高责任推断和最严重批评决定;内在的不可控的不稳定的原因与最低责任和批评程度相联系。(2)控制性维度和责任与批评程度的关系密切。(3)从总体上说责任和批评程度的变化趋势相似。(4)教师特别是女教师对批评方法的使用更为慎重。  相似文献   

3.
责任、情感及帮助行为的归因结构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爱卿  刘华山 《心理学报》2003,35(4):535-540
责任归因研究将归因理论应用于对他人行为的责任分析之中,为行为责任的推断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该研究通过一个真实具有较大社会反响的案例探讨责任归因与帮助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238名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参与了此项研究,并通过EQS建立了有关归因的控制性、情感反应、期望改变、责任推断以及帮助行为之间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提示:责任推断与情感反应具有双向关系,符合心理学中“知”和“情”相互作用的观点;员工与管理者相比更倾向于认为行为者失败的原因是外在的、不可控的并且应承担较低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运用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的方法,研究大学生对网瘾和作弊的责任归因结构及其应对策略。对416名被试的研究结果显示:(1)责任归因的心理结构是一个“责任推断→责任情感→责任行为”的一元结构模式。(2)我国大学生的责任推断过程与维纳的经典理论基本一致,但在行为应对策略上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3)大学生对网瘾和作弊的责任推断倾向明显并与情感体验基本保持一致,但与行为应对策略存在一定的冲突。(4)大学生在网瘾和作弊的责任推断、情感体验以及应对策略上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5.
人际责任归因与助人意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际责任归因研究是归因研究与责任推断相结合的一个新领域,它将归因理论应用于对他人失败行为的责任分析之中,为行为责任的推断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研究结合助人行为探讨人际责任归因与助人意愿之间的内在联系,204名教育硕士生和大学生被试参与了此项研究,并通过EQS建立了有关归因的控制性、情感反应、责任推断以及助人行为之间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支持Weiner的人际责任归因理论假设,并且表明在归因与助人意愿关系模型中责任推断与情感反应是双向的而非单向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采用问卷法考察了268名中学教师在厌学、退缩行为、自我中心、攻击性行为和考试焦虑五种问题情境下教师对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有效性和使用可能性的评定以及性别、教龄因素对教师评定策略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学教师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策略具有情境性,教师对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的有效性的认可和真正在具体情境中采取的策略不尽相同。在厌学和退缩行为情境中,教师倾向于认为情感关爱型策略更有效;自我中心情境中,行为疏导型策略更有效;攻击行为情境中,惩罚约束型策略更有效;在焦虑情境中,言语疏导型策略更有效。在采用可能性的评定中,对学生的厌学、退缩行为、自我中心和焦虑问题,教师都更倾向于采用言语疏导型策略;在攻击行为情境中,教师更倾向于采用行为疏导型策略。(2)与性别相比,教龄是影响教师评定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策略有效性的较为敏感的变量。在厌学情境中,2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认为责任转移型策略和情感关爱型策略更有效;在自我中心情境中,2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认为责任转移型策略更有效。  相似文献   

