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悲剧"一词来源自西方,自这个概念进入中国后,就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讨论。将中国元代著名的戏剧作品《窦娥冤》与古希腊著名作品《俄狄浦斯王》相比较,能从悲剧题材、悲剧人物及悲剧技巧等方面,管窥中西古典悲剧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古希腊作为西方悲剧的发祥地,曾涌现出了数位著名的悲剧家,产生了大量优秀的悲剧作品,在西方悲剧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古希腊悲剧的成就取得,和古希腊的精神文化密切相关。在古希腊民主、法治、理性、自由、乐观等精神的指引下,古希腊悲剧获得了空前的繁荣。  相似文献   

3.
巴尔蒂斯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他的作品既有西方古典油画的优雅,也不失当前时代的特性,并成功在多元化艺术风格的世界画坛里备受瞩目。他一生钟情于东方艺术,并结合东方艺术精神和西方绘画技巧形成了独具个人风格的绘画语言。通过对巴尔蒂斯画作的分析和相关书籍的阅读,从其作品的构成特征、绘画精神、中西融合的角度来谈东方情结对巴尔蒂斯绘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潘天寿是我国著名的画家,他的作品苍劲有力、意味深远。在西方思潮严重影响下,他仍然坚持传统的作画理念,对继承和发展民族绘画充满了信心。坚持传统的绘画方式,坚持独特的绘画风格,注重作品的精神内涵,潘天寿思想不仅促使浙派人物画形成了其独特的绘画特点,还催生出了中西结合的新绘画方式,更为重要的是,潘天寿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推动了浙派人物画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作为先锋时期的代表作家,余华以冷漠叙述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但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往往被忽视,并且一直没有走出以男性为中心的叙述视角。余华的创作具有强烈的先锋性。他用冷峻的笔触直指现实,并在后期创作中融入深厚的悲悯情怀。余华作品中的女性悲剧主要表现为性别暴力下的悲剧、苦难深渊下的悲剧和性格扭曲下的悲剧三个层面。而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儒家思想以及作家自身层面三个方面追溯余华作品中女性悲剧背后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6.
林萌 《美与时代》2014,(4):124-124
在《悲剧的诞生》里,尼采通过对日神精神、酒神精神的二元冲动及其在悲剧里的融合的探讨,发展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悲剧观。这种悲剧观是尼采整个思想体系重要的基础理论。尼采批判了苏格拉底的思想,并认为真正的悲剧到了苏格拉底影响下的欧里庇得斯便消亡了。而对于悲剧重生的渴求中,尼采将他的悲剧观升华到了更高的层次上。  相似文献   

7.
《孔雀东南飞》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悲剧史上的有力之作,将故事情节、对话、人物性格等通过数百字进行简洁铺展,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焦刘二人的爱情悲剧,令人动容。运用黑格尔的悲剧冲突理论,分析兰芝结局的悲剧性,解析作品背后人物悲惨命运的必然性,进一步挖掘该作品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文学理论早期杰出代表,他总结了古希腊悲剧艺术创作经验,并在《诗学》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悲剧理论。亚里士多德开启了西方悲剧理论的先河,对后世美学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将其运用到中国悲剧作品的分析能极大地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9.
赵无极是近代融合中西的画家中集大成者之一,他的绘画作品包含了西方油画的直观性和中国水墨画的趣味性。在他的抽象作品中,我们既能够明显地感受到西方绘画图式中浓烈的色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又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审美中不可或缺的意境美。在强调"中西融合"和"油画民族化"的大背景下,赵无极通过自身对于绘画的独特理解,让中西方融合的作品在绘画语言和思想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0.
林风眠与潘天寿二人是我国重要的艺术教育家,林风眠走向了"中西融合"之路,潘天寿则选择用传统创新来宏扬民族文化与精神,两者都具有典型的学术精神与使命感,回应着时代的命题。与林风眠融合中西艺术以产生一种新的艺术相反,潘天寿则极力强调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林风眠是将中西绘画放在一个对等的位置来谈融合;而潘天寿则坚持走民族绘画之路,在以本民族绘画为主体的情况下谈从西方绘画中获得滋养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当代作家李佩甫在其作品《城的灯》《生命册》中述说了"乡下人进城"的辛酸,以及在身份蜕变过程中上演的一出出悲剧,表现出深切的人道主义关怀和直面现实的现实主义精神。作家以敢于担当的气魄,勾勒出从农村进入城市中的中原人身份蜕变过程中面临的精神上的苦难,在忧伤而又温情的叙事中,传达出社会的主导型渴望。  相似文献   

