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正中 《天风》2016,(9):44-46
1914年10月11日,母亲李美钦出生在浙江省温州市一个贫穷的家庭。外公是一位忠厚老实的建筑木工,三十来岁时,在三楼作业中不幸失足坠亡:外婆在教会服侍,她日夜干手工针线活供子女读书。母亲天资十分聪颖,她未上小学时己认识几百个字,还常常与外婆一起读圣经,  相似文献   

2.
陈丰盛 《天风》2012,(5):42-42
前段时间,在QQ上与一位姊妹交谈,提到有关她在服侍中的困境。她很有音乐恩赐,又很有服侍的热忱。因此,她在教会中身兼主日学圣经教师、音乐教师、诗班司琴、钢琴教员等数职。这么多的服侍,对于一位全职的传道人来说,已不算清闲,但对于她——全时间的学校教员来说,足以成为她的重担。在与她交谈的过程中,她提出自己正想舍弃一些教会服侍,  相似文献   

3.
范恒山 《天风》2001,(2):32-33
基督给予每一个跟从他的人最大的本分或恩赐,就是服侍的工作(服侍神、服侍人).圣经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若有人服侍我,就当跟从我;我在哪里,服侍我的人也要在那里."  相似文献   

4.
田永平 《天风》2022,(5):42-43
2021年年初,许多观众被春节上映的电影《你好,李焕英》感动.这部电影是贾玲为了纪念她因意外去世的母亲而创作的.在影片中,贾玲饰演的女儿贾晓玲,从小到大没有给妈妈李焕英"长过脸",总是闯祸.为了让妈妈高兴,高考结束后,贾晓玲拜托朋友伪造了一张录取通知书,没想到在庆功宴上被揭穿.在妈妈出车祸后,贾晓玲穿越时空回到了妈妈年轻的时候.她认为自己的出生给妈妈带来了很多不幸,一心想改变妈妈的命运,希望妈妈能够幸福.但当贾晓玲哭着自责自己没有出息时,妈妈却温柔地对她说:"我未来的女儿啊,我就想让她健康快乐就行了."  相似文献   

5.
冯淑仙 《天风》2022,(2):54-55
<正>一位认识多年的牧师来电找我咨询。她在某市中心的一间福音堂服侍,与两位传道一起牧养约一千多名信徒,工作十分繁重,加上她做事认真,总要亲力亲为,又在教会楼上住,所以一周七天都在工作,几乎没有休息。好在她的女儿已经在外地读大学,丈夫和母亲帮忙家务,家事不用她太操心。  相似文献   

6.
基督给予每一个跟从他的人最大的本分或恩赐,就是服侍的工作(服侍神、服侍人)。圣经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若有人服待我,就当跟从我;我在哪里,服侍我的人也要在那里。”(参太16:24,约12∶26)我们是神的仆人,或者说就当认清自己是神的仆人,守住这职分,并不断学习承担起神仆人的职分和托付,于己毫无可夸之处。虽  相似文献   

7.
倪光道 《天风》2012,(9):19-20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照所得的恩赐彼此服侍——我用我所得的恩赐服侍你,你用你所得的恩赐服侍我。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都要受人服侍,也都要服侍人,在彼此服侍中彼此联络,在爱中建立自己。这就是神给教会百般恩赐的目的。经文:彼前4:10-11"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赐彼此服侍,作神百般恩赐的好管家。若有讲道的,要按着神的圣言讲;若有服侍人的,要按着神所赐的力量服侍,叫神在凡事上因耶稣基督得荣耀。原来荣耀、权能都是他的,直到永永远远。阿们!"(彼前4:10-11)我们读了这两节经文,要思考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情感饥饿,“留守孩子”期待心理关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11月,一场悲剧在鄂东大别山区一个打工者家庭里发生。因为母亲长期在外打工,浠水县清泉镇13岁的小女孩小雪(化名)感受不到母爱与家庭的温暖,最后选择了自杀。她在日记里写道:“我好想妈妈,又好想哭。妈妈从我读(小学)一年级就在外面打工,只有过年那短短的一段时间才能与妈妈在一起。每当有别的孩子的妈妈在给自己孩子送菜的时候,我总是想:要是我家不穷该有多好,如果家里不穷,妈妈就可以在家里,不必长年在外打工……”2004年春天,湖北省竹山县某中学高一年级一位名叫小强的同学也突然失踪了。一封长达15页的万言遗书揭开了他的出走之谜…  相似文献   

9.
景健美 《天风》2007,(8):46
我要一生赞美,我要一生献上,服侍你是我最大的福分。因你爱我无穷,因你爱我深广……”这首歌词足以表达94岁老人戴慧贞老师的心情。戴慧贞老师出生于1914年,1933年毕业于苏州景海女子幼稚师范学校的她,留校任教,三年后她到上海慕尔堂(今沐恩堂)幼儿园工作直到1941年;之后她相继在其它地方,从事幼儿教育工作。1947-1950年她就读于上海江湾中华神学院,并于1956,1960年先后两次在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进修。她也曾在常州恺乐堂任传道,文革期间被迫进厂,退养后回到上海,在闸北堂做义工。  相似文献   

