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文化,已为学术界所公认。具体而言,有“明(床电)荣西始祖”说,以天台山为日本茶道的发祥地;有“圆尔辨圆、南浦昭明始祖说”,尊余杭径山(径山茶宴)为其起源地。此二说较为普遍。另外还有以中国明代朱权的《茶谱》为茶道的起源,以及陆羽《茶经》提供了日本茶道精神之原型的说法等。  相似文献   

2.
茶禅一味     
古来素有“茶禅一味”之说。茶禅一味,是人间难得的境界,多少人一生向往的境界。茶禅始于中国,发扬光大干日本。“茶禅一味”被视为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3.
编余旁注《茶禅同一味》是日本茶道鼻祖千宗旦关于茶禅的重要著作,书为后人刊行干文政十一年(1828)。宗旦淡泊名利,亦淡泊茶事。尝言:“茶本从禅故,更无其他路。吾平生所言古人茶话,以为指月,当亲自领悟茶事方可。”宗旦传有茶歌曰:茶道无字,以口相传,以目相传,以心相传。伊藤古鉴,日本当代高僧,茶禅泰斗,有《茶和禅》等名著传世  相似文献   

4.
台湾地区的许多茶人,在国外的茶艺跟前,往往表现出极度的自卑及低落。尤其是面对日本茶道或韩国茶礼时,我们的许多茶艺专家却找不到阐述中国茶艺的话题。的确,人家的茶道和茶礼都有着属于非常规范、统一的体系,而且也确能激发引以自豪之神游。反观我们的中国茶艺,只是显得那么松散且自由随意,似乎失去根源而没有着力点。我什1的茶人就往往因而否定了自己的现状。更有一些台湾地区或大陆的茶人,对“茶艺”一名早已自觉有名不正面不顺之感,提倡“正名运动”,要将茶艺改回“茶道”,从古服古礼中找到中国茶人的尊严。有些茶艺专家学…  相似文献   

5.
佛手茶     
以前我也喝茶,红茶、绿茶、花茶都分得出来,而且知道好坏。甚至还有机缘看到陆羽的《茶经》,在云南看到古老的茶树王,在杭州看到龙井茶树和茶垅,连同龙井寺旁古人专一用来泡茶的龙井泉,连同工人炮制茶叶的整个过程。甚至还听到很多关于茶的故事,和茶人们谈茶道,观赏茶艺表演。最玄的要算把禅和茶弄在一起的佛门中人了。他们说禅中有茶,茶中有禅,习禅如品茶,品茶如习禅,大家都这么说,玄玄乎乎的,至于茶中怎么个禅味,禅中怎么个茶味,我至今没有听到,也没有看到,更没有体味到。禅门大德的开示中又很鲜将禅茶并讲,所以至今我的心里也还是二二乎…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 应文化部的邀请,日本茶道里千家第一百次友好访华团(第9回里千家青年之船)一行350人来华访问,并于6月2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茶会,中国佛学院等单位设立专门茶席参加茶道表演,受到了与会者的好评。  800年前日本留学僧荣西禅师把茶从中国带到了日本。其后,日本茶道始祖千利休(1522—1591)以禅宗思想为背景,将其作为日本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文化体系加以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日本茶道。几百年来,茶道在日本不断发展,对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及精神世界有着重要影响,甚至被称为是“日本的心”。同时,“和敬清寂”这一茶道…  相似文献   

7.
(原文)我有一腹空谷虚,言之道有又还无,言之无兮不可舍,言之有兮不可居,谷兮谷兮太玄妙,神兮神兮真大道,得之守之不死名,修之炼之神仙号。 (词解)①谷虚——喻元神或性。神常居其谷,喊之则有,觅之则无,故曰谷虚。②道——古代气功家把变化本身看作是绝对的道,道在物质世界里是运动变化的自然规律。③无,有——指空而不见为无,有而见之为有。《悟真篇》:“始于有作无人见,及至无为众始知”、“但见无为为要妙,不知有为是根基。” (释秘)人秉阴阳二气而生身,在物质世界里发生了不断变化过程,是生生不息的,这一切就是“道”在现实本身所具有的现实规律。此自然规律所形成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各有谷虚之神,存之则有,废之  相似文献   

8.
正吃茶喝茶品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当我们细细品啜一杯清香的茶时,似乎也品味出中华文化的厚重和广博。道教与茶文化渊源深厚,以下对此作一探求。一、"茶""道"相辅(一)道以茶为佐——茶的自然功用与宗教功用茶之性,益于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陆羽:《茶经》)作为历史悠久的饮品,茶最早的功能就是药,这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可以得到证实。除了解毒,茶还别有养生特效,"茶叶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  相似文献   

9.
屈原没有美学著作传世,也没有系统的美学理论,但是,屈原不仅是一个热情的诗人,还是一个冷静的哲人,是一个理性主义者,许多既成的事实,历史留下的传说,都要经过他自己的理性加以思考,然后决定取舍扬弃。大胆怀疑,大胆探索,追求真理,热爱真理。爱美,追求美,古今中外像他那样为“求美”而殉身的人实在不多。 首先,屈原是主张情感宣泄的。他在《惜诵》中说:“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在《思美人》中说:“申旦以舒中情兮,志沉菀而莫达。”在《离骚》中说:“怀  相似文献   

