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理解     
我时常感到孤独和痛苦。我对朋友诉说我的苦闷,烦恼,以及忧郁,说世人不能理解我。我只希望得到他的理解。晚上,我们喝酒,他尽一切努力来理解我———然而他不能。于是他“煞有介事”地“教导”我一番。他给我讲了三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建造巴别塔:人类在创始期,天下只有一种语言。他们往东方大迁移时,遇见一片巴比伦平原,就在那里定居下来。他们彼此商量着说:“来吧!我们在这儿烧制砖头!”他们真的动手烧制起来。又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城里要有高塔,耸入云霄,好传扬我们的美名,以免我们分散到别的地方!”这时候上帝下来了,他看见…  相似文献   

2.
理解的深度     
我越来越意识到,家长对孩子的批评是需要讲究艺术的,不能太频繁,属于个人日常生活习惯一类的“小毛病”,要本着理解,宽容的态度,不过多地干预,本着这一理念,我对孩子的批评就格外谨慎。  相似文献   

3.
本工作采用了一种研究儿童理解不精确量词的经验方法,初步探讨了四岁至十岁儿童理解数量词“几个”、“很多”的发展特点。结果提示:儿童对两个数量词的理解与实验给出的论域(数量范围)关系密切;数量词“几个”比“很多”较早被年幼儿童所理解。其发展特点:四岁至十岁儿童在[0,10],[0,20]范围上,均能较好理解“几个”;六岁以上儿童只能在[0,10]的范围上理解“很多”的词义;四岁儿童则表现出把“很多”与“全部”混同。  相似文献   

4.
如何理解形而上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习和研究西方的形而上学 ,最重要的问题在于理解。对于我们中国学者来说 ,理解形而上学则至少要面对三个问题。首先是语言层面上的问题 ,其次是思想层面上的问题 ,最后还有学术层面上的问题。这三个问题不仅直接与理解形而上学的具体问题相关 ,而且关系到对形而上学的实质的理解。一语言层面的问题最简单最直接地表现为翻译的问题。翻译的问题 ,特别是一些术语的翻译 ,说到底还是理解的问题。以“形而上学”这个概念为例。我国古代就有“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之说 ,形而上、下的区别一直沿用至今。借用这里的术语 ,人们以“形…  相似文献   

5.
理解和解释是在人文科学中所使用的方法。所有的作用都通过理解和解释来统一。理解和解释包含人文科学的全部真理。在每一阶段,理解都展现一个世界。对他人的理解和对精神生活表现的理解是以我们自己的经历以及我们对这经历的理解为依据的,并以经历和理解的连续不断的相互作用为依据的。但是这里我们所研究的既不是逻辑结构,也不是心理分析,而是根据一种认识论的观点来进行分析。为求得历史知识,我们打算确定对他人进行理解的价值。一、生活表现这一题目就是我所称的生活表现。这些生活表现作为一种精神的表现形式,出现在感觉世界中,因而使得对精神活动的认识成为可能。所谓“生活表现”,我理解为不仅包括那些表  相似文献   

6.
关注科学理解——"科学理解的哲学透视"国际会议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然界最大的秘密就在于它的可理解性”(爱因斯坦),追求对于对象世界的理解,从来就是科学活动的一个基本动力。换言之,科学活动就是一点点地把这种可理解性的丰富内涵呈现出来,即以理解世界为目的。在20世纪科学哲学中,关于“科学理解”的问题,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忽视。进入新世纪,2005年8月25~27日,在荷兰的自由大学召开了第一次以“科学理解”(scientific understand ing)为主题的国际会议“科学理解的哲学透视”(PhilosophicalPerspectives on Scientific Understand ing),力图唤起人们重视该问题。会议是由以自由大学哲学系的汉克…  相似文献   

