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嘉玮 《天风》2003,(3):46-49
圣经常常被基督徒视作教会及信徒的生命之源,是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是我们灵性起步的根基。这就使我们要熟悉圣经、尊重圣经。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在三个“唯独”中,提出了“唯独圣经”的口号,号召信徒们要回到根源中去。由此,路德的神学著作都是以圣经的权威及教会传统遗传的权威为先决条件的,这种试图解释圣经的解经学形式的神学值得我们借鉴。“与经院主义的神学著作相比,路德的神学著作显得更新、更有特色,这种特色贯穿路德的神学研究方法。作为解经学家和讲道人,路德不断地与圣经对话,这是没有先例的。他在神学领域里取得的每一进展,都以圣经作为基础和指导。”(1)路德从不怀疑圣经权威的可信性,“他的目的是让圣经和教义里那些朦  相似文献   

2.
每年各教会都要在施洗前举行1至2期慕道班,以帮助信徒明白圣经要道。这是非常必要的。但这还远远不够,教会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各种形式,运用圣经知识来栽培信徒,这是教会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基督徒的信仰与行为都离不开正确的圣经知识为指导。  相似文献   

3.
<正>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把教内一些非专职教牧称为"平信徒",大多数时候,这词是用于自谦或推诿,如当人说"我是平信徒"时,其潜台词可能就是"你不能以专职教牧的要求来要求我"!那么,圣经里有没有"平信徒"?"平信徒"注定得"平凡"吗?谁都清楚,圣经中找不出"平信徒"一词,这词在教会史上何时或如何形成,笔者没有考证过。或许这是早年教内出现"圣职阶层"之后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陈丰盛 《天风》2011,(9):52-53
“乃役于人”的包装 笔者接触各地教会之后,发现同在中国教会,管理体制差异甚远。有些教会以自由著称,实践信徒皆祭司的真理:有的则以专制震慑教会。家族式管理一手遮天。各地教会牧者的形象也是大相径庭。有牧者为教会复兴忙得不亦乐乎:有传道专心教务,忠心耿耿。有的教牧则为名利奔波。可谓苦心孤诣:有的牧者讲内外形势、讲人情世故滔滔不绝,但讲起圣经却一知半解。让听众昏昏欲睡:有圣职人员在基督教两会办公,  相似文献   

5.
《天风》2004,(3):41-41
为了增加内地教会与香港教会的主内交往,如实反映中国基督教两会在印发圣经方面的事工以及中国信徒对圣经的热爱见证,中国基督教两会拟在今年七月下旬在香港举办“脚前的灯,路上的光——中国教会圣经事工展览会”。现特向全国教会及信徒征集与圣经有关的展品,望给予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6.
吴汝潭 《天风》2001,(7):15
在笔者参与的圣经培训班讲课中,金华县付村教会的圣经培训班是“级别”最低的。我带着几许的不解而去,回来时恍然大悟:圣经培训,从基层做起。 一、“三自”再认识,从办好基层教会做起 有关“三自”原则,通常只在教会领袖层贯彻,而对于基层义工和弟兄姊妹,虽然也偶尔提及一些,但很少会给予具体的讲解。“三自”这个名词固为大多人熟悉,但在平信徒中,很少有人能对三自讲出一个所以然,尤其在基层教会。因此容易给不法分子有可趁之机,尤其是当今异端纷起,类似“法轮功”披着宗教外衣的恶势力也  相似文献   

7.
弟兄姊妹们,你们可知道内地贫困地区教会的艰苦!我曾听到一些贫困教会的信徒无钱买圣经,而几个人合读一本圣经。于是常有外面偷运圣经到内地的事。中国有1000万基督徒,曾印刷出版近2000万本圣经。在经济好的城市和地区,一个人  相似文献   

8.
《中国天主教》2009,(4):8-9
一、圣经的启示 圣经对于圣母死亡和升天的数据,可以说是没有明确的记载。教会钦定圣母升天为信理的根据,更是教会的传统及其信仰意识。所谓信仰意识,即是指各地的信徒均不约而同和长时期地如此相信,亦在礼仪中如此庆祝。由于教会相信圣神是临在于教会内,因此,圣神不可让教会及全体信徒数世纪皆生活在错误的道理之中。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基督教内地会传入怒江傈僳族地区。以傅能仁(J.O.Fraser)、杨思慧(Allyn Cooke)和杨志英(John Kuhn)为代表的内地会传教士,积极推动教会的本土化:通过创立文字,翻译傈僳文圣经,传播福音;创办短期培训班和雨季圣经学校,积极培养傈僳族传道人;坚持以信徒的奉献作为教会所需资金的唯一来源;教会的日常管理由信徒选举的本民族教牧人员负责。这些做法体现了教会自传、自养、自治的原则,从而实现了怒江傈僳族教会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10.
词源学考察和宗教史回顾表明,教权主义在基督教发展过程中人为形成,并无《圣经》的文本依据,教会也非一开始就禁止平信徒接触《圣经》。为独揽翻译权,罗马教会禁止平信徒阅读、阐释和翻译《圣经》,推崇烦琐经院哲学,并与新教译者就《圣经》可否英译展开论战,在翻译过程中渲染超验与神秘色彩。由此教会将自身树立为人神之间的唯一中介,将教士与平信徒隔离开来。  相似文献   

