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严锡禹 《天风》2016,(9):26-27
汪维藩老师在《中国神学及其文化渊源》一书中,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刚健自强、生生不已的思想引入中国神学,提出了“生生神学”的主张.在论证这一观点时,汪老师引用了蒙古人的长生天信仰,并给出了自己的解释.长生天“就其静态来说,是一位‘永存的上帝’ (An Everlasting God);就其动态来说,是一位‘永远创生的上帝’ (An Ever-generating God)”(汪维藩,《中国神学及其文化渊源》,金陵协和神学院,1997年6月版,第15页).  相似文献   

2.
汪维藩是当代最重要的中国神学家之一,本文尝试从汪维藩对“中国神学”的理解、汪维藩神学思考的资源、以及汪维藩中国化神学的智慧等三个方面,对其神学中国化的努力作一浅探。笔者认为,在其神学思考中,汪维藩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角度出发,将基督教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模式相连接,但同时又不失以圣经启示和基督教传统作为其中国神学思考的规范。中国神学要成为一门中国学问,就应是“践履之学”,是“效法基督”、以基督为中心的神学。首先,他认为,以圣经为权威、为规范,应该是在中国做神学的不拔根基。其次,他珍视两千年来的基督教传统,将基督教传统看为中国神学思考的源头之一,任何割断教会传统的中国神学,不会有生命力。再次,对他来说,中国神学家还有自己的思想之井,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中国神学必须能让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传统相激相荡,用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去阐释基督教信仰。复次,真正的中国神学必须来自中国基督徒信仰群体和个体的信仰经验。汪维藩神学中国化的智慧可以从他的道成肉身的神学中反映出来。道成肉身是他整个神学的起点,而三一信仰则是他整个神学的基石。他以基督为中心的道成肉身的神学是以上帝和人为两个焦点。在中国神学的戏剧中,既不是上帝的独角戏,也不是人的独角戏,而是上帝与人之间的互动。因此,他的神学或许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以基督为中心的神人共在的神学”。他的神学思考在严肃地对待圣经和传统的同时,又严肃地面对一个不断变迁的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这或许也是今后的中国教会神学工作者在神学中国化的思考中,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君子之思     
《天风》2015,(6)
<正>(一)生生神学2010年4月,袁益娟的《生生神学——汪维藩神学思想研究》出版。导师牟钟鉴、段琦在"序言"中写道:汪本人神学的主题,突出一个"生"字,即突出一位动态的生生不已的创造生命、维系生命、广生万物的上帝;一位体现上帝始生万物之至善的、"开生灭死"、拯救生命、成全生命、完善生命的耶稣基督……而这些神学最重要的是落实在中国基督徒身上,要使他们成为"以护生为大德与至善,以至诚应天,保护生命,扶植生命,直到个人修养上借助天力,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的基督徒"……  相似文献   

4.
《天风》2016,(1)
正[篇首语]"中国神学三人行"是由汪维藩老师提议,于2015年第六期开始在《天风》开设的一个栏目。但未承想,就在我们的旅程开始后不久,我们敬爱的汪老师竟于2015年9月15日离开了我们,而回归天家。"哲人其萎,梁木其坏!"绵绵哀思,言语难尽。汪老师离世后,我们曾打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9月,尊敬的汪维藩教授主怀安息,在怀念他离世一周年的前夕,我也尝试重新思考汪教授对基督教中国化的看法,深入地发掘出他对中国基督教神学思想探究的一些贡献。《天风》杂志在引述国家领导及学者们如何谈论基督教中国化的问题时,亦曾有提到这位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荣休教授汪维藩先生的说话。汪先生曾经说过:“为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神学理论,当前迫切要做的至少有三个‘归回'。其一,归回‘五四'以后老一辈中国神学家,他们是既受过西方神学教育,又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深厚功底的一代人。他们的探索与追求,  相似文献   