7.
“实践理解论”论纲刘少杰理解是人类意识活动的本质,是展开于人类意识活动各种层面的总体性意识现象。无论在现有认识论还是在现有价值论或审美论中,都无法完整把握人类理解活动。因为现有认识论、价值论或审美论,都是以不同层面意识活动为对象的,在它们的范畴中只能把握到被划分开了的意识活动。“实践理解论”是突破现有认识论、价值论和审美论的界限,以马克思实践观点为基础,批判西方各种理解论,把理解当作实践去理解,试图从总体上把握人类理解活动的一种理论构想。一理解作为人类意识活动的本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本质和存在方式,理解中包藏了人生的秘密,理解始终是困扰哲学的难解之谜。不同时代的哲学对理解作出了不同的理解,建构了不同特点的理解论。首先形成理论体系的理解论,是洛克等人创建的、被后人称为“认识论”的近代理解论。近代理解论的本质特点是崇尚科学、效仿科学。具体说来,近代理解论以科学主义为主导精神,以自然科学为知识基础,以科学认知为理解的典范,以科学方法和科学理性为理解的原则与根据,以科学知识和科学真理为理解的追求与目的。根据近代理解论的这些特点,我认为,称之为“认识论”或“知识论”不如称之为“科学理解论”,因为后一个称谓不仅尊  相似文献   

8.
儿童对句子的理解是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发展心理语言学的基本研究内容,一向引起心理语言学家和儿童心理学家的重视。几十年来心理语言学家们提出各种理论,使用各种方法对儿童理解句子的过程及其发展进行了大量研究。对儿童理解句子的策略的研究就是这些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美国心理语言学家Bever,T.G.在六十年代初首先使用“理解策略”(Comprehen-sion strategy)这个词解释人的理解过程,其意思是人们在理解中不是使用了所有程序,而是可以找到某种“捷径”或“窍门”。不过,他并没有给理解策略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从众多研究者的有关研究文献中可以概括出儿童理解句子的策略的基本含义,即儿童理解句子  相似文献   

9.
“道德资本”是一个组合概念,由“道德”和“资本”两个概念联结而成.道德资本论者要想实现这一关怀必须隐含一种伦理利己主义的道德理解,即它所理解的道德概念是一种伦理利己主义的道德概念,而这恰是其实践上软弱无力的理论根源.  相似文献   

10.
怎样理解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我们把哲学作为被定义项而界说为“世界观理论”或“理论化的世界观”的时候 ,作为定义项的“世界观理论”本身并不是没有歧义的 ;事实上 ,正是由于人们对“世界观理论”赋予了各不相同的理解和解释 ,因而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也被赋予了迥然有别的理解和解释。这里 ,我们主要讨论三个问题 :其一 ,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与它的“基本问题”是何关系 ?或者更为明确地说 ,能否离开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去解释哲学的“世界观理论” ?其二 ,哲学作为“世界观理论” ,这里的“世界观”是人站在“世界”之…  相似文献   

11.
张严 《世界哲学》2007,(1):77-82
“信仰寻求理解”源自奥古斯丁在解决三位一体的理解问题时提出的“你们要是不信,定然不得理解”。安瑟伦将其表述为“信仰寻求理解”。“信仰寻求理解”不仅指出了寻求宗教真理的途径,而且渗透着深刻的哲学诠释学思想,甚至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开始了为后世精神科学的合法性的奠基。  相似文献   

12.
话语理解中的道德准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语言伦理学理论建设的一个方面 ,它着重探讨了公众言语交际行为中话语理解的道德秩序 ,提出并阐述了“言境统一”、“言实统一”、“言人统一”、“言行统一”和“言德统一”等五项话语理解的道德公约 ,确立了公众话语理解道德秩序的雏形。  相似文献   

13.
幼儿对某几种复句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学前儿童对并列,递进、条件和选择复句的理解水平。被试为4、5、6岁儿童。结果表明4岁儿童基本上能理解带有“还”和“不是……而是”的复句,6岁儿童基本上能理解带有“不但……而且”,“只有”,“如果……那么”的复句。以“或者……或者”和“不是……就是”为连接词的复句,6岁儿童尚不能理解。理解的次序可能一方面取决于句子所表达的逻辑关系的复杂性和理解所需要的认知活动的困难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语言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4.
如何理解真主的审判方式程法勒伊斯兰教是主张赏罚分明的宗教,故强调行善者受奖赏,做恶者受惩罚。《古兰经》云:“在那日,我将封闭他们的口,他们的手将对我说话,他们的脚将作证他们所行的善恶。”(36∶65)此节经文阐述真主的审判方式———原告被告一体化。在...  相似文献   