10.
<正>【说不出来的痛苦】在接下来两次咨询里,我和小丽的咨询重点自然转移到小丽和她妈妈的关系上。小丽是家里的大女儿,妈妈把很多心思放在照顾她和妹妹身上,小丽心里知道,妈妈是努力表现得很坚强,实际上非常脆弱。"我也不知道,我记得很小的时候,妈妈和我说过很多次,如果不是因为我和妹妹,她早就不会再活下去了。我知道我妈妈很控制我们,但她是希望我们好,我也不知道。"说到这里,小丽的眼圈又红了。有趣的是,小丽越能在咨询室里说出自己对妈妈这种复杂的感觉,她的"卡住的喉咙"感觉逐渐好起来。"好像有什么堵在这里的东西  相似文献   

11.
《天风》2020,(8)
正她,是一名普通的信徒,疫情期间想为疫情防控贡献一份力量。他,是她的丈夫,为了爱,代替她成为抗疫勇士。哪哒树(化名)是一位为人低调、热心服侍主的姊妹。她年复一年地每周抽时间去照顾瘫痪的孤寡老人,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弟兄姊妹家里有急事需要帮忙,总少不了她。虽然自身经济  相似文献   

12.
吴志福 《天风》2017,(7):34-35
前段时间,有位姊妹跟我说:“我们教会有位女同工最近情绪很低落。原因是她与一位非信徒结婚后,发现教会里的弟兄姊妹对她不再像以前那么热情了。这位姊妹感到难以接受,因为她的丈夫虽然不信主,但很支持她在教会的服侍,而她公公也开始了解基督信仰,有信主的想法。为何教会里的人如此轻看不同信仰的夫妻?”  相似文献   

13.
韩雪 《天风》2017,(5):24-25
<正>2015年7月神学院毕业以后,我就正式开始参与教会的服侍,主要的服侍工作是教会主日学。在服侍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学习、研究、探索,也看到了一些问题。我发现,单单依靠每周一次的主日学事工无法使信仰深入孩子的生命中,主日学的孩子中仍然有一些"问题"孩子,而这些孩子之所以这样,可以直接从其家庭找到原因。可见,主日学孩子的信仰教育就要从他们的家长人手,  相似文献   

14.
母亲以前常常问我,身体中什么部位最重要。许多年来,我一直在猜测我所认为正确的答案。在我很小的时候,我认为声音对人类而言很重要,因此回答:"是耳朵,妈妈。"她说:"不对,世界上有许多人是聋子。不过你还要继续想这个问题,以后我再问你。"当她再次问我时,已经是好几年以后了。自从第一次没有回答正确之后,我就一直在琢磨答案。于是,这次我对她说:"妈妈,视觉对每个人都很重要,所以应该是眼睛。"  相似文献   

15.
汪维藩 《天风》2013,(7):21
简体字圣经出版时,《出版说明》的开头部分有这样几句话:有若干字和词按现代汉语习惯用法(以现代汉语词典为准)作了改动。如"他"按情况分为"他"、"她"、"它","的"按情况分为"的"、"地"、"得","服事"改为"服侍","销灭"改为"消灭"等。其中,"服事"改为"服侍"一点似可不必。按《辞海》,"服"、"事"、"服事"三个词的注解分别如下:  相似文献   

16.
我永远忘不了16岁刚上高中的那个晚上.妈妈的一个内地来的朋友来我家做客.妈妈介绍说,"她"是一个出名的"神算子",请"她"给我看一看手相.当"她"的目光在我的手心上停留的时候,我头脑中一下子就浮现出<射雕英雄传>里也有"神算子"之称的瑛姑的那一章节内容.我还记得妈妈的那个朋友当时目光灼灼,仿佛穿越我的肩膀,延伸到无限的未来."她"严肃的神情使得满不在乎的我和妈妈,也不由得紧张起来了.如果真的能未卜先知的话,我倒真想知道自己的未来--能否考入大学?  相似文献   

17.
上帝的奖赏     
刘燕敏 《天风》2004,(9):33-33
1963年,一位名叫玛莉·班尼的女孩写信给《芝加哥论坛报》,因为她实在搞不明白,为什么她帮妈妈把烤好的甜饼送到餐桌上,得到的只是一句"好孩子"的夸奖,而那个什么都不干、只知捣蛋的戴维(她的弟弟)得到的却是一个甜饼。她想问一问无所不知的西勒·库斯特先生,上帝真的是公平的吗?为什么她在家和学校常看  相似文献   

18.
正一早晨读书,读到严歌苓的一篇文章,里面有这样一段:"妈妈是个那么健壮的人,一副爽脾气,怎么可能患这样可怖的病呢?每次回去探望她,她总是不容分说地拾起(扛起、背起)我的所有行囊,在拥挤的人群里给我开道……"读到这里,我的眼泪哗就流  相似文献   

19.
1963年,一位叫玛莉·班尼的女孩写信给《芝加哥论坛报》,因为她实在搞不明白,为什么她帮妈妈把烤好的甜饼送到餐桌上,得到的只是一句"好孩子"的夸奖,而那个什么都不干,只知捣蛋的戴维(她的弟弟)得到的却是一个甜饼.她想问一问无所不知的西勒·库斯特先生,上帝真的是公平的吗?为什么她在家和学校常看到一些像她这样的好孩子被上帝遗忘了?  相似文献   

20.
在我们的福传慕道中,一些慕道者,甚至一些老教友都会常常向神父提出这样的问题:信仰能给我带来什么?在我的记忆中,第一次听到这样的发问的人是我的一位婶婶。七十年代叔叔娶了不信教的婶婶,奶奶常常劝她信教,劝的次数多了,婶婶终于开了口:"娘!如果你让我念经,念出两斗米来,我就信!"第二次听到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