7.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徐速  朱燕 《心理科学》2001,24(1):35-38
本文研究了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的信念与归因.学生自我的信念与归因以及师生归因的比较,得出如下几点结论:(1)在教师和学生的信念中男生在数学学习中更占优势。但在归因领域里却没有发现显著的性别差异。(2)对最好的学生,教师倾向于努力归因;对最差的学生,教师倾向于基础归囚。(3)最好的学生自我归因时倾向于基础和方法归因,最差的学生倾向于努力和方法归因。(4)师生归因维度上的一般趋势:造成数学学习成功的原因比较稳定、内源、可控;造成数学学习失败的原因也倾向于内源,但比较不稳定,不可控。(5)师生特定归因中的差异广泛存在,建议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8.
中学生考试失败结果的复合原因与责任判断的归因后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研究采用问卷法,检验动机责任判断的归因模式,比较复合原因与单一原因在归因后果上的差别,以及探查中学生对考试失败结果的复合原因评定、情感反应和惩罚决定的特点。结果表明?韦纳的归因序列在我国的中学生受试者中得到证实;复合原因与单一原因的归固后果具有不完全相同的心理学意义;四个年级组之间在原因知觉、责任判断、情感反应和行动决定上具有各自的特点。初中生对复合原因的评定倾向于能力的强或弱,高中生的评定倾向于付出努力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对学习行为的责任归因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林钟敏 《心理学报》2001,34(1):37-42
探讨大学生对日常不同学习行为的控制程度的认识、责任判断、情感反应和帮助行为的关系特点,以验证责任归因理论对我国学生的适用程度。与此同时,研讨归因理论的同类研究中很少涉及的学生思想、观念对责任归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风险情景中参照点与管理者认知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晓非  王晓田 《心理学报》2004,36(5):575-585
采用问卷测量的方法探讨风险情景以及个性特征对个体风险倾向的影响。结果显示:(1)成就动机的两个成分,即争取成功与回避失败能够分别预测个体在风险情景中的风险倾向与认知特征;争取成功动机对预测个体机会认知更敏感,而回避失败动机对预测威胁认知更有效。(2)回避失败动机是区分个体风险倾向的关键变量,个体在风险情景中的风险倾向取决于个体回避失败动机的强弱。(3)实验证实了当以“成功”为参照点时,回避失败倾向低的个体,在获益情景中更冒险而在损失情景中更保守;相反,回避失败倾向高的个体,在损失情景中更冒险而在获益情景中更保守。研究表明,结合人格和情景两类变量探讨个体风险倾向的反应模式能够更准确地描述个体行为倾向及其认知特征。这一结论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思路来解释P理论与刻板模式之间的争执。另外,企业与学生样本在数据的总体趋势上存在相当多的一致性,但在细节上仍然存在差异,因此以学生样本数据进行推论时须要特别谨慎。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对艾滋病患者的责任归因及惩戒行为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通过被试对特定情景的反应借助于结构方程模型来确定对艾滋病患者的部位和控制性归因、责任判断、情感以及惩戒行为之间的数量化关系。309名大学生被试参与了该项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艾滋病的内部可控归因引起较高责任推断,较高生气类情感反应和较低同情类情感反应,以及较高惩戒行为;部位和控制性归因影响到责任判断和情感反应,责任推断除了直接影响到惩戒行为反应外,还间接地以情感反应为中介对惩戒为发挥作用。论文还结合中国文化的特点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人际归因是归因研究的一个新领域。现代归因与行为责任推断研究除了关注动机归因理论的构建之外,还十分重视将该理论运用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并初步建立了归因与行为责任推断的理论模型,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于更好地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代表了现代归因研究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相似文献   

13.
责任归因、幸灾乐祸与帮助意愿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具体探讨在他人出现不幸时,作为同学、同伴等的归因、责任推断、幸灾乐祸情感反应程度以及想不想提供帮助的程度之间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内部归因对责任推断具有显著预测作用;消极情感对同情和幸灾乐祸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责任程度与幸灾乐祸关系密切;幸灾乐祸和同情对帮助意愿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How do managers attribute the cause for a late and inaccurate proposal by a junior manager and how do they (the manager-respondents) think they would handle the problem? Previous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 attribution of cause for the poor performance is crucial to determining the response. However, gender may affect the attribution of cause,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ircumstances, and the response chosen.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assess the usefulness of an attribution model of leader behavior. We vary both the circumstances surrounding the poor performance and the gender of the putative junior manager. We are particularly concerned with the causal interpretation of conflicts between family and career responsibilities. We assess the effect of gender and situation on the attributional ratings given by experienced managers. We als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gender of the fictive junior manager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caus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spondents' choice of remedial action, on their estimates of the junior managers' job effectiveness, future success, and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s in the organization.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偏差严重程度对公众地方政府责任判断的影响机制。采用问卷法对728名社会公众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公众地方政府有意性判断和公众地方政府可控归因中介了政策执行偏差严重程度与公众地方政府责任判断之间的关系。(2)政策执行偏差严重程度还通过公众地方政府有意性判断→公众地方政府可控归因的中介链作用于公众地方政府道德责任判断。并对研究的实践启示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erceived outcome, causal attributions, affect, expected success, and intentions to exercise following a structured exercise program. Participants were 105 volunteers who had just completed a 12-week exercise program.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erceived outcome over objective outcome (% attendance) was significantly more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attribution process. Interesting interactions indicated that (a) individuals who made personally controllable attributions reported higher positive affect following perceived success, but lower positive affect following perceived failure than those who made personally uncontrollable attributions, and (b) individuals who made external attributions following perceived failure reported higher expected success than those who made internal attributions. Finally, both positive affect and expected success showed positive relationships with intention to exercise following the program. It was suggested that attribution theory may be beneficial to understanding continued exercise following structured exercise progra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