11.
朱敏荣 《天风》2003,(2):12-12
在教会中有好些信徒,他们以为神的旨意是深奥莫测的,是难以明白的,其实这是错误的理解,神的旨意总是与我们个人发生关系的,每一位神的儿女,一定能够明白神的心意。有的信徒不明白这方面的真理,往往用不正确的方法去猜测神的旨意,如有的随手指点圣经章节,近似“占  相似文献   

12.
目前,结合哈尔滨市农村教会情况进行了调查,信徒的热情很高,积极参加聚会,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教牧人员严重缺乏。在农村教会中,经神学院专门学习的教牧人员有限,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教会由义工负责;大部分义工只受过短期培训,对基本要道和圣经知识,往往一知半解。二、信仰动机不纯正。对为什么信耶稣缺乏认识,有的单单为了治病;有的追求神迹奇事……  相似文献   

13.
《天风》2011,(2)
编者按对自杀的信徒,教会是否可以为他举行丧事礼拜这个问题在牧养中常会遇到,但各地教会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有的教会还因此起了纷争。这次我们请三位同工各自谈了看法,虽然结论不一,但都平心静气地说出了理由。事实上由于各人处境不一、情况各异,对这个问题也就没有统一的答案,各地教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妥善处理。既要表明基督教反对自杀的立场,也要顾及到遭丧家人的内心感受;既要坚持圣经的原则,也不能失却爱心的见证。但有一点必须注意的是,教会应当未雨绸缪,在平时牧养上多给信徒清楚的教导和时常的心灵关顾,避免悲剧发生。  相似文献   

14.
黄继新 《天风》2001,(12):44-45
我们经常说:“圣经是神的话”。的确,圣经是神的仆人受圣灵感动所写出的文字,是神的话。今天,我们很容易获得一本圣经,能够很方便地阅读神的话,们这个待遇其实来之不易,因此我们应当十分珍惜。回顾历史,就在几百年前,在宗教改革之前,当时的教会不允许平信徒读圣经。后来在很长的时期内,虽然教会允许平信徒读圣经,但由于印刷术不很发达,想得到一本圣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相似文献   

15.
张耀法 《天风》2020,(1):46-47
"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后3:16-17)非常感谢基督教全国两会在中国教会"圣经日"之时,把抄写圣经活动放在杭州崇一堂举行,我仅代表杭州30万弟兄姊妹,祝贺抄写圣经活动圆满成功!深信这次活动将成为杭州教会的祝福,也成为崇一堂众信徒的激励,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天风》2011,(11):F0003-F0003
今天,越来越多的教会书店敞开大门,用琳琅满目的属灵书籍服侍信徒。随着教会福音和牧养事工的深入,书籍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从个人的每日灵修和生命成长,到用圣经指导信徒的生活;从传道人的装备,到教会的管理经验;从传递福音的信息,到牧养用的课程——都离不开好书。这就需要有更多的教会书店在信徒的身边。  相似文献   

17.
阎树梁 《天风》2011,(11):46-47
今天教会中,似乎刮起了一股“敬拜赞美”风,各个教会争先恐后地在崇拜或团契中增加“敬拜赞美”元素,仿佛没有“敬拜赞美”的教会就是没有属灵生命的教会一样,但现实情况却令人颇为忧心:虽然都是“敬拜赞美”,唱的歌曲也基本一样,但不同的教会,得到的效果却不一样:有的教会通过“敬拜赞美”吸引了更多的信徒,而有的教会则因为“敬拜赞美”流失了信徒。即使同一间教会的信徒反响也不一样:年轻的信徒非常喜欢,而老年信徒则眉头紧锁。更有甚者,有的信徒在形容他们的敬拜赞美时说:“眼睛开着是教堂,闭上眼睛简直像歌厅。”  相似文献   

18.
海外消息     
《天风》2017,(4)
<正>→路德宗教授"草根"翻译圣经新译本近日,一批路德宗领袖与学者正致力于翻译新版圣经译本。该项目被称为福音派传承版(Evangelical Heritage Version,简称EHV),由来自威斯康星州路德神学院的荣誉教授约翰·布鲁格(John Brug)进行监督。布鲁格将这项工作称为"草根翻译"——这意味着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广泛使用教会牧师和信徒的编辑和评估"。他们希望能让圣经更贴近教会,寻求直译和意译之间的平衡,并让教会参与到对翻译的评估和改进中,更全面地表达教会所传达给信徒的圣经文本。  相似文献   

19.
正根据汪维藩老师的理解,中国神学的建设需要通过这样几个途径达成。首先是继承基督教新教以圣经为本的传统。中国教会是一个高举圣经的教会,信徒尊重圣经权威,热爱神的话语,这就决定了中国教会的神学探索所应侧重的,是基于圣经的神学而非基于哲学的神学。其次是重视信徒在新时期的信仰实践与灵性实践,并加以提炼,以形成源于实践的神学而非书斋神学。再次,  相似文献   

20.
<正>真爱,必须建立于圣经真理的原则上我们知晓,教会需要爱。"彼此相爱"是神对教会历久弥新的命令。主耶稣以舍己之爱,以伟大无私之爱,以圣洁高尚之爱救赎了教会。信徒需要以主的爱彼此相爱,同心见证主的荣耀。同时我们要警醒,扭曲的爱注定成为悲剧,比如"偏爱""溺爱"……教会需要的是建立于圣经真理原则上的"真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