6.
汪维藩老师是我国著名的基督教神学家、神学教育家、基督教诗人。生前一直执教于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对学生关爱有加,事必躬亲;也曾参与中国基督教两会的事工,鞠躬尽瘁、仗义执言。一生笔耕不辍、著述丰富,以政治、神学、诗歌为他灵感的来源。他自幼受儒家思想影响,努力推进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连接,提出并倡导“生生神学”。今日中国教会,“基督教中国化”旧题新作,从上至下,大力推进。值此机会,汪维藩老师的神学思想,便能加倍体现出其内在的价值。吾辈应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这种走神学中国化之路的精神。梳理其爱国情怀,并以其自身经历、学效前辈、中国文化、圣经启示等方面来加以论述,以期共同学习,互相勉励。  相似文献   

7.
《天风》2015,(6)
<正>[前言]我们是不同的两代人,但我们都是神学工作者,都关心中国教会的神学建设。"神学是教会在思考",中国神学是中国教会在思考,是每一位具有中国教会意识的中国基督徒在思考。一次偶然的机会,汪维藩教授提议,我们三位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神学做一点介绍、做一点探讨,哪怕是零零碎碎、点点滴滴。承蒙《天风》杂志编辑允准,我们自本期起,将在《天风》上开辟这个小小的栏目。诚愿这个小小的栏目,能被读者接纳。我们最初将这个栏目的名称定为"中国神学三人谈",但后来考虑到我  相似文献   

8.
圣言的诠释     
《天风》2009,(7):66-66
<正>《圣言的诠释》是汪维藩教授多年来对圣经诠释学的研究成果,汪老师(大家喜欢这样称呼他)是一位感情丰富的牧者,与他接触的人,很难不被他对上帝的执着和对教会的深情所感动。通过他的文字,读者可以一睹他丰富的内心与学识。  相似文献   

9.
被早期道教五斗米道奉为经典的《老子想尔注》,是对道家元典《老子》的注释;然而,此书虽然采取了疏解的形式,却绝非一般意义上的《老子》释义。它系统地改造、利用渊源深厚、影响广被的道家哲学经典,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基于宗教的立场诠解《老子》,把老学的“道”论与长生成仙说、民间道术等融为一体,为道教的最终形成及广泛传播作了理论准备。正是由于对“道”的改造,《老子想尔注》实现了从道家哲学向宗教神学理论的转换。一《老子想尔注》为神仙方术、民间道术等寻找一种理论的依托,利用道家的哲学理论对长生之可能及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刘美纯 《天风》2010,(8):60-61
<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期以来,汪维藩老师致力于从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中探索基督教神学,同时将基督教信仰贯彻其整个生命。自1981年"金陵"复校之后,吾即受教于汪老师,从他所学的课程(主要是新约圣经方面)中,他既正统又开放的信仰,既严谨又广  相似文献   

11.
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神学□汪维藩●1991年底,在北京的一次研讨会上,前不久刚去世的罗竹风同志讲过几句语重心长的话:“中国基督教的三自爱国道路决不能改变,这面旗帜是要永远高高树立的。‘自治’,就是收回教权,由中国信徒办好宗教事业,不要外国插手。‘自养...  相似文献   

12.
正根据汪维藩老师的理解,中国神学的建设需要通过这样几个途径达成。首先是继承基督教新教以圣经为本的传统。中国教会是一个高举圣经的教会,信徒尊重圣经权威,热爱神的话语,这就决定了中国教会的神学探索所应侧重的,是基于圣经的神学而非基于哲学的神学。其次是重视信徒在新时期的信仰实践与灵性实践,并加以提炼,以形成源于实践的神学而非书斋神学。再次,  相似文献   

