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20年来,可以看到有关因果性的问题、分析和理论在迅猛地复兴。实际上,象其他许多重要的哲学问题一样,因果性问题也包括一连串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分为两部分:1.)因果的本体论问题,即什么是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什么东西的关系(事物、性质、状态、事件、精神客体);因果联系的特征是什么:在什么范围内因果联系是真实的;是否存在因果律;因果性与随机性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等等。2.)因果性的方法论问题,即:因果联系的标志以及标准是什么:我们怎样认识因果的链条,又  相似文献   

2.
作者在论文的开头对休谟和倾向主义关于因果性的说明进行了比照。但是,作者并不认为倾向主义说明与休谟的说明是截然对立的,而认为倾向主义是对休谟的形而上学的超越。倾向主义力图将因果概念加以延展,使之具有更广泛和更丰富的适用性。为了这一目标,倾向主义否弃了意向性概念、心物对立以及独立的物理事物,等等。作者试图通过提出诚概念来将各种不同的倾向主义观点联系起来,并对倾向主义中的某些重要概念做出阐述。在作者看来,如果他的观点可以成立的话,那么实在就是一个由"诚"形成的整体,而物理主义和二元论则是将当今实在的某些方面加以绝对化的表现形式。作者认为,面对经验科学新理论的发展,传统的因果性和意向性概念需要修正,因此,诚的视角会产生一种新的自然主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心灵因果排除的哲学背景下探讨和研究上向因果性和下向因果性的存在问题。一般认为,上向因果性与下向因果性对于人类的认知和道德等方面的能动性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而心灵因果排除论证是当前心灵哲学中最广泛争议的课题之一。我国学者钟磊近期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认为上向因果性以及下向因果性是否存在依赖于具体的因果理论。本文检验并批评了钟磊给出的相关论证,并争辩说在所有三种不同的因果理论框架下,上向因果性都存在,而下向因果性都可能存在。这些结果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心灵因果排除问题及其平行主义解决方案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物医学统计技术依据经验因果性与机制因果性,经验因果性作为使用统计技术的信念,机制因果性则表现为一种动态进程。使用统计技术表征因果机制的局限是群体的未知背景要素问题。群体的未知背景要素在数量上过于庞大,在属性上也无法完全获知。表征因果机制的关键点是以因果路径分析克服未知背景要素的困难,以概率统计表征不同因果路径的效应。统计技术运用相关性概念替代因果性的理念。以超重与高血压之间的因果关系为例进行分析,反事实条件模型表征了两者之间的因果路径。统计技术分析的因果关系在基因科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5.
<正>长久以来,因果性被认为是哲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在逻辑实证主义流行时期,这一问题被相对忽视,而在20世纪后期的哲学中,对它的研究兴趣又再次兴起。因果性近年来已成为语义学、心灵哲学、认识论以及科学哲学等研究领域的核心话题。唐奈兰、克里普克和普特南的工作使因果联系成为说明指称与意谓的不可或缺的部分,这反过来又推动了德雷斯克、福多等人关于信息和内容的因果理论的产生;葛梯尔问题的研究则导致了戈德曼和普兰廷加等人的因果知识理论的复兴。同时,概率理论、非单调逻辑、人工智能等形式科学的发展,使得对因果性进行精密的形而上研究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正骆长捷著《休谟的因果性理论研究:基于"新休谟争论"的批判与反思》一书于2016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从当代"新休谟争论"入手,重点探讨了关于休谟因果性理论的三种解释模式:规则性理论、因果实在论和因果准实在论,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论战。为澄清论战中的疑点,作者着手处理了休谟因果性理论中的几个疑难:休谟的因果必然性概念及其含义;休谟理论中的"意义张力"问题;休谟的自然信念理论解读;对休谟的怀疑主义与自然主义之间  相似文献   

7.
因果性是客观世界多种事物普遍的相互依存的一种形式。通过客观存在的因果制约,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现象保持其固有的秩序。人类个体认识客观世界,有赖于对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了解;科学的认识的一个任务,是揭示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皮亚杰区分出儿童关于因果的看法的十七种类型,标志其因果性慨念的演进。他认为最初的因果性是充满主观的成分的,5、6岁以下的儿童常把心理或生物类型的一般关系  相似文献   

8.
因果联系是事物之间的一种本质联系。依据科学发展史,尤其是现代科学所揭出的现实世界多种多样的因果联系,以及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形式,至少可将它区分为三大类。 (一)单向因果性。把原因和结果都当作无内在结构的质点来考察,两者之间的联  相似文献   

9.
自2003年伍德沃德提出系统的介入主义因果理论以来,许多非还原物理主义者企图运用该理论解决金在权的排斥问题,为心灵因果性辩护。然而,鲍姆加特纳质疑道,心物随附性和介入主义因果理论的前提相冲突,此冲突恰恰否定心灵因果性。伍德沃德作出回应,指出麦克没有区分因果依赖和非因果依赖关系(包含随附关系),并针对后者提出了新的因果定义,从而维护心灵因果性。作者针对该回应,阐明伍德沃德的新方案不适用于随附性,解决排斥问题还需另寻他法。  相似文献   

