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牧师 《天风》2014,(7):24-25
<正>不少地方的教会在礼拜之前都有教唱赞美诗的安排,教唱的内容原来都是唱当天礼拜中要唱的诗歌。其缘起大约一则因为来礼拜的人日渐增加,不都会唱赞美诗;二则有些新的诗歌需要学习:三则大家一起唱诗,可以避免礼拜前嘈杂的谈话声。几十年来,大多数教会的信徒已经基本会唱那几首经常使用的赞美诗了,于是这个教唱便有点"例行公事"。有的教会借此机会教唱其他诗歌或短歌,笔者并不反对这样做。问题在于教唱礼拜中要用的赞  相似文献   

2.
《天风》2016,(3)
正"当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对说,口唱心和地赞美主。"(弗5:19)在基督教的崇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是唱诗。从圣经时代至今,唱诗在基督徒的生活中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天我们仍然在教会参与崇拜,依旧会唱诗,但是好像越唱越没有味道,找不到以前那种感觉了。今年假期,我回到家乡教会参与崇拜,看到会众唱诗的现状,不得不让我再次反思:  相似文献   

3.
汪维藩 《天风》2010,(2):56-57
(四十五)用灵歌唱 上世纪50年代,南京黄泥岗教会每次大礼拜、造就聚会或是培灵会前,都有半小时左右教唱诗。1950年秋冬之际开始,由生为光弟兄和我轮流教唱领唱。所选的多半是短歌,容易上口,也便于会众记忆。全场怀着同一颗敬虔祷告的心,轮流唱、呼应唱、轻声唱、大声唱,逐步形成一个全体“用灵歌唱”的氛围,一个属灵的气氛,一个属灵的“灵场”(Spiritual Field)。  相似文献   

4.
陈玉明 《天风》2009,(9):42-43
在历史的长河中,教会会众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传承着宝贵的信仰,藉着唱诗颂扬神,也藉着唱诗与周围的人一同表达他们的信仰。正如摩西的歌对于历世历代的以色列民来说,是一种教训和勉励,也是信仰的见证和传递。马丁·路德认为唱诗是基督徒自我操练的一个表现,  相似文献   

5.
中世纪教会在教会音乐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格列高利圣咏在礼仪崇拜中的应用和"复调音乐"(多声部音乐)的发展。但这时期的教会基于"特殊恩典"及旧约"献祭"的精神,认为只有教会才有谱写音乐的权利,只有神职人员和唱诗班才有教会音乐侍奉的权利,而会众只有"聆听"的权利。作为日内瓦宗教改革的奠基人和组织者,加尔文于16世纪将教会音乐的权利从中世纪教会的限制下释放出来,开始"俯就"会众,倡导"会众唱诗"。同时,正如他没有将他的作品(《基督教要义》)称为"神学大全"(Summa Theologiae),而是称为"敬虔要义"(Summa Pietatis)一样,他基于"神的话语",创设与"以心灵和诚实敬拜神"保持协调的"敬虔音乐"。本文藉着加尔文所开启的改革宗圣乐神学传统,首先阐述加尔文如何在基督教圣诗史上为教会树立了以"音乐"进行心灵和诚实敬拜神的典范,同时介绍加尔文音乐的"大众性"、"简洁性"和"朴实性"如何在音乐主观领域无形的推动现代音乐的发展,扩展了上帝赐予人类的"普遍恩典"的音乐领域。  相似文献   

6.
戴娜 《天风》2010,(10):39-40
<正>基督徒礼拜或聚会时总要齐唱圣诗,到底会众唱诗的价值何在?本文对此作一些探讨。一、表达敬拜的虔诚敬拜是人们对神爱的回应,而音乐是人们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圣经中常有这样的事例,就是当人们难以用言语表达自己丰富情感时,往往以音乐和歌唱来表达。当年撒迦利亚哑巴重开  相似文献   

7.
《天风》2016,(3)
正有一次笔者在某教会参加主日崇拜,崇拜一开始主领人带领会众一起唱诗,主领人选择了一首迦南诗歌《既然跟从了主》,当会众同声歌唱时,我听了心里不是滋味。为什么?因为歌词的内容。歌词是这样唱的:"既然跟从了主啊,我就不回头,既然认定了主啊,我就不后悔,虽然道路难行,没有一句怨言,虽然泪水满面,我心却甘甜,服侍主不是在那不是在那绿荫下,服侍主不是在那不是在那温室中,要走进那牢房,走过流泪谷,经过玛拉才能到达以琳。"特别最后一句"要走进那牢房"  相似文献   

8.
《天风》2003,(7):55-55
香港教会举行“沙士离世者平安礼拜” 由三十多位教牧及机构领袖发起的“教会关怀香港抗炎联合行动”于2003年5月25日为所有因感染沙士离世者举行平安礼拜,近千名教牧同工、院牧、基督徒及死者的亲友出席。 平安礼拜由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总干事胡明添牧师主礼、教会关怀香港抗炎联合行动牧师团襄礼。 会众同颂启应经文:“和平的上主,愿你的平安临到我  相似文献   

