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在中国的困惑   刚完成一篇文章:&;lt;科学在中国的困惑&;gt;,文章最后一段是:“假作真时真亦假,科学在中国最大的悲哀.“随后一想,就这样结束了不行,光悲哀一番有什么用,这局面难道就不能改变!……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中"一僧一道"的出现体现了作者"万境都如梦境看"的哲学思想,是全书的真谛所在。"万境都如梦境"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万物的"假作真时真亦假"、二是人生的"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相似文献   

3.
林舟 《中国道教》2007,(3):45-46
无为思想是《道德经》的重要内容,《道德经》中有多处提到“无为”,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2章),“为无为,则无不治”(3章),“爱民治国,能无为  相似文献   

4.
无为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思想。老子通过对无为的阐释 ,向我们展现了一种真纯质朴的人生境界。本文通过对老子哲学的重要范畴“道”、“无为”的考察和分析 ,说明了二者之间的逻辑关联。本文认为 ,老子哲学对宇宙本原的揭示 ,其目的是为现实人生提供规范和参照。老子对于无为和混沌质朴世界的推扬 ,是一种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相处的和谐生存智慧。对我们今天的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张振国 《中国道教》2003,(1):47-47,57
小时候阅读《七色花》、《宝葫芦的秘密》,真想拥有一瓣神花,或者有一只神秘的宝葫芦来满足自己无限的欲望。想要好的学习成绩、漂亮的衣服、文具,只要给七色花或者宝葫芦说一声就可以了。 长大以后接触到《道德经》,里面说的一句话:“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开始的时候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后来老师加了一句“为学日增”,朦胧中认识到读书要天天向上,但不知道为道日损,损的是什么。翻了几本书才知道损的是私心杂念。“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  相似文献   

6.
无为之境--《老子》无为思想的有为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一书,思想深沉,内涵丰富,其“无为”思想旨在通过对道的复归与把握,实现在大宇宙、社会、人生中“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有为的目标。“无为”思想在现代社会人生中有极大的借鉴价值。本文着眼于《老子》的“无为思想”,通过阐发如何通过体认与把握“道”进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无为之境,进一步让现代人领会《老子》“无为思想”中的有为价值。  相似文献   

7.
“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等这些词语与概念,已为我国乃至世界上很多人所熟知,就如同儒家的“仁义”、“忠孝”等概念为众人所熟知一样.但对“无为”一词的含义,则并非大多数人所能确切了解.就连一些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甚至有的研究注释《老子》的人,都把“无为”一词解释为“不去做什么事情”或“无所作为”.这种理解和解释是不确切的.在《老子》一书中,本来有一个词是“不去做什么事情”的意思,那就是第47章中的“不为”.那句话是“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很明显,这里的“不为而成”是“不去做什么事情就能成功”的意思.老子讲“无为而无不为”,不是讲“不为而无不为”.所以,“无为”一词的含义在老子的概念中肯定与“不为”不一样,不会是“不去做什么事情”的意思.  相似文献   

8.
周贵华 《法音》2005,(12):10-19
一、无为依唯识学在印度的发展简述无为依唯识学[1]是在瑜伽行派根本唯识学发展时期由弥勒、世亲的著述(如《究竟一乘宝性论》、《辩中边论》、《大乘庄严经论》、《佛性论》等)提出的,与《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唯识三十颂》等提出的有为依唯识学构成瑜伽行派唯识学的两支。“无为依唯识”作为一个概念描述范型,可以看成是用“无为依”对“唯识”的一个限定。“无为依”意为,无为法心性真如是一切法(万有)之根本所依,这主要从本体论意义上而言。“唯识”则指一切法的唯心(识)性,以及一切法以心为因而缘起,主要从识境论以及缘起论(…  相似文献   

9.
周云芳 《管子学刊》2012,(3):125-128
“无为而治”是老子治国思想的核心主张。这一政治主张不仅有其特定的哲学内涵与历史成因,还与先秦其它各家的无为思想也有着根本的区别:一方面,在同属道家体系的内部,老子认为君臣俱可休息于无为;庄子则认为,君主固然可以“无为”,但臣下则必须“有为”。庄子的这一思想还同时影响了法家韩非一派的“元为”观。另一方面,老子与儒家孔子“无为”的差别,则更多地体现在一种治国理念上的“道治”与“德治”截然分殊。  相似文献   

10.
王弼是魏晋时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关于他的哲学思想,研究者论列已多。一些论者把它归纳成几论:“以无为本”的唯心主义本体论;“言不尽意”的唯心主义不可知论;为士族专权制造舆论的“无为论”等等。我认为,这种归纳似尚有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1.
《会真记》全名《西山群仙会真记》,乃唐代道士施肩吾所撰,是内丹修持派中的名著。曾在《旧仙传》中称吕岩之后,有施肩吾撰《会真记》以继之也。该记分二十五篇,乃西山得道仙真“阐扬妙蕴”,演说玄机,发明太上至言。超凡入圣之道“的重要著作”。对后来学道之士的影响极大。现代就其“养生益寿”的论述,综合于后,对有志于丹道修炼者而言,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无为养心张伯端在《悟真外篇》中讲:“心者,神之舍也。心者,众妙之理,而主宰万物。性在乎是,命在手足。若夫学道之士,先须了得这一个字,其余皆后段事矣。”因为从道家身国同构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试谈道教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清静经》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这种体现“道性”的自然、无形、无情、无名,以及“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利而不害”的无为精神,谓之“无为之德”。大力弘扬无为之  相似文献   

