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日佛教界有着源远流长的友好往来,赵朴初会长更将佛教比喻成联结中、韩。日三国人民的黄金纽带。公元六七世纪,日本派遣遣隋使、遣唐使和众多留学僧来华学习中国文化,并由他们将中国大乘佛教和儒家文化传回日本,并逐步熔铸成日本的民族文化。到了近代,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又开始向西方国家学习,在科技方面取得了领先的地位,在佛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世界学术界所瞩目。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赴日留学者不少,其中就有不少人学的是佛教学。而与此同时,有一位日本的僧人自愿来中国留学,并在河北赵县柏林寺修持达6年之久,成为当代中日佛教友好交流中的一段佳话。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文化》对他做了专访,本刊特予转载,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法音》1986,(4)
佛学作为一种学问来研究,始于欧美,迄今有百余年的历史。日本的佛教学者自明治维新(1868年)以来,积极地吸收西方研究佛学的方法和观点,对佛教的历史和教义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佛学研究被列为日本的科研事业之一,在政府的大力资助下,培养了一大批研究佛学的专门人材,成立了许多研究机构,出版各种学术刊物和专著,成绩十分显著。在历史上,中国佛教对日本佛教的成立和发展有过重要影响,中国的许多名山大寺被认为是日本佛教各宗派的祖庭。因此,日本学者对中国佛教的研究一直颇为重视。最近,笔者访问了日本著名中国佛教史专家横超慧日博士,请他谈谈日本学者研究中国佛教的情况。现将博士的谈话整理成文,献给《法音》的读者。  相似文献   

3.
《法音》1986,(6)
本刊讯中国佛学院派往日本京都佛教大学深造的四名学僧,已于10月11日回到北京。这四名学僧是1983年8月应日本净土宗的邀请赴日留学的。三年来,在日本净土宗和佛教大学的关怀培养下,他们在学业上(包括佛学和日语)有一定的进步,为今后从事佛学研究和教务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现在,他们四人已经分别在中国协佛教会和中国佛学院工作。  相似文献   

4.
惟善 《中国宗教》2006,(7):62-62
惟善在2006年第2期《世界宗教文化》上发表文章《当代中国佛教留学僧运动——以斯里兰卡国留学僧为例》。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大陆掀起出国留学的热潮,中国佛教界也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僧人出国留学潮。斯里兰卡是亚洲的佛教留学中心,为中国培养了不少佛教优秀人才。作者是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佛学博士,主要从历史的角度,介绍了当代在斯里兰卡的中国学僧的留学情况。主要包括7个方面:留学僧的类别、学校的选择、留学生活、所学的课程、留学僧的数目和名单、留学僧在斯里兰卡的影响、留学僧的去向和留学僧的收获。  相似文献   

5.
正狄楚青(1873-1941)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意义上典型的文人,他早年中举,又曾留学日本。擅诗文、书画;尤其是创办与成功经营《时报》和有正书局,而在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业领域有着巨大影响与贡献。他又是一位著名的佛教居士,首开风气,创办中国第一份佛教报刊《佛学丛报》,并积极推动与促成华严大学、宋版碛砂藏印行等佛教文教事业的发展。但是目前学界与教界对于狄楚青的学佛经历、佛教观与他在佛教方面的贡献等方面,仍有一些不明确之处。笔者已另有文论及狄楚青创办《佛学丛报》及其对佛教的贡献,本文  相似文献   

6.
《法音》1983,(5)
中国佛学院派出本科学生德宗、定基、圆辉、隆藏四人,前往日本京都佛教大学学习,已于七月二十六日离京赴日。这是日本净土宗继一九八一年接受中国佛学院派出的传印法师和姚长寿居士两名进修人员之后,再次接纳中国佛学院派遣的四名留学生,也是中国佛学院成立以来第一次派出的正式留学生。这批留学生将在佛教大学主修佛学和日语课程,学期四年,留学期间的膳宿等费用均由日本净土宗资助。  相似文献   

7.
在佛教典籍里,《大乘起信论》是一部与中国佛学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论书,也是近、现代佛学研究中争议最大的一部论书。中国和日本的佛教学者都曾对它的真伪及其在佛教史上的地位与作用等问题,发表过不少不同的意见。直至今天,这些问题仍然没有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因此,对《起信论》作进一步的研究,仍然有其必要。这里仅对这部论的基本思想,关于真伪问题的讨论,以及它在佛教史上的地位与作用等等,作一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法音》2016,(8)
正本刊讯8月2日,日本佛教大学松田和信教授访问中国佛教协会,受到宗性副会长、刘威秘书长的热情接待。宗性副会长对松田教授的来访表示欢迎,对佛教大学在中国佛教教育考察团在日期间给予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他说,日本佛教大学与中国佛教界来往密切,特别是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方面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他指出,日本的佛教教育、佛学  相似文献   

