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历久不衰,影响深远,普遍的社会现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对我国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时常是伴随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产生和发展并受到制约的。同时,它也对各自相应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及各个领域发生影响。宗教信仰德,不但影响教徒的伦理道德观念,同时还规范教徒的社会行为:宗教仪式则维护了宗教活动的基本规范、价值和宗教感情。佛教提倡“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基督教提出“爱国爱教,荣神益人”等等,藉此陶冶教徒的人格,同时也主导着教徒的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2.
“宗教市场论”是为宗教高速扩大势力支招的。它把神灵当作商品,把宗教组织和神职人员当作公司和商人。将信徒和俗众当作需求者.而社会和文化领域则是宗教市场或潜在市场。它发现的“信仰法则”是:一神教最具竞争力。多神教软弱无能;“张力”和“排他性”是宗教得以强大的内驱力,宗教冲突,特别是担当社会冲突的载体,是吸引教徒“委身”最有力的渠道。它把宗教的经济收益定为最高利益。鼓动社会一切领域都应该对宗教开放,自由竞争,蔑视民主宪政。抨击国家主导。属于宗教至上、宗教无政府思潮。其在中国是向依法治国的方针挑战,直接冲击“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国家立法。  相似文献   

3.
宁德市位于福建东部,是一个多宗教地区,目前 主要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四种宗教,宗教团体39个,宗教活动场所1557处,教职人员5050人,教徒人数达22.35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7%。宁德市宗教问题具有历史长、教徒多,情况复杂,管理难度大的特点,是全省以至全国宗教工作的重点地区。因此,作为宗教工作重点地区的宁德市委党校,在党政干部培训中,做好在校学员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和党的宗教政策的教学工作,提高他们做好宗教工作的水平和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取得了一些经验。 一、在…  相似文献   

4.
德意志区域是宗教斗争的重点区域,基督教和本土宗教、天主教和基督新教、教会和政府的斗争错综复杂。在这一背景基础上,分析德国统一前后的宗教生活对于认识德国的教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这需要借助不同时期宗教信仰的成员比例和做礼拜的次数的调查。通过德国的ALLBUS数据库,可以得知,基督新教教徒宗教热忱普遍低于天主教教徒。西部德国信教人数基本没有变化,占人口的80%左右,而东部德国无神论者则占到了70%左右。这体现了不同区域、不同路径的宗教世俗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梁丽萍 《宗教学研究》2005,8(1):118-125
本文借助于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两种方法,对130名宗教徒的宗教皈依过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宗教徒的宗教皈依是一个渐进、单一的过程,并且更具有"内生型皈依"的特征,生活的压力、挫折或生命的危机状态不是促使宗教徒皈依的普遍因素,但功利性的欲求、心灵的空乏以及精神世界的不满足感是潜在涌动的促使教徒皈依宗教的内在张力.不同宗教信仰类别宗教徒的皈依历程具有一定的差异,而不同文化程度宗教徒的皈依历程则具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美国的许多政要宣称美国的建国和立宪是以宗教自由为基础的,或以“宗教国家”自命;我国有些高层人士,也以美国的宗教信仰为榜样,称中国的宗教是“伪宗教”,信仰是“伪信仰”,声讨儒学“有罪”。但也是美国,还有另一种声誉,那就是科学的求实精神,继承欧洲的人文主义传统,以及最近的“新无神论运动”。新无神论并不反对教徒的信仰,但却把宗教作为科学理性审视和研究的对象.揭示它的荒谬和不可盲信.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闻社北京六月二十六日电“超过世界总人口半数以上的信仰各种宗教的教徒,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这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今天上午在世界宗教者和平会议国际理事会第二次大会上所发表的讲话。赵朴初在题为《通过工作和祈祷争取世界和平》的发言中说,环顾全球的现实,世界局势依旧动荡不安。尽管没有发生世界大战,但战争的威胁,特别是核战争的威胁依  相似文献   

