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帝因爱差遣儿子来到世界,在世上传福音给世人,甚至为此付上了生命的代价。基督徒作为基督的跟随者,效法基督,爱神爱人。服务社会这一源于圣经的教导而形成的传统在今天又有什么特色呢?中国教会及其基督徒们又当如何在服务中实践信仰、传递基督神圣之爱?让我们听听以下三位同工的心声。  相似文献   

2.
潘兴旺 《天风》2012,(3):11-12
上帝因爱差遣儿子来到世界,在世上传福音给世人,甚至为此付上了生命的代价。基督徒作为基督的跟随者,效法基督,爱神爱人。服务社会这一源于圣经的教导而形成的传统在今天又有什么特色呢?中国教会及其基督徒们又当如何在服务中实践信仰、传递基督神圣之爱?让我们听听以下三位同工的心声。  相似文献   

3.
《天风》2012,(3):11
编者按:上帝因爱差遗儿子来到世界,在世上传福音给世人,甚至为此付上了生命的代价。基督徒作为基督的跟随者,效法基督,爱神爱人.服务社会这一源于圣经的教导而形成的传统在今天又有什么特色呢?中国教会及其基督徒们又当如何在服务中实践信仰、传递基督神圣之爱?让我们听听以下三位同工的心声.  相似文献   

4.
陈永涛 《天风》2003,(5):38-41
导论: 在中国教会的神学思考中,基督论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基督论与广大信徒的信仰生活密切相关。它不但影响到基督徒对教会论和救恩论的思考,而且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基督徒对世界,对非基督徒的看法。也就是说,不但影响到基督徒的信仰生活的态度,也影响到基督徒的现实生活态度。 今天大多数中国基督徒仍旧接受由传教士所带来的“传统的”或“教义的”基督论。这个基督论建立在“尼西亚信经”和“查尔西敦信经”的基础之上。这个基督论在思想史和教义史上的贡献是巨大的。但是,对今天中国的基督徒来说,这个基督论,似乎很难充分帮助中国教  相似文献   

5.
朱致国 《天风》2005,(7):32-33
当中国教会处在一个更为开放的社会空间中时,我们应该而且更愿意以教会有效地宣讲与更多人群分享基督与所有人分享生命一样,成就和睦。一个处在时代中的中国教会,必然也应该是与人民在一起的教会,无论在何处、何时,这都是来自中国教会的声音,而这一声音也必然成为中国教会及中国基督徒的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6.
何欣 《天风》2002,(2):24-25
自1950年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以来,中国基督徒自觉地与中国人民认同,藉着基督道成肉身,深爱着祖国和人民。中国教会必须将有以告人的福音传至更多的人群,这是我们所肩负的“大使命”。但是对于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国家而言,1500多万基督徒在中国人口中仍是少数,这就要求我们要透过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现状,注重传福音的形式,“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于上帝,在地上平安归于他所喜悦的人”(路2:14)。使基督徒在各自生活和工作的地方通过他们的言行,广传活的“福音”。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发起50周年,这是中国基督徒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喜事,很值得志贺。 一 我们不纠缠历史,但不能忘记历史。以史为鉴,可以明古今,可以知兴替,可以更好地面向未来,开拓未来。 近代中国一度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任人宰割,几乎亡国灭种。不可否认,也不容避讳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本来是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非以役人,乃役于人”的基督教、天主教,却长期被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利用来作为侵略中国的工具,其传入伴随着中华民族的苦难。正如吴耀宗先生所说,这也是基督教的时代悲剧。 近代基督…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基督宗教“自我意识”的逐渐成熟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影响的不断扩大,基督宗教自身作为一种信仰体系、价值体系和思想文化体系对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意义也开始彰显。大体来看,可包括以下五个层面:  第一,基督宗教的原罪观对现代中国人的自我审视具有反省意义。原罪观所具有的自我批判精神和自知之明为现代中国对其传统人性论和人生观加以反思和反省提供了思想武器和价值参照。  第二,基督宗教的拯救观对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具有创价意义。在基督宗教信仰中,人们特别强调基督以自我牺牲来救赎世人的拯救精神,这种精神可…  相似文献   