12.
观看高茜作品,每每都有不同感受,通过分析作品了解画家创作背景,给自己更多体悟,与此同时,也对当代中西绘画融合发展现状情况进行了解。  相似文献   

13.
古希腊是一个悲剧繁荣的时代,这时期诞生的许多伟大作品成了西方悲剧理论研究的基石,除了采用"命运"这一亘古不变的主题外,它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古希腊的悲剧诗人们通过特有的性格描写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而这也是希腊悲剧至今仍旧魅力不减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米勒的绘画精神体现在他对传统绘画艺术的深刻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不断深入发掘与探索,并且使之发扬光大。他在不懈的努力下,终成大器,成为代表西方田园绘画风格的艺术巨匠。米勒油画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有着强大的精神内核,通过他的画笔被塑造成为具有普遍的典型意义的平民形象的代表。米勒在他生命的旅程中,经历了太多常人无法想象的艰难和困苦,例如亡妻及丧子等,这些巨大的人生悲剧并没有击败他,反而磨砺了他的强大意志,促使他对生命有了全新的认识。经历过人生痛苦的米勒,不但坚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且形成了属于他个人的独树一帜的绘画表现语言和风格,更为重要的是他的精神世界也在不断升华,春雨润物般地把自己的信仰自然融入到绘画作品中,进而体现了绘画精神和伟大信仰。  相似文献   

15.
方东美阐发中国哲学之精神,是以整体的西方哲学为对照,在中西交融的世界宏观文化背景下对中国哲学的一次整体透视。他从形而上学的层面来把握中西哲学的精神,并从中西形而上学的比较中将中国哲学界定为"内在超越"型态。他认为,中国哲学的根本精神就在于圆融和谐的精神,即所谓"广大和谐之道",他以此作为对西方"二元对立"思想的超胜之道。同时,他从机体形上学的观点,将原始儒家、原始道家、大乘佛学和新儒家看作中国哲学精神的共同代表。要之,方东美对中国哲学精神的探讨,确是别开生面,但又难免其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医学专业精神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由于历史和社会文化的差异,中西方对医学专业精神有着不同的理解。在中西不同语境下,分析了“Profession”和“Professionalism”这两个核心概念的涵义,并从中西对比的视角,对中西方医学专业精神所面临的几个共同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包括医学专业核心道德价值观念、利益冲突、行业自治等。在此基础之上,还对我国医学专业精神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安国梁 《美与时代》2006,1(3):27-30
剧本用“思想感知化”技巧,挖掘麦克白潜意识中的权力欲望,从而赋予主人公的悲剧以真实的时代内容,剧作由此成为区别于古希腊悲剧的近代悲剧。麦克白夫人在权力角逐中被现实的鲜血所压倒,她女性的柔弱一面使她最终精神崩溃,含恨而死。  相似文献   

18.
喜剧的美学品质在于:喜剧与悲剧是异体同源的艺术体裁,它们的精神是人类生命的内省意识,喜剧的“笑”与悲剧的“泪”相反相成,互相融会,喜剧的笑隐含着伟大的悲剧精神。喜剧产生于社会的民主意识,这种意识是人类生命追求平等、自由和爱的精神,放弃这一点,就等于放弃了喜剧的灵魂。  相似文献   

19.
专写遭受不幸的悲剧也曾遭受不幸。在“四人帮”横行时期,悲剧被扣上“资产阶级”、“修正主义”的帽子,成为令人却步、无敢问津的“禁区”。粉碎“四人帮”之后不久,一批揭露“四人帮”给人民造成灾难的悲剧作品,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怒放于百花坛上,迎风招展,引人注目。有人赞成和欢迎,有人疑虑甚至非难。于是引起了关于悲剧问题的讨论。一年多来,各地报刊陆续发表文章,一些文艺单位和有关部门专门召开讨论会,探索了悲剧的一般问题和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问题。现将主要问题的主要论点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通过对利玛窦的最后一部道德伦理著作《畸人十篇》的介绍与分析,揭示其中蕴含的西方人文主义精神渊源,并探讨400年前利氏等西方传教士如何以人文主义者的视角审视和理解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并以西学比附儒学,通过他们的中文作品将西方古典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客观上开创了中西两大异质文化深层交流之先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