8.
一 宗教要走和平发展之路必须强化伦理淡化政治社会的发展无疑必须以经济为基础 ,然而要使发展有序而稳定 ,法律和道德必不可少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还要依靠宗教。当今世界 ,宗教政治化的倾向日趋严重 ,在国际和地区的矛盾冲突之中 ,宗教的因素十分突出。宗教的价值趋向究竟何在 ?它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应当是什么 ?这类问题值得思考和讨论。依笔者之见 ,宗教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趋向主要有两方面 :艺术的和伦理道德的 ,即宗教艺术和宗教伦理。有些宗教徒对此不理解或反感 ,认为这是在淡化削弱宗教 ;有些教徒更可能愤怒、憎恨 ,认为这是在毁灭宗…  相似文献   

9.
“对话”是本世纪最响亮的政治口号之一。早在本世纪初,西方思想界为了摆脱社会危机,开始了各种思想领域的对话。在宗教认识上,西方基督宗教随着宗教学的发展而认识到许多东方宗教观念,尤其是佛教、印度教和中国儒道思想,形成了“与东方对话”的高潮。在20世纪的“对话”氛围中,西方基督宗教率先开始了各种对话。首先,基督宗教强调自身各派的“对话”、“谅解”,从而在其内部形成基督宗教“普世”和“合一”运动。在基督宗教的合一运动影响下,著名新教神学家蒂利希极力主张未来的教会乃是具有“新教特性的天主教会”,即力主新教与…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中国的佛教源自印度。因此,不少中国人便以为印度真像《西游记》中所描述的佛界净土一样,是一个佛教国家。其实不然。印度是个宗教国家不假,但其宗教种类繁多,佛教只是其中之一,而且占的比例相当小。根据2003年的《印度年鉴》,印度99.57%以上的人口信仰宗教,其中印度教徒占82.41%,穆斯林11.67%,基督教徒2.32%,锡克教徒1.99%,佛教徒0.77%,耆那教徒0.41%,另有少部分人信仰祅教、犹太教等。由于锡克教、佛教、耆那教等与印度教有着某种程度上的渊源关系,不少人把它们看作印度教大家庭中的成员,与印度教一起构成印度文化的基石和主体。…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谭·胡尔发表在《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塞拉斯纪念专号”(第15卷第1期)上的一篇吹捧塞拉斯的人道主义的文章。作者说,人道主义者是“反唯灵论者”,他们由于不愿“一笔勾销”“在文化史上起过深入人心的作用的”宗教,因而“面临了把宗教纳入他们的体系的问题”。人道主义者不同于宗教徒之处在于,他们认为“人自身即是价值之所在”,“宗教只不过是对人的生活的价值的忠诚”,在理智已经成熟的今天,人道主义是“宗教的逻辑发展的归结”。人道主义老提出宗教有非科学的“教条主义和出世性”,这是今天的人们不能容忍的;基督教“对普通人的道德尊严、人的手足之情和对慈善与博爱的强调”是人道主义者应该学习的,“如果我们能够成功地渡过当前的危机,不用原子弹彼此炸死的话,我们可能将学会立定脚根……甚至为逐步建立……善的生活而工作。”作者最后叙述了进化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人道主义对人的认识能力的看法,并强调人道主义在实践上成为未来的宗教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儒学与宗教的关系邹昌林儒学与宗教的关系,至今聚讼未果。其关键原因是,利用现行的成型理论,尚无法给中国占主导地位的宗教一个正确的定位。无论是出于对中国文化的高度尊敬而把中国宗教定位为世界宗教的“第三大河系”─—“哲人宗教”,还是就中国文化本身源头的有关...  相似文献   

13.
美国的许多政要宣称美国的建国和立宪是以宗教自由为基础的,或以“宗教国家”自命;我国有些高层人士,也以美国的宗教信仰为榜样,称中国的宗教是“伪宗教”,信仰是“伪信仰”,声讨儒学“有罪”。但也是美国,还有另一种声誉,那就是科学的求实精神,继承欧洲的人文主义传统.以及最近的“新无神论运动”。新无神论并不反对教徒的信仰,但却把宗教作为科学理性审视和研究的对象。揭示它的荒谬和不可盲信.而媒体和文艺作品则多以具象的形式揭示它在社会政治和人生中的消极一面.引人警觉。下文所栽是一部美国纪录影片中对话的汉文编译稿,从中可见美国一般民众对宗教的感受和政治人物的态度.以及“普世文明”的示范——此中的宗教.主要指以基督教为首的亚伯拉罕一神教系统。为适应我国的语境,编译者做了若干调整和压缩。如窥全豹。可见网上原版。  相似文献   