9.
编者的话     
TianFeng 《天风》2003,(7):1-1
21世纪中国社会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现代化发展时期,作为基督徒我们更应从“马提亚被选”中得到重要的启示,牧者应清淡名利,将工作放在教会中的同时,注重“心意更新”而服侍众人。 在本期的青草地上,许多牧者从他们的牧会经验中。感悟“作主忠心的仆人”的职分,在与弟兄姊妹的共同的服侍中,学会“善待对手、同得赏赐”的功课。无论是教会抑或生活中,有时“换个角度会更美”。此次当国家遭遇非典疫情之际,很多基督徒的见证,无疑,使更多的人群看见中国基督徒身上所发出的基督馨香之气。  相似文献   

10.
肖安平 《天风》2022,(2):30-31
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中国教会也投入到了祖国的这一事业中去,正像各国基督徒为自己的国家独立和发展做贡献一样,我国不少基督徒也用自己的行为将信仰实践于此,他们的价值和贡献是在中国为基督做见证.这使得中国教会进行神学思考富有实际内容,我们从神学上去理解和诠释教会参与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是有神学依据的,并看到教会参与中国...  相似文献   

11.
刘卫 《天风》2006,(17):34-38
本文以处境神学为切入点,阐述了作者对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和神学思想建设的认识。作者作为“文革”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中国青年基督徒认为,今天的青年基督徒在对“三自爱国运动”缺乏亲身体验和感性认识的情况下,除了从历史课本中认识“三自爱国运动”之外,更需要从神学的层面来认识和理解“三自爱国运动”。作者运用处境神学的方法分析了教会史中的一些典型事件,并得出结论认为,“三自爱国运动”的思路与处境神学的思路是一致的,“三自爱国运动”的产生是中国教会神学思想发展的结果,它是中国基督徒面对新处境的新思考,带来的新行动;同时,作者认为,“神学思想建设”作为“三自爱国运动”的延续,是中国教会在二十世纪末和二十一世纪乃至更长的时间内,为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社会而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吴教授《基督宗教与中国大学教育》一书于2003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由作者的18篇相关论文结集而成,分《历史篇》、《师生篇》和《现代篇》三部分,全面地反映了作者近15年中不断推进的研究进程。通读洋洋27万余言,给笔名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有两点:一是作者以客观和平实的学术笔触所映现的中国教会大学百年曲折历程,二是作为中国教会大学主体的华人帅生们复杂心态。教会大学在中国大陆的发生、发展和结束,与中国社会半殖民化的历史相伴随:其过程是曲折的,动因是复杂的。教会大学开办之初衷无一不是为了“化中国”,但结果却是不断地被“中国化”。  相似文献   

13.
(一) “中国基督教的新生,并不只要砍掉帝国主义的大树,它还要建立中国基督徒自治、自养、自传的新教会。” ──吴耀宗 中国教会新的一页,是伴随1950年开展的“三自爱国运动”揭开的;当年的“三自爱国运动”,是伴随中国历史揭开新的一页诞生的。 教会的“三自”原则─—平心而论,早已在它漫长的历史中实践着、并为普世教会所接受。中国教会在1950年开展的三自爱国运动,只不过顺应了普世教会发展的历史,也顺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当中国历史进人到新的里程,上帝给中国教会以新的启示:开展“三自”,让中国的领土上建…  相似文献   

14.
宗教的礼仪节庆是神学理论的外在表现形式,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容。天主教传入中国后,曾经因为中西礼仪的差异而导致两种文化的冲突与碰撞,康熙年间发生的礼仪之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随着历史的发展,基督宗教文化中的礼仪逐渐得到中国基督徒的理解和认可,中国教会也根据社会的进步和本国国情对宗教礼仪进行调整,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教会特色的礼仪形式。本文以中国天主教的老教区湖北磨盘山(位于鄂西北谷城县)为个案,来分析当代中国天主教礼仪的内容和新特点。一、 教徒对基本礼仪的认识和理解1、祈祷祈祷是基督宗教信仰的基本形式,也是…  相似文献   