9.
李贺敏 《法音》2004,(8):41-43
7月8日至10日,日本净土宗宗务总长、日中友好净土宗协会会长水谷幸正先生一行3人应中国佛教协会邀请来华访问。在京期间,水谷先生拜访了中国佛教协会,到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与佛教学者进行座谈,并在中国佛学院做了佛学演讲。一日本净土宗由法然上人创立,是日本佛教五大宗派之一,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方立天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佛学研究专家,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佛教与传统文化关系诸方面有独到的研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宗教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在纪念中国佛教二千年之际,我们走访了方立天先生。他就自己与中国佛学研究的不解之缘及其经验体会娓...  相似文献   

11.
2006年10月16日至10月18日,“佛学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及东湖碧波宾馆召开。这次会议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发起主办,中国佛学及佛教艺术研究中心承办,黄梅四祖寺友情赞助。本次大会有来自印度、日本、韩国、德国、波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与中国、港台地区50多位佛学专家撰文参会。大会收到学术论文50余篇。与会学者站在新世纪的高度,围绕着“佛学百年”这个主题各抒己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佛教文化的交流始终占着主导地位,推动和促进了中日关系的发展。从南朝以来,日本一些佛教大师和僧侣陆续来到中国,学习佛经,并把中国的佛教经典带回日本进行传播。到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出现了高潮,大批日本僧人、留学生入唐求法、求学,一些中国高僧也曾东渡日本传播佛教文化,从而促进了中日之间各方面的交往和联系。隋唐以后,由于中日双方在佛教文化上都已建立和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大批佛教经典  相似文献   

13.
佛教发生在印度,但发展却是在中国。因为佛教传到中国后,与时俱进,逐渐形成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佛教理论。到了隋唐时期,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理论,发展到了极盛,形成了各宗林立、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要研究中国佛学思想,首先必须重点研究隋唐佛学思想,这是迄今为止所有佛教学所达成的共识。  相似文献   

14.
1976年以来,中国佛教学术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现就中国佛教研究的基本状况、新的进展和特点概述如下。一、中国佛教研究的基本状况中国佛教是一门具体学科,也是一门交叉学科。它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若干学科互相渗透,密切联系。十多年来,广大学术工作者关于中国佛教的研究成果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出版了一系列的专著、论文集和资料书。1、专著方面:有关中国佛教通史的有吕澄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1979)、任继愈主编的《中国佛教史》第一、二卷(1981—1985)。  相似文献   

15.
龚隽 《中国哲学史》2013,(1):109-120
印顺法师对现代汉语佛学研究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他在佛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至今在汉语学界也是罕有匹敌的。近代以来,佛教学界对他的佛学观念和思想都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也引发了一些争论,可谓法海微波。个人以为,对印顺佛教思想的解读不仅要从佛教思想的内部义理与  相似文献   

16.
<正>唐代是中国佛教宗派大发展的时期,形成了法相宗、华严宗、密教、禅宗、净土宗等各个宗派。西明寺和其中的一些宗派有着极深的渊源,众多日本留学僧在西明寺学习,受到这些宗派影响,回国后著书立说,开宗立派,推动日本佛教新一轮的发展。引言唐代长安城是中国佛教的中心,而以长安为中心的中国化佛教体系形成,辐射至日本、韩国,最终形成了大乘佛教为主体的文化圈。  相似文献   

17.
梁漱溟是20世纪的思想家,也是在佛教信仰和佛学造诣方面的大师。梁漱溟在青年和晚年时代都有过长期的佛教修持经历。在他的著作中也表现了丰富的佛学理论,而且以西方哲学来解释古老的唯识学。  相似文献   

18.
吴平 《法音》2001,(11):30-35
民国时期的上海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佛教文化也不例外。上海佛教的对外交流始于20世纪初,大多以参访、游学、考察、留学等形式出现。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这种交流的形式逐渐多样化,次数愈加频繁,交往的人数逐步扩大。一些去日本学习佛法的留学僧,回国后大多在上海弘法。一些留学日本的学者,回国后常寓居上海译著佛学著作。一些去其他国家留学的僧人,也大多是从上海出发的,他们学成回国后,有的就在上海弘法。此外,国外僧人、佛教学者的来访,也给上海佛教界带来了新鲜的气息。总之,上海佛教界与各国佛教界的互访、交流…  相似文献   

19.
出洋留学是中国宗教和教育的关键词。古代中国,出国留学的主角是佛教界的僧人。从4世纪起,中国佛教僧人怀着求取真谛的愿望,踏上了到西天佛国印度等地取经的漫漫之路,写下了中国留学史上一幕幕感人的悲壮历史故事。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在中国大陆掀起出国留学的热潮,中国佛教界的僧人也感受到这一潮流的涌动。他们放眼世界,参学佛乘,再次重走古人曾经走过的道路,续写了中国佛教留学僧史上的新篇章。今天,中国学僧出国留学已经不仅仅是为佛教教育的自主选择,更是一种配合国家的“科教兴国”、“振兴中华”的发展战略,是国家改革开放的现实需要。本刊特约已在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获得佛学博士学位的惟善法师撰写专文,介绍这方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正本刊讯2019年5月25日,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佛学研究》编辑部主办的"致知力行继往开来"——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佛教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举行。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研讨会缅怀了70年来新中国佛教界前辈的功绩,梳理总结了70年来中国佛教实践经验,展望了中国佛教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