13.
先秦思想家普遍认为人应该依据对于真理的认识来行为 ,但对于究竟什么是人应当据以行为的真理 ,不同的思想家则有不同的回答。道家鼻祖老子强调在道本体论上的自然无为 ,认为真理即道 ,据道的行为则是自然无为。然而 ,这恰恰与老子提出这一看法的形式———“言”是相矛盾的。因为言作为辩诘 ,作为表达 ,是人之社会化的表现 ,是一种人文、一种有为。人文有为的“言”与自然无为的“道” ,显然有着本质的差异。因此 ,在“言”与“道”的关系上 ,老子的处境是两难的。本文希望通过对老子重要命题“不言之教”的分析 ,来论述其两难解决之可能 ,…  相似文献   

14.
学者们普遍认为,《淮南子》结构繁复、思想杂驳,且多袭引旧说,鲜有新辞,因此,通常肯定的只是其文献、音义方面的考据价值。本文通过解析《淮南子》对“无为”的使用与阐释,试图表明:如果说先秦诸子学因原创、独特而深刻、精彩,那么以《淮南子》为代表的汉初思想中调和、致用的倾向也值得关注,其思想史意义并不在于标新立异地展示“前人没有说过的”,而在于“综合地传承前人所说的”,在于其对传统的切实的延续。一、通而无为:援儒入道的努力“无为”是先秦儒、道、法各家皆用的概念。概括而言,先秦儒家所说的“无为”偏重于“治之德”,关注的…  相似文献   

15.
先秦时期,道家对领导职责论的贡献最大。道家乃君人南尊之术。道家主张,君主应该“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思想应用到领导职责问题上,就是“俭”,尽量不要做事,不要有作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也就是说,不要做下属份内的事情,这样,方能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主动性。这一思想对于领导者正确认识自己的职责,具有很重要的价值。道理很简单,明确地认识自己不应该做什么,就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应该做什么。遗憾的是,道家的“无为”思想是片面的,沉溺在“无为而无不为”的幻想之中。他们未能清  相似文献   

16.
(原文)我有一腹空谷虚,言之道有又还无,言之无兮不可舍,言之有兮不可居,谷兮谷兮太玄妙,神兮神兮真大道,得之守之不死名,修之炼之神仙号。 (词解)①谷虚——喻元神或性。神常居其谷,喊之则有,觅之则无,故曰谷虚。②道——古代气功家把变化本身看作是绝对的道,道在物质世界里是运动变化的自然规律。③无,有——指空而不见为无,有而见之为有。《悟真篇》:“始于有作无人见,及至无为众始知”、“但见无为为要妙,不知有为是根基。” (释秘)人秉阴阳二气而生身,在物质世界里发生了不断变化过程,是生生不息的,这一切就是“道”在现实本身所具有的现实规律。此自然规律所形成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各有谷虚之神,存之则有,废之  相似文献   

17.
谢晓东 《现代哲学》2022,(1):132-139
“道家自由主义”概念可以通过对道家与自由主义的核心论旨——“无为”与“中立性”——的互证去确立。中立性与至善主义之争是当代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论辩,在此理论背景下,可以对无为予以新阐释。以孔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家支持至善主义,《老子》则反对儒家至善主义。从概念内涵来看,无为蕴涵着中立性原则的几个关键要素。与此同时,我们还反驳了一种观点:无为不过也是至善主义。文末得出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老子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反至善主义者。  相似文献   

18.
《中国宗教》2006,(5):62-62
胡诚林在2006年第2期《中国道教》上发表文章《试谈道教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章认为,大力弘扬无为之德,倡导“无为而无不为”的精神内涵,是当代道教济世利人、服务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的途径与内容之一。无为是有为的基础和前提,“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无为到有为的认知和选择层面。要想有作为、作为好,必须“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弘扬、倡导道教“无为之德”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清心寡欲、为而不争、谦让奉献的无为境界,能引导人心向善,  相似文献   

19.
<正>文浅意深却足为万物之至理的道家“无为”二字,如何从哲学的根本之处、以贯通无碍之心,说个透彻明白?本文拟对“无为”多个层次的内涵进行深入解析,尝试整理出一个“无为”的内涵结构。一、无为而治——循情,不作而为我们先对最广而知之的“无为而治”做点解释。我们知道,“无为而治”经常发生在史上朝代建立之初,府库匮乏、车怠马烦、百姓急需休养生息的时候。此时,为政之要在不扰民、少干涉、无妄为、有所不为。其实,这样简截明白、易知易行的,就是大道。表面看是随顺事物本来的规律,寂然无为,实则是因  相似文献   

20.
《法音》1991,(6)
有为是相,无为是体,这一观念,唐宋以后,广泛地深入在我国佛教界的心目中,毫无疑问似的认为:无为和真如,是相等同的,同一所指的名称。法相宗的百法中,有六无为法: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但因法相宗的衰落,典籍散佚,正义淹没,也沿袭认为六无为法都即是真如。如明代的憨山大师的《百法明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