10.
心理因果性是个体主义和反个体主义争论的问题之一。福多坚持心理学个体主义,主张心理因果性随附于大脑因果性,心理状态在类型上是个体化的。本文认为,福多个体主义论证的前提是不成立的,心理因果性观念不同于物理因果性观念,心理因果性并不完全依赖于大脑因果性,它还受到个体-环境交互活动,以及进化历史的影响。本文提出心理学中的因果性观念不是一个有关属性或实在的描述,而是一个解释类,它可以用非个体主义方式处理而实现个体化。  相似文献   

11.
突现与因果     
系统的突现性质是否具有下向因果性或下向因果力,是正确理解突现的一个关键问题。有一些哲学家主张修改现行的因果理论并返回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论,使它能容纳或说明下向因果。这不是一个合适的进路。现代哲学的因果理论主要有条件因果和作用因果两个学派,如果对这两个理论做一个统一的整合探索,将INUS条件因概念与当代因果力和因果过程概念联系起来,就能为描述下向因果提供一个现代因果理论的框架。  相似文献   

12.
前因后果之说,在中外哲学史上都是由来已久的命题,这一命题揭示了因果性联系具有时间顺序性的特点:原因在前,结果在后。虽然不是所有具有时间顺序特点的现象都属于因果联系,但是可以肯定,凡属因果联系的现象都有上述时间顺序性的特点。近年来,有些同志对前因后果说提出了质疑。对此,笔者持有不同的看法,特作此短文,为前因后果之说作辩。  相似文献   

13.
西方近现代主流因果概念仅指称一种数学化的机械因果关系,无法适用于人的生存本身。海德格尔从生存论出发,得出一种“缘-由”因果概念,然后又从人与存在的相互归属出发,揭示出一种“招致-引发”因果性。后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可以统称为“缘-由-引发”因果性。这种因果性所指称的乃是一种原本的生存关系,其意义在于对存在的开展或解蔽,并且与佛教的“缘起”因果概念具有很强的互释性。  相似文献   

14.
心灵因果排除是当前心灵哲学中备受争论的课题之一。本文讨论了作为对排除问题的五种经典解答的五个心灵因果性理论;进而检验并批评了莫尔在2014年提出的一种新解答,即联合因果解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与论证了一种更完善的联合因果解答。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 学前儿童有沒有因果思維?因果思維在学前儿童身上究竟是怎样形成起来的?带有因果性质的实践动作究竟是怎样向因果性思維活动轉化的?各年龄阶段的学前儿童的因果思維的发展究竟有那些显著的特点?学前儿童因果思維的发展究竟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等等,都是学前儿童思維心理学中的一些重要問題。  相似文献   

16.
心理因果性问题是当代心灵哲学中的一个前沿性问题。金在权基于因果排除论证指出,非还原唯物主义的心理因果性理论遇到了"先占威胁",即心理的因果有效性最终会被物理的因果有效性排除。内德·布洛克认为,由于是否存在物理学的底层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因此如果按金在权的思路推导下去,必然会得出不存在任何因果关系的荒谬结论。另外,金在权并未对其所支持的"多因素决定"观提供令人信服的理由,他在论证中所使用的层次概念也有歧义性,他用于支持排除原因的分割策略也有待证明,因此他对非还原唯物主义的批判并不成立。  相似文献   

17.
斯宾诺莎是身心平行论(Psycho-physical parallelism)的创始者。身心平行论是副象论和心理一元论的前身,副象论是唯物论的一种形式,心理一元论是唯心论的一种形式。因此一谈到身心平行论我们就投入了身和心的关系这个中心问题,而身心关系这个问题又是唯物论和唯心论、机械论和目的论、决定论和意志自由论的焦点,因此,如何正确理解和评价斯宾  相似文献   

18.
在他的生命哲学中,柏格森的目的是很明确的:超出机械论和目的论之外,按照与空间和并列秩序相对立的持续秩序确定变化和进化的本质。他的意图是深入研究持续秩序的特性。关于时间,以前的哲学家的分析已被证明是骗人的,因为,按照他的看法,这些分析归根到底都把时间归结为同时性的连续。建立在量的秩序上的机械论把连续作为一系列数字排列起  相似文献   

19.
当代非决定论思潮的兴起与19世纪中叶以来统计规律在各门科学中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当代非决定论与古典朴素的非决定论有所不同,它表面上并不否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而是力图取消因果联系的必然性,把因果关系归结为,至少部分地归结为或然的、几率性的联系。它宣称,人类活动于其中的那个世界在本质上服从于统计规律,必然的因果律是不存在的,或者只适用于理想客体,是现象间几率性联系的极限情况,偶然性、或然性才是这个  相似文献   

20.
本文的目的是三重的:其一,指出理解生命的一条新途径。其二,结合这种论述对还原主义作一必要的分析与评价。最后,把这种分析与我们对人工智能的理解作一可能比较。一对于生命现象的争论集中于:机械论与活力论的争论;目的论与因果论的争论;新生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