10.
人们喜爱饮茶,这不仅是一种待客之道,也是一种艺术享受。因为煮茶的习惯、方法和使用的茶具的不同,在民间从泡茶到饮茶甚至形成了各样格式化的方法。特别是东邻日本,自从我国传去茶种、煮茶方法之后,发展成今日的茶道,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并产生了各种流派。在日本后世茶道有“茶禅一味”的说法,原来考之历史,饮茶的风气首先是流  相似文献   

11.
老子养生思想新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老子养生思想的宇宙观基础作为道家的创始人和道教的祖师 ,老子通过他的《道德经》提供了一种以“道”为核心的道家思想体系。老子认为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道”产生的 ,并且是按照“道”的规律运动变化的。那么什么是“道”呢 ?老子说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道德经一章》)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吾强为之名曰大。 (《道德经二十五章》)在老子看来 ,真正的“道”是不可以言说的 ,它在天…  相似文献   

12.
序言马赫是一位在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各方面都颇有造诣的科学家。作为物理学家,他在音响学和光学领域的研究是具有开创性的,“马赫数”象征着他的功绩。但是他不是一个仅仅以实验研究和数理分析为满足的人,他还展开了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相融合的科学论。马赫认为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自然科学家,而不是哲学家。他说:“不存在马赫哲学,至多不过存在自然科学方法论和认识心理学。这两者和所有科学理论一样,它们是哲学的、不完全的尝试。对于在这之外渗进外在的附加物而编造出来的哲学,我概不负责”(马赫《认识和谬误》序文原注2)。在《力学史》的序言中他则说:“在我的著作里,大家可以  相似文献   

13.
茶道     
《法音》1981,(3)
茶道是日本民族通过饮茶方式进行和平、友好交往的一种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里千家”是日本最大的全国性茶道组织,千宗室是“里千家”第十五代家元。根据史料记载,在我国宋朝时期,日本荣西禅师来中国参学,携带茶子回日本种植,写成《吃茶养生记》,认为“茶能养心脏,心脏治则四脏自平”,“茶能除睡眠,修道人可吃”,把喝茶同  相似文献   

14.
梁发 《中国道教》2011,(6):18-19
在道家哲学中,道有体用.道体就是宇宙的本原,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从其“用”看,道就是法则秩序,能够顺应天地秩序而行的,那就是“常道”,所以能“周行而不殆”.因此《老子》首章就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第21章具体地描述了道的面貌: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宋儒对“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一句,用“心地光明”作为注脚,充分显露出“道”的玄妙性与真确性.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心理健康的人?对此,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有的说,“没有症状就是心理健康”;有的说,“良好的习惯多于不良的习惯就是心理健康”;也有的人说,“个人的行为能为社会所接受就是心理健康”;还有人说,“心境快乐就是心理健康”。存在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集心理健康理论之大成,提出心理学应着力研究最健康人的培养。他提出了近20条  相似文献   

16.
世界万物的命运,不少时候是“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人之不幸,可能会带来有幸,自己有幸,可能也会带给别人不幸。“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祸同门,利害为邻,因而“塞翁失马”的故事所说明的“祸福相依”的道理是深刻的。古人所说的“李以苦存。井以甘竭”也深含着“安危相易,祸  相似文献   

17.
一、道之义 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开宗明义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第二十五章中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  相似文献   

18.
张琳 《佛教文化》1994,(6):45-47
一、日本茶道简史 日本人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大陆传过去的。据日本有关文献记载,圣武天皇时的天平元年(公元1729)就曾举行过“行茶之仪”。 盛唐时,日本曾派遣了遣唐使和留学僧人来中国学习。这些遣唐使和留学僧人在回国时将中国的茶和饮茶的习惯带回了日本。在唐朝,中国已有了饮茶的习惯。  相似文献   

19.
<正> 一、性命观“性”与“命”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两个传统概念,是立足于人文主义用以阐释天人关系、人伦关系的两个基本范畴。但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对这两个范畴运用的重点,以及对它们的内涵和外延的说明,是各不相同的,以宋学为例,有张载等人所作的唯物主义解释,也有如周敦颐、朱熹等人所作的唯心主义解释。声称自己“一尊宋儒”的曾国藩,没有继承张载的唯物主义传统,而把包孕在“性、命”中的唯心主义和伦常思想接受了过来。何谓性?曾国藩说:“性不虚悬,丽乎吾身而右宰”,“真与精相凝,而性即富于肢体之中”。(《曾国藩全集》第133—134页。下简称《全集》)他的“真与精相凝”,实是同敦颐《太极图说》“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的简缩。他把“性”与“无极”、“两仪”、“五行”这些东西紧紧联系在一起,认定“性”是这些东西演化的结果。至于“命”,曾国藩说得更清楚:“命非外铄,原乎太极以成名。”他认为,“命”是主宰一切的,“功名富贵,悉由命定”(《全集》,第92页),甚至“洋人之患,此无所为,实非一足一手所能补救”(《候选训导计棠禀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只要稍有点文化常识的人都知道“茶禅一味”。 三毛有这样一段话:“阿拉伯人饮茶必饮三道。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微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