13.
在咏唱圣歌的过程中,我发现圣歌里面蕴含着丰富的神学素养,其涉及神学论域之广泛,几乎触及所有的基督神学命题。而且圣经的一部分,就是由圣歌组成的。圣歌的歌词来源,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其一选自圣经,(包括《天主教经本》)如《圣母赞主曲》(圣歌集《赞主荣》513页)湘泉天主经》(同上22页)、《信经》(同上M页)等。选自圣经的歌词,其本身就是神学的渊源,内含神学质素自然丰富。上述三首圣歌的歌词,深入探讨其中的每一句,都可展开一个神学命题。这三首歌词蕴含的是基督神学的框架及核心,如天主圣三论、天主启示论、圣母论…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毕生的思想与上帝/神性难解难分。在后期重要著作《哲学论稿》中,海德格尔形成了对其后期思想具有规定作用的“存在/存有历史”观,以及以“本有”(Ereignis)为核心词语的后哲学之思。而在“存在/存有历史”思想的最后一个“关节”即“最后的上帝”一节中,海德格尔形成了与“本有”相关的神性之思,后者不同于传统神学——我们愿意称之为后神学的神思。  相似文献   

15.
姜玉敏 《天风》2005,(9):40-43
“起初,神创造天地”。神说:“我与你们和你们的后裔立约,并与你们这里的一切活物,就是飞鸟、牲畜、走兽,凡从方舟里出来的活物立约。”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创造神学当中一个很小的部分。对于上帝整全的创造来说,人与自然是上帝的救赎和解放行为的主要对象。在此,我愿意从生态神学的角度,来反思旧约《雅歌》中关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本篇文章中,我的问题是:在《雅歌》书当中,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否与上帝与人和自然之约(创9:9—10)相符?希伯来圣经和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看待人与自然之关系?在《雅歌》中,人类生于怎样的自然环境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现今,人类和自然是选择共生于诗意当中,还是在悲剧之中渐渐消陨?  相似文献   

16.
自牧(四十)     
汪维藩 《天风》2011,(10):56-57
(八十五)逝者如斯 《传道书》3章1节(和合本译作: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有多种不同翻译,其中,我偏爱《现代英文译本》的译法:Everything that happens in this world happens at the time God chooses.世上万事的发生,都发生于上帝所选定的时间。  相似文献   

17.
基督教神学自古以来便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紧密相连,神学若要忠于使命,必须在任何处境中期待和聆听上帝的声音。基督教的真实存在是穿越历史而非超越历史,基督教思想的真正构成是结合文化而非脱离文化。可以说处境性和处境化是神学本身的内在要求,处境化也是中国神学研究的一个必然的要求和途径。中国的神学必须由中国人自己以《圣经》的教导为基础,从教会的传统和中国民族文化丰富的宝藏及现实处境中进行思考,从而建立真正意义的中国神学。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丁主教一直在倡导中国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他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神学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 (1)在圣经观上,丁主教从宗教经典和人类文化成果两方面揭示了圣经的价值。丁主教认为,圣经不但是一部具有权威性的宗教经典,而且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产物和结晶,同时她还不断对人类文化产生影响。 (2)在上帝观上,提出上帝的本质属性是爱的观点。丁主教认为,上帝的根本属性不是他的无所不能,或者他的无所不知,或者他的无所不在,或者他的自在永在,或者他的荣耀威严,而是他的爱。丁主教认为,他对上帝…  相似文献   

19.
2006年9月,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出版了一本名为《上帝错觉》(God Delusion)的书,它很快就登上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至今已经在该榜上保持了超过1年的时间,而且曾一度荣登榜首。这本书在西方可以称之为“另类”,不仅仅是由于这本书对宗教进行了批判和解剖,它的名字本身就包含着对宗教的批判:道金斯使用了“幻觉”一词。  相似文献   

20.
葛晋卿 《天风》2002,(8):53
非常高兴地看了6月份《天风》转载了丁主教在浙江省第五次神学思想研讨会上的讲话《神学思想也要与时俱进》一文,受益匪浅,令人茅塞顿开,心亮目明,卸掉了许久未能解决的疑虑和包袱。上帝恩待中国就体现在神学思想的“与时俱进”,这个带根本性的问题不解决,中国教会前途堪忧,堪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