15.
最美仆人心     
赵秋芬 《天风》2016,(11):8-9
正经文:创18:1-10;可10:45"因为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说到"仆人"一职,现今已不多见。很多人梦想当王子公主,少有人梦想当仆人。但是耶稣却倡导仆人式的服务精神——"非以役人,乃役于人"。他亲自做了仆人领袖的表率,去做仆人服务人——为门徒洗脚,颠覆了人们的观念。想做主人的人,首先要学会做仆人,这正是现今时代所需要的——最美仆人心。  相似文献   

16.
黎新农 《天风》2003,(4):36-43
中国教会正在进行的“神学思想建设”既需要圣经的支持,也需要神学的思考。鉴于教会多从“救赎神学”思考问题,故本文特从圣经出发,对“创造神学”源流作一点探索。希望能从创造神学角度理解神学思想建设,积极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本文所观察和分析的有关“创造”的经文材料,是犹太宗教思想史的宝贵材料,更是基督徒释经和进行神学思考不可或缺的最重要“文本”。而基督宗教思想史上对“创造神学”的反思,则为中国基督徒今日从“创造神学”角度探索“神学思想建设”之路提供助益。本文提供“创造神学”思想“文本”的另一重要目的,是试图从创造神学层面理解“文化”,为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化相适应相融会提供一点神学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7.
现在,中国教会发展的外部条件很好,信徒人数、堂点平稳增长也没有很大的困难。要办好中国教会,主要要看我们自己如何认定目标,加紧努力。我们注重两个方面的要求,而这又是与我国的国情有密切关系的。一是要使我国的基督教更好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海外有些人不大理解这一点,甚至认为我们这样做就没有发出“先知的声音”。请各位记得中国有13亿人口,1600万基督徒只占1%,是很小的少数。在中国历史上并没有什么宗教占统治地位,也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各种宗教能否发展,就取决于它能不能获得社会的理解,同时与社会各界和谐相处。拿基督教来…  相似文献   

18.
《天风》2017,(12)
<正>基督徒以开放、宽容的态度看中国传统节日,便能在生活实践中自由见证信仰怎么过传统节日,是多年来中国基督徒一直谈论的话题,观点不一而足:有人觉得基督徒不该过有祭拜内容的节日;有人觉得传统节日不是宗教,可照常过;有人认为,基督徒可在传统节日中加入信仰内容。基督徒怎样看待传统节日,怎样过节,不是中国教会才遇到的问题,乃是近两千年来基督  相似文献   

19.
汪维藩是当代最重要的中国神学家之一,本文尝试从汪维藩对“中国神学”的理解、汪维藩神学思考的资源、以及汪维藩中国化神学的智慧等三个方面,对其神学中国化的努力作一浅探。笔者认为,在其神学思考中,汪维藩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角度出发,将基督教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模式相连接,但同时又不失以圣经启示和基督教传统作为其中国神学思考的规范。中国神学要成为一门中国学问,就应是“践履之学”,是“效法基督”、以基督为中心的神学。首先,他认为,以圣经为权威、为规范,应该是在中国做神学的不拔根基。其次,他珍视两千年来的基督教传统,将基督教传统看为中国神学思考的源头之一,任何割断教会传统的中国神学,不会有生命力。再次,对他来说,中国神学家还有自己的思想之井,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中国神学必须能让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传统相激相荡,用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去阐释基督教信仰。复次,真正的中国神学必须来自中国基督徒信仰群体和个体的信仰经验。汪维藩神学中国化的智慧可以从他的道成肉身的神学中反映出来。道成肉身是他整个神学的起点,而三一信仰则是他整个神学的基石。他以基督为中心的道成肉身的神学是以上帝和人为两个焦点。在中国神学的戏剧中,既不是上帝的独角戏,也不是人的独角戏,而是上帝与人之间的互动。因此,他的神学或许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以基督为中心的神人共在的神学”。他的神学思考在严肃地对待圣经和传统的同时,又严肃地面对一个不断变迁的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这或许也是今后的中国教会神学工作者在神学中国化的思考中,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陈永涛 《天风》2017,(8):27-27
林荣洪所说的第三种模式是基督成全中国文化模式。这个模式的提倡者认为,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是成全而不是废弃。民国时期的大多数基督徒知识分子都是采取这个立场去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的。耶稣曾说,他来不是要废掉律法和先知,而是要成全。同样,使用此种模式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关系的基督徒相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