15.
如何理解“存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存在”问题在哲学中始终是十分基本和特别重要的,甚至称得上是永恒的问题,围绕它的讨论已经进行了两千多年。随着语言哲学的发展,特别是由于使用了现代逻辑这一方法,这个问题得到了更加深入的探讨和分析,这个概念得到了更加精确的刻画和说明。但是从我国出版的一些与语言哲学有关的论著来看,在有关现代哲学家对这个问题的探讨的理解方面,却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在我看来,这些问题主要出在对现代逻辑的理解方面。本文着重阐述和分析从现代逻辑的观点出发如何理解“存在”。我认为,这一工作对于我国学术界是有意义的。说到“存在…  相似文献   

16.
男人:由辜鸿铭老先生主持婚姻立法。女人:返回母系社会。少女:穿什么都好看,吃多少都不胖。孩童:我舅舅当上了“麦当劳”老板。小学生:再减负。高中生:实行大学免试入学制。商人:囚禁王海,免去税赋。僧人:阿弥陀佛,你是施主? 诗人:快乐?快乐是啊啊啊——啊嚏! 大款:快别叫我大款,税局有人在,叫我大爷。教师:让拖欠工资真正成为历史。律师:您咨询“快乐”?钱,拿来,咨询费。政客:我开具的“空头支票”,人们并不向我兑现。官迷:我的上司下台了,接任者是鄙人。囚徒:能让我离开这个鬼地方再回答你吗? 乞丐:给我办个执照,也名正言顺。贪官:给贿赂订个上限吧。占卜师:上上签啊。  相似文献   

17.
丁光训 《天风》2001,(3):48-50
“浪子回头”的故事记在路加福音第15章,早已为众人熟知。今天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故事中的三个人物:那父亲和他两个儿子。关于这三个人物,我愿意各讲一些话,但主要谈一下那位父亲。  相似文献   

18.
论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李伯聪语言感知和理解的过程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语音知觉阶段;语义理解阶段;句子和语篇的理解阶段;理解说话人实际意图的阶段。关于语言交际和语言理解的头一个哲学问题是:语言交际和语言理解何以是可能的?一个人为何能理解另一个人的话语?这是一个十分困难而复杂的问题。极简单地说,一个人之所以能理解另一个人的话语,一个极重要原因是不同的“自我”的个体——这时主要指“心灵”——具有同一性,不同的个体之间可以进行社会约定,而语言正是一种约定了的通讯工具。与语言理解有关的哲学问题还有哲学方法论方面的问题:我们必须从多元关系中研究语言感知和理解过程。以往,许多人习惯于从两极对立、二元关系中思考问题,这往往使得思维简单化。现在,我们看到我们至少需要从四元关系(听话人或读者、说话人或作者、话语或作品、外部世界)中研究理解过程,这样才能使有关的研究工作深入下去。语言理解过程中的确定性和不定性的关系问题是另一个哲学问题,由于语言理解过程是一个选择与建构统一过程,是一个主动性与带有主观性的过程,绝对的、完全的确定性是不可能达到的。但决不应把选择与建构机制看成“制造”不定性乃至专门进行“曲解”的机制。语言感知与理解过程  相似文献   

19.
作家史铁生《写作三想》(片断)(《思维与智慧)1995年第1期)中对“作家应该经常到生活中去.文学创作最重要的是得有生活,没有生活是写不出好作品的”这句话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对我启发很大.由此,我也想谈谈我的认识.“生话”是一个语词.逻辑上讲同一语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也就是同一语词在不同的勾子中表达.的含义可以不一样.同样“生活”这个语词在这句话里,也有着特定的含义,它不再指我们所理解的日常a话,而是指我们对生活的仔细观条和深刻的体验.每个人都梦想成为作家,可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成…  相似文献   

20.
1前言“和”与“或者”是汉语中的两个虚词。当它们作连词时,分别表示并列关系和选择关系,它们又有逻辑上的意义与语言上的意义之分。国外有学者曾对儿童“和”与“或者”的理解情况进行过研究。BoS.Johansson和BarbroSjolin(1975)使用三种测查方式──“自发使用测查”、“故事测查”、“示物测查”,研究了幼儿对“和”与“或者”的理解情况,发现;4岁儿童已经能够理解“和”与“或者”(“AND” &“OR”),儿童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受语境影响。我国朱曼殊、缪小春(1989)研究了幼儿对几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