9.
王茕 《天风》2011,(10):44-45
公共崇拜中的献乐与唱诗,来源于圣经中古代以色列人以及初代教会中应用音乐的形式。圣经虽然对音乐在集体崇拜中的应用未有确切的教导,却也记录了大量前人用音乐来抒发赞美上主的史实,告诉后人用歌唱来赞美主是信徒灵感的自然流露,也是折射信徒灵命状况的镜子,因此在公共礼拜中利用音乐来崇拜上主是有正面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保宣 《天风》1994,(7):19-20
春节后,我有机会来到阎庄聚会点参加主日礼拜,还没走近教会,就听见里面发出学唱歌的声音,有一位中年弟兄在教大家唱诗。这位弟兄名叫阎业成,他中等个子,唱起歌来声音特别宏亮。我有幸认识了他。 阎弟兄和他贤慧的妻子项学珍姊妹都已归主10年。  相似文献   

11.
董存义 《天风》1995,(4):21-21
汪占一老弟兄是呼和浩特教会归主多年的信徒。他有唱诗的恩赐,他的嗓音圆润、吐字清晰。同样的一首赞美诗,经他唱便使弟兄姊妹很受感动。他说:“唱诗不但发音要符合曲谱。  相似文献   

12.
朱贵金 《天风》2008,(13):28-31
本章从会众音乐的历史性(Historical)、礼仪性(Liturgical),神学性(Theological)、以及教育性(Educational)四个层面,诠释会众音乐在主日崇拜中的角色。本章论点:崇拜中的会众音乐育邑够传承教会的信仰,执行会众的祭司职分,宣告教会的教义,以及具有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3.
做礼拜是我们信徒教会团契生活中一件既平常、又重要的大事。说平常,是因为每主日都要做礼拜(参徒20:7);说重要,因为做礼拜是教会生活的中心,也是提高信徒信仰素质的必要途径。 礼拜是被主宝血救赎之人聚集一起(教堂)共同敬拜神。内容有唱诗、祷告、读经、献诗、讲道、祝福等。但是怎样做礼拜,主日礼拜较少提及,也不便多讲,然而又直接影响到礼拜的效果。那么,我们当怎样做礼拜见?下面分几点讲:  相似文献   

14.
"敬拜赞美"是近些年来各地教会较普遍采用的聚会形式,较之于传统的礼拜模式,敬拜赞美以其形式活泼、音乐节奏感强等特点而受到一些中青年信徒的青睐。虽然敬拜赞美在气氛等方面比传统礼拜略胜一筹,但也有其神学上过于自我、敬拜主体模糊等不足,需要反思鉴别并提升品质。本期约请几位教牧来分享这方面的感受与看见。  相似文献   

15.
《天风》2015,(5)
<正>复活节是普世教会最为看重的节日之一,在这一节期里,基督徒会藉着礼拜、赞美、祷告与洗礼等,来纪念耶稣被钉十字架与复活,中国的基督徒也不例外。近几年来,中国的基督徒尝试把一项新内容融入到复活节庆典中——无偿献血,缓解各地的"血库告急",活出耶稣"爱人如己"的美好诫命。2015年4月12日,江苏省无锡市新区国际礼拜堂组织开展了无偿献血活动,并将首个爱心献血日确定为4月12日,因为这是复活节后的第一个主日。自4月初起,教会就通过讲台宣讲及宣传海报等方式向广大会众宣传无偿献血的重要意义,并  相似文献   

16.
《天风》2015,(8)
<正>教会的每一次礼拜,"阿们"(Amen)一词都会被多次念及。不少圣诗的末了也会辅以"阿们",并运用音乐的补充终止作强调来结束全曲。崇拜仪式临近结束时,全场往往会一同高唱《阿们颂》。慕道之初,我们会被教导"阿们"是"实实在在"、"诚心所愿"的意思。在我们频繁地或念或唱"阿们"时,我们是否对这个词感到麻木了呢?  相似文献   

17.
洪泽湖是中国第四大淡水湖,近2万人漂泊生活在这片2000多平方公里的水域上,他们"以船为家、以湖为伴",祖祖辈辈在湖上劳作和生活。新滩教会,是洪泽湖周围百余位基督徒渔民礼拜聚会的地方,以固定在湖面的一艘大船为聚会场所。几年前,新滩教会在船上成立的时候,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这是为数不多在水上建立的聚会点,每到周末,周围"靠水吃水"的渔民便会相约开着自家渔船齐聚于此,一起唱诗祈祷、读经听道。最近,他们却要告别彼此,离开这间船上教会了。  相似文献   

18.
艾洁信箱     
艾洁 《天风》1999,(11)
圣餐的祝谢有何意义?艾洁:平安! 我们教会传道在主持圣餐时,对饼、杯均不加以祝谢,只让会众边唱诗即领受圣餐。大家对此议论不一。有人认为饼、杯不祝谢就失去了圣餐的意义,另有人认为圣餐只为纪念主的死,不必流于形式。到底如何看  相似文献   

19.
郭克光 《天风》1996,(2):26-27
陈武钦弟兄是我们聚会点教唱诗歌的弟兄。他的音乐造诣非同一般,在教唱诗歌时,从简谱、歌词、节奏、语气感情上,都讲解清楚,引导弟兄姊妹们用灵、用悟性歌唱(林前14:5),心被恩感、口唱心和地赞美主(弗5:19)。他是我所在聚会点全体弟兄姊妹所喜爱的人。他不但富有艺术才华、音乐恩赐。  相似文献   

20.
正礼拜(service)是基督教新教的主要宗教活动。一般包括祈祷、读经、唱诗、讲道等内容。习惯在教堂中举行,并由牧师主礼。该教认为耶稣基督是在星期日复活的,故称之"主日"(主的日子),并在该日举行礼拜,有时也可在其他日子举行。宗教改革之后,基督教新教逐渐分成许多宗派,在崇拜礼仪和信仰生活习惯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