14.
一、《中国宗教》是一本“通行证”,架起了与领导沟通的“桥梁与纽带” 作为从事民族宗教工作十几年的老兵,一路走来,深深体会到民宗工作的“冷、难、弱”,之所以存在这三个字的概括,根本原因还是领导重视不够,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说,领导争取得好,宗教工作才能做得好,如果领导争取得不好,宗教工作开展起来就非常困难.那么如何争取领导呢?方法很多,我个人的体会就是:向领导赠阅《中国宗教》杂志就是一个比较高雅的方法,通过送杂志向领导宣传党的宗教政策,使领导同志对我国现阶段的宗教形势、宗教情况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对宗教工作的重要性有更加深刻的认识.通过送杂志与领导交流宗教工作,使领导知道我们想做的事情,从而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准确的关心与支持.  相似文献   

15.
克什米尔,位于南亚次大陆北部山区,面积21万平方米,是一个战略要地。克什米尔人77%是穆斯林,20%信印度教。1947年“印巴分治”后,该地的归属问题未得到解决。印度教为次大陆土生土长的宗教,而伊斯兰教则为外来宗教。从教义上看,印度教为多神教,伊斯兰教为一神教;印度教相信轮回转世之说,而穆斯林则相信世界末日审判;印度教徒崇拜偶像,穆斯林则反对任何偶像。此外,两个教派法律、习俗、典籍、历法等方面差异甚大。历史上,曾有多次不同的民族和文化来到次大陆,最后大都被同化到印度教文化之中。而伊斯兰教的情况有些不同,它传…  相似文献   

16.
传统宗教·新兴宗教·邪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个月来,随着揭批“法轮大法”、“法轮功”政治斗争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这一非法组织的邪恶本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由于报刊上不断出现与宗教知识相关的内容,而国人一般对宗教所知甚少,因而也时常有人向我们这些专门从事宗教研究的学者“讨教”,希望澄清一些认识。人们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是“法轮功”与宗教的关系问题。按我的理解,这个问题关涉到两方面的思考:如果认定“法轮功”的“邪教”本性,则不宜将它与正当的宗教信仰,特别是与我国的“五大宗教”联系起来,因为它们彼此之间无本质联系;而认定“法轮功”是邪教同时又在逻辑概念…  相似文献   

17.
宗教活动场所是指宗教徒进行宗教活动的固定场所。在我们国家,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是指寺庙、教堂、宫观或简易的宗教活动点。根据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政府和法律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同时保护各教的宗教活动场所。设置一定量的宗教活动场所,是落实宗教政策,保障宗教活动正常化的物质条件。但宗教信仰自由并不等于可以随意开放宗教活动场所,一些地区滥建寺观教堂,宗教与迷信混杂交织,修建小寺小庙热有增无减,这种认识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开放宗教活动场所必须坚持合理的原则,以免一哄而起,一放就乱。具体说来:(1)教徒聚居地原有寺观教堂可以恢复  相似文献   

18.
天主教上海教区于本月十五日在徐家汇天主教堂举行宗教活动,庆祝天主教的传统节日“圣母升天占礼”。在细雨绵绵中,来自各区和附近地区的教徒三千多人,从清晨起就陆续到教堂参加弥撒。教区神职人员为虔敬的教友们举行了隆重的弥撒和各种宗教活动。对远道来的,还从生活服务方面给予关心。广大教徒深为喜悦,体验到宗教政策真正得到了落实,对独  相似文献   

19.
宗教“外衣”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论著中有其特定的内涵。首先,本文界说了马克思、恩格斯宗教“外衣”概念,指出“宗教外衣论”是我国学者对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总结。其次,本文厘清了“宗教外衣论”的理论基础、核心思想及其基本方法,指出宗教外衣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宗教批判上的重要观点。其三,本文将覆蔽社会的宗教外衣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应用“宗教外衣论”对不同类型宗教外衣进行批判的论述。最后,本文阐明了“宗教外衣论”在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中的地位,以及在当代中国坚持“宗教外衣论”基本思想进行宗教治理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的巨大变迁,大学校园中已然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宗教徒群体,这是建国以来高等院校中出现的新现象。文章从当代大学生的内在缺失与宗教的契合两个维度,诠释了当代大